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生物颗粒滩储层,目前对该套地层中的滩体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较少。为此,在分析该区栖霞组储层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物颗粒滩在纵向上的岩相组合、储集空间发育情况和物性特征,探讨滩体的储集性能与储层的平面分布。根据野外露头资料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物性分析结果,认为滩体形成时的古地理背景及经历的成岩作用不同,导致沉积的岩性组合、储集性能和分布差异极大。天井山—矿2井—西北乡一带的浅水高能生物滩位于栖霞组二段的中部,形成于龙门山古断裂上升盘的局部高地,由中—粗晶白云岩、生屑白云岩和云质"豹斑"石灰岩组成,累计厚度为60~90 m,滩体频繁暴露于水体之上,发生混合水云化作用和溶解作用,物性较好,是最有利的储层分布区;通口—水根头、余家沟—曾家山和鱼洞河—旺苍—巴中一带的深水低能生物滩发育于栖二段的顶部,形成于浅缓坡下部的浪基面附近,水体较深,能量较低,储集空间欠发育,为区内差—非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地震层序识别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四川盆地泛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也因而决定了鲕滩气藏的分布。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关组最重要的储层,寻找有利的古地貌和高能鲕滩储层的关键是识别出飞仙关组早期高位域与晚期高位域的沉积特征。利用地震层序预测技术,将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飞一段至飞三段划分成4套四级地震层序,利用地震层序分析方法研究飞四段沉积前各地震层序顶界古地貌格局、高能滩相的发育特征及迁移规律特征。从空间上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古地貌的变迁情况,从区域上识别晚期高位域高能滩储层发育的层段及所处古地貌位置。结论认为:飞仙关组早期沉积是早期高位域的欠补偿沉积,而非晚期高位域的快速充填沉积。实钻证实,地震层序预测技术适用于勘探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可有效提高鲕滩储层的钻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是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储集岩体主要为经晚期白云岩化改造的鲕滩坝沉积的致密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铁山坡地区位于开江-梁平海槽的东北边缘,具备发育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条件.但是,复杂多变的围岩和严重的非均质性增加了储层预测的难度,为此,在储层预测中采用了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地质模型约束地震反演,把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元地学信息统一到同一个模型上,将各类信息在模型空间进行有机融合,提高了反演的信息使用量、信息匹配精度和反演结果的置信度.同时,利用空间地质约束相干识别技术对储层的含气、含水及气水关系等进行了检测和识别,检测结果与钻井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4.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台盆的沉积充填结构和有利储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刻划,还指出了本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的有利方向为马路背-黑池梁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及元坝地区的T1f1-P2ch、T1f3、T2j2储层。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下二叠统碳以盐岩中,不同程度地雪育着一些细晶至粗晶白云岩和白云岩和白云岩质灰岩,前人将其解释为淡水透镜体混合白云石化的产物。根据野外及室内薄片观察,并结合阴极发光,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包体均一温度和有序度的综合研究。认为这类白云岩主要是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中,不同程度地发育着一些细晶至粗晶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前人将其解释为淡水透镜体混合白云石化的产物。根据野外及室内薄片观察,并结合阴极发光、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包体均一温度和有序度的综合研究,认为这类白云岩主要是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储层“亮点”追踪分析、储层地震反演、地震属性提取分析等多种储层预测技术对川东七里峡北目标区块中的飞仙关组鲕粒滩(坝)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研究。指出七里峡北区块是开江—梁平海槽东北缘继渡口河、罗家寨、铁山坡发现大中型台缘鲕粒滩(坝)气藏之后又一重要的勘探目标区块,区内神头碑潜高是勘探飞仙关组台缘鲕粒滩(坝)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PG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台缘鲕滩储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东北部PG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台缘鲕滩储层为一套残余砂屑、藻屑鲕粒白云岩和残余鲕粒白云岩。经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溶蚀孔、洞和裂缝十分发育。储层厚逾300 m,离油源近,具有良好的运移和保存条件。通过野外地质分析、镜下鉴定、岩心分析、水饱和度测定及压汞资料统计分析得知,储层孔隙度为0.5%~25.7%,平均为7.55%;渗透率为(0.011~3355.1)×10-3μm2,平均为25.2×10-3μm2,含水饱和度在1.4%~52.13%,平均为14%;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排驱压力为0.08~25 MPa,饱和度中值压力为0.2~70 MPa,与同类碳酸盐岩相比,该段储层储渗性、孔隙结构好、含水饱和度低,该套台缘鲕滩厚度为300 m,是本区油气勘探的最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台盆的沉积充填结构和有利储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刻划,还指出了本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的有利方向为马路背-黑池梁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及元坝地区的T1f1-P2 ch、T1f3、T1j2储层. 相似文献
10.
河包场低平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岩生储盖组合良好,油气资源丰富。已有的勘探实践证实,储层品质分布很不均一,只有钻遇有效储层(孔隙度大于8%,单层厚度大于10 m)才可获得工业气流,故有效储层预测是河包场构造须二段气藏描述的关键。为此,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及研究方法,将该区须家河组划分为四个地震层序,研究发现须二段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层序2的低水位体系域。通过分析层序2低水位体系域的地质、测井、地震等特征,采用地震属性和波形分类技术,确定该层序属于河口坝沉积微相区。同时,通过对层序1厚度的研究,认识了中三叠统侵蚀面岩溶古残丘的分布规律。河口坝沉积微相和侵蚀面岩溶古残丘的分布区域控制了须二段有效储层的分布,在对该有效储层有利区定性预测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地震反演技术完成了对有效储层的定量预测。经钻井检验,预测与实钻吻合,所钻井均获得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东北部黄龙场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存在大型断背斜圈闭,其有利滩相储层发育特征研究是该段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在构造研究和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特征,对储层主要发育段(嘉二2亚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综合预测。利用地震属性与地震反演技术相结合预测出嘉二2亚段强振幅能量异常、低密度异常滩相储层平面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地带;多参数反演技术预测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地震相干体技术与频谱分析技术综合预测出储层的裂缝发育区,这是该区优质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亚段最有利的滩相储层主要分布在HL2井东南高部位及其斜坡带以及HL5井的西部,应是研究区内嘉二段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的地震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开拓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勘探的新局面,基于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想,针对深层开展了地震老资料的重新处理、统一解释及有利区带预测等一系列探索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了一套下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的地震预测技术,包括提高成像质量的处理技术、储层裂缝预测及流体判别等技术。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不仅在西山构造上解决了地震成像难题,同时率先对四川盆地北抵广元 、南达长宁、 东至雅安 、西抵华蓥山约96 000 km2范围内下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地震预测和综合评价,划分出了犍为-荣县-威远-资中-自贡有利勘探区带、安岳西南-安平店-磨溪-龙女寺有利勘探区带和隆昌东南-阳高寺-西山-铜梁-合川有利勘探区,并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四川盆地龙岗地区礁滩型储层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四川盆地龙岗、普光等大型礁滩型气藏的发现,礁滩型气藏的勘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发现该类气藏储层受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不同沉积相带储层品质差异较大,储层有效性评价存在困难,从而导致探井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为此,开展了针对龙岗地区礁滩型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攻关,从有利储层的主控因素入手,分析研究不同沉积相、不同岩性、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有效性,将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相结合,利用自然伽马、地层倾角、成像测井等方法识别沉积相,ECS元素俘获测井识别岩性,常规测井结合MDT流度、斯通利波流体移动指数等测井新技术评价储层有效性。该方法较之以往更注重沉积相的识别及储层渗透性评价,经勘探、开发实践验证,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使该区测井储层解释符合率超过90%。 相似文献
15.
川中地区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地震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中地区泛开江-梁平海槽对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组关最重要的储层,寻找有利的古地貌和高能鲕滩储层的关键是准确识别海槽边缘和飞仙关组晚期高位域的沉积特征。仅利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划分沉积相带,结果不准确。为此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连续性,采用地震相分析技术,选取关键的地震属性,利用层拉平技术,准确识别海槽边缘,划分沉积相带,寻找有利于鲕滩储层发育的台缘带。利用地震层序分析技术,纵向上分析沉积相演化过程,识别有利于鲕滩储层发育的高能沉积环境。采用地震相分析技术与地震层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空间上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古地貌的变迁情况,从区域上识别高能鲕滩储层发育的层段及所处的古地貌位置。近年来的鲕滩勘探成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鲕滩储层的钻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在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储集层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气藏裂缝储集空间有限,岩溶发育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喜马拉雅褶皱期,下二叠统致密灰岩孔隙水量极为有限,地表水难以渗入地腹岩层,故不具备形成岩溶的条件.对钻井获得的较大储量缝洞型气藏分布、地表充填溶洞调查、井下钻遇溶洞与断层的关系、溶洞风化壳充填物及地层水同位素的特征等分析,均反映出东吴期暴露岩溶在溶洞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早期成岩致密化,通过溶蚀扩大节理面和层理层面发生岩溶作用,并形成以管道状为主的洞穴系统,为现今缝洞型气藏提供了天然气储渗的主要空间.图3表1参16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系火山岩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对该区火山碎屑岩气藏储层、气源、成藏组合及圈闭等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简阳地区火山碎屑岩气藏的成藏有利条件包括:①永探1井以喷溢相火山碎屑熔岩为主,叠合后期蚀变和溶蚀作用,发育以脱玻化溶蚀微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②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永探1井火山岩气藏天然气来源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主,简阳地区德阳—安岳裂陷内发育巨厚的寒武系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③火山碎屑岩储层与寒武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上覆发育有上二叠统龙潭组泥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④成都—简阳地区发育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初步证实有利含气区面积达1 300 km2,展现出极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结论认为,川西地区火山碎屑岩气藏与川西南地区周公山玄武岩气藏在成藏条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预测中江—三台地区火山碎屑岩分布面积超过4 000 km~2,其与简阳地区具有相似的火山岩气藏形成条件,是下一步集中突破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四川盆地龙岗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细预测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优质储层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应用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开展了该区沉积微相的研究: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震相分析等手段,将飞仙关组鲕粒滩细分为白云化鲕粒滩、弱白云化鲕粒滩和石灰岩鲕粒滩3种类型;②利用合成记录进行地震-地质综合标定,发现鲕粒滩储层具有“低频、低速、低波阻抗、强振幅、低连续性”的反射异常特征;③采用叠后振幅属性提取、叠后波阻抗反演、地震相识别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预测。综合解释结果认为,鲕粒滩体主要分布于台缘带,平面上不规则;白云化鲕粒滩的规模较大,在多种地震属性信息上均有强烈响应,是优质储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