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农宅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节地、节能、省钱、灵活设计及走低技术之路等五项原则,以期农宅建设能够走出以往频繁翻建的怪圈,使新农村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农宅建筑设计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年在北京郊区参加示范建设项目的实践,对当前在农宅建设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具体的设计建议,并结合笔者的实践,介绍一些农宅建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农村这一潜在的建筑耗能大户的建设,需探讨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理念一绿色规划理念。指出这种理念是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内涵的,将使农村朝“环境生态化、建筑绿色化、设施完善化、建设秩序化”发展。在进行农村建筑设计时,推广适合地域特色的生态技术措施,是改善农村建筑的热舒适性、节约能源,改变农村环境和提高居住条件的必需。 相似文献
5.
6.
7.
一、农宅建设的现状 甘肃省庆阳地区总耕地6563500亩,人口242.06万人,人均耕地2.71亩。村庄(自然村)1035个,合计占宅基地8.65万公顷,村镇居民59.01万户,全区每年有近4.5%的农户建新房,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农宅建筑面积3772.43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达到72.49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以作者的获奖农宅设计方案为例,探讨福建夏热冬冷地区,从规划选址与平面设计、围护结构与体型设计、风能利用与通风设计、太阳能与沼气利用、建筑遮阳与庭院绿化等方面,如何使用低技术、低能耗,建造绿色、生态、节能的新型农村住宅。 相似文献
9.
2008年起新建抗震节能型新农宅工作和既有农宅节能保温改造工作,均列入了北京市政府的“实事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中,并以北京市建筑节能联席会议名义向各区县分解任务。这两项惠民工程在为北京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作贡献的同时,也保障了民生,被群众称为“暖心暖居工程”。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中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河南省兰考县谢英俊生态农宅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了当前住户对其满意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长三角地区农宅平面尺寸在宏观区域上的统计规律,基于Google Earth探向功能,以长、宽作为农宅平面尺寸的标示参量,应用频数统计法分析农宅长、宽在环向及径向分析路径上的频数分布特征。统计结果表明:不管是在环向,还是在径向上,农宅长度都是以3到4个自然开间尺寸的占比最大,农宅宽度都是以2到3个自然开间尺寸的占比最大;在环向上,各区域农宅长度、宽度的频数分布较为相似,且其主要占比区间相对稳定,农宅长度在3到4个自然开间尺寸所占比例约为51%,宽度以2到3个自然开间尺寸为主,其比例为70%左右;在径向上,各区域农宅平面尺寸在各开间的比例差异较大。上述方法与结论对区域视角下的农宅节能潜力分析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方法借鉴与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妥善处理大量的农村闲置房屋,盘活土地资源,对于提升农地利用效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因地制宜的生态农宅——山东临沂沂自庄生态农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放型的村庄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甚至导致村民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恶化.本着节能省地的原则,村镇规划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应当为村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该文以山东临沂沂自庄的生态农宅为例,因地制宜地选用了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对其他北方寒冷地区住宅的生态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合理的进行新农村建设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物质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何改善乡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使村镇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文章即从以上背景出发,探讨苏北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节能型住宅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老君山新农村规划为例,从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建筑风貌、环境景观和绿化规划等方面,探讨创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定量评价农宅的节能潜力对激发农户参与节能改造的意愿有一定引导作用,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得到潜力评价结果,并通过算例演示评价过程。结果显示:评价无需大量统计数据,对样本无典型分布要求;基准建筑作为预设目标,所提供的能耗与成本等信息能有效引导主体参与意愿。研究结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农宅节能潜力评价方法,能对新建或改造农宅的节能潜力作出量化评价,并给出拟建项目的优劣排序。 相似文献
19.
依据《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提出节能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区域整体、建筑单体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应用新型结构体系和墙体材料,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及生物能源技术,并包括节地、节水、节材、节粮等方面为依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