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iNi0.9Co0.1O2正极材料的EDTA络合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络合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正极材料LiNi0.9Co0.1O2粉体,实验表明合成的LiNi0.9Co0.1O2粉体结晶良好,层状结构发育完善.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其容量及循环性能与LiNi0.9Co0.1O2粉体的合成温度有关,其中900℃合成得到的LiNi0.9Co0.1O2材料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20.5mAh/g,循环30次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仍高达118.8mAh/g,容量损失仅为1.4%.文中对容量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次试验旨在研究壳聚糖对樱桃汁澄清的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可知,壳聚糖添加量0.6~1.2g/L,澄清温度为50-70℃,pH为3.49-5.51.澄清时间为40-60min,正交实验确定壳聚糖澄清樱桃汁最佳工艺:壳聚糖添加量0.6g/L,樱桃汁澄清温度为60℃,澄清时间为50min,pH选择樱桃汁的自然pH3.49,其透光率可达95.4%。与原樱桃汁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基本不变,果胶和蛋白质大量清除.提高了樱桃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对水在高真空条件下在水平管排上的降膜蒸发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喷淋降膜蒸发试验台。实验选用去离子水作为实验工质,乙二醇为冷却循环中的冷却介质,采用自主设计的喷头。实验工况是低压(1000Pa左右),低蒸发温度(7~9℃),小温差(3℃)。对两组不同的铜管进行了降膜蒸发特性的实验测试,实验数据由计算机采集。重点分析研究了降膜换热的实验结果,得出降膜蒸发的传热系数变化趋势是随流量增加先增后减,为使用降膜蒸发技术的换热设备的设计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磁控溅射法制备Mo/Si多层膜(周期为25nm,20层)和Mo/B4C多层膜(周期为3.9nm,121层),并在真空中加热30min,温度为200,400,600,800和1000℃。用小角X射线衍射法和透射电镜研究不同温度下(保温0.5h)加热的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达600℃时,Mo/Si多层膜周期被破坏。而Mo/B4C多层膜在800℃加热温度下仍保持周期性层状结构。说明Mo/B4C多层膜不仅周期只有3.9nm,而且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可以作为较短波长的软X射线多层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合成了LiFePO4/C.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化学阻抗谱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600-750℃范围内合成的LiFePO4/C的微观结构特征、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循环稳定性和放电容量等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温度对LiFePO4的结晶状况及LiFePO4/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700℃烧结的产物结晶完整,颗粒细小(-150nm)均匀,电化学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0.5C的放电容量达到150mAh/g,1C的放电容量仍有141mAh/g,经200个循环,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本设备能使粉末样品在悬浮(下降)状态中与气氛充分接触反应,实现样品的连续生产。主要技术参数: 1.温度:1000~1700℃; 2.转速:0-25r/min无极可调; 3.倾角:0~15°连续可调; 4.产量:3Kg/h。  相似文献   

7.
由于小方坯中间裂纹严重,通过分析小方坯中间裂纹产生的机理,认为造成小方坯中间裂纹的主因原因是中间包过热度高、拉速不稳定、喷淋管不对正、钢水氧含量高及二冷段比水量大。通过采取控制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不大于30℃,稳定拉速在2.5±0.1m/min,喷淋管对正铸坯,降低钢水氧含量,降低二冷段比水量等措施,降低了铸坯中间裂纹级别,使铸坯中间裂纹低倍评级不大于2.5级,提高了铸坯质量,满足轧钢生产需要,减少铸坯废品。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聚合法在针织物表面涂覆聚吡咯,制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柔性导电针织物。采用红外摄像仪采集不同电压下聚吡咯涂层针织物的表面温度图像。结果显示,聚吡咯涂层针织物平衡温度随着施加电压的升高而升高,聚吡咯涂层针织物的表面温度与织物的功率密度成正比。对聚吡咯涂层针织物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9783。在10次循环加热测试中最高温度和稳态平均温度的变化率分别为7.04%和3.4%。柔性加热针织物在积极发热保暖服装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促晶器流量对气体水合物蓄冷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R141b水合物在不同促晶器流量下的结晶生成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给出了蓄冷介质冷却速率、水合物生成过冷度、水合物生成速度、蓄冷量和促晶器流量之间的依变关系。促品器流量在150L/h到450L/h范围内,装置蓄冷效果好,当促晶器流量处于这个范围时,蓄冷介质冷却速率处于0.055℃/min到0.105℃/min之间,水合物生成过冷度处于1.97℃到3.50℃之间,水合物生成速度处于0.30g/s到0.4g/s之间,蓄冷量处于2.9MJ到4.0MJ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以二水乙酸锌为原料,乙二醇甲醚和无水乙醇为溶剂,乙醇胺为稳定剂,六水合氯化铝为掺杂剂,合成AZO前驱液,采用自制的液位沉降装置在玻璃衬底上制备AZO薄膜,用XRD、UV—Vis、AFM、四探针、台阶仪等方法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应用液位沉降法制备AZO薄膜的优化条件为:溶胶浓度为0.5mol/L、Al3+/Zn2+浓度比为4at%、干燥温度100℃、干燥时间10min、预处理温度450℃、镀膜层数为20层、液位沉降速度为5cm/min、预处理时间为10min、550℃退火2h,得到薄膜透光率为88%,方块电阻为536Ω/□。  相似文献   

11.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frigeration and the 7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the study of heat transfer will continue for at least a few more years. The papers to be quoted are mainly from these conferences. Even restricting the field to only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s will still make it necessary to concentrate on a few special topics.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国内外对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强化管的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及强化吸收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增大传热面积与加强界面马拉格尼对流,以此提高传热传质系数。  相似文献   

13.
热转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印刷工艺发生巨大变化.简要说明热转印膜的结构,同时详细阐述热转印膜的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金属换热面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是重大战略物资,我国每年约60%的铜需要进口,制冷空调机组中的两器(蒸发器和冷凝器)是耗铜大户,用其他金属代替铜意义重大。本文整理有关金属替代的实践成果,证明换热面采用的金属的导热系数大小对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的影响不大;而换热器的结构型式、流体的流动状态、是否采取强化措施对总传热系数有显著的影响。为制冷空调机组中两器实现以铝代铜和以不锈钢代铜,提高两器的性价比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虚拟仪器技术,研制了一套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台自动化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实现了温度和风速的精确测量,以及风机转速和加热功率的自动控制,测试软件可以直观地观察整个换热过程中各个测量点的状态变化情况,进而得到整个实验过程从启动到稳态过程的全部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系统平均换热系数测量不确定度为4.9W/(m2.℃).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通过传热方程式推导出了翅片效率、表面效率以及流动阻力的计算公式,为板翅式换热器的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个三维真空热处理炉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的热源是电流通过加热体产生的焦耳热,传热途径主要考虑了加热体与内屏蔽层间、各屏蔽层之间的非线性辐射传热.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真空热处理炉加热过程中的瞬态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热电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准确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三角形波纹板式溶液热交换器的传热特性,通过对其物理数学模型的求解,并与平板式溶液热交换器相对比,得到了三角形波纹板式溶液热交换器的流动、传热特性以及不同溶液流速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三角形波纹板式溶液热交换器的波纹形状对其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波纹长度、波纹夹角与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换热器内流体压降的关系,其结果可为溶液热交换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对冰浆流体的换热情况提出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建立等效比热容模型,用于描述冰晶粒子融化吸收潜热。运用有限差分的方法,对所得的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从而得到定热流状态下圆管内层流冰浆流体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含冰率的增大和Ste的减小,平均Nu增大,换热性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Critical heat transfer from an insulated or compound sphere happen in ambient air with natural convection. Thus, heat radiation in such a situation must be considered because natural convection has only a small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critica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heat radiation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neglecting heat radiation. The conventional critica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neglecting heat radiation only depend on sphere size, extern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insulation conductivity.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parameters, the critica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heat radiation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surface emissivities of the sphere and the insulation, the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and the intern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