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浩东 《洁净煤技术》2012,(3):103-105,123
详细分析了宁夏宁东煤田积家井矿区延安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岩性组合、可采煤层、厚度变化、沉积构造、物性特征、含煤系数等。区内延安组含煤地层平均厚度400 m左右,可采煤层或局部可采煤层有9层,平均总厚度为17.44 m,含煤系数4.3%。延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段,其中第Ⅰ段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沉积环境为主,含5层煤;第Ⅱ段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含6层煤;第Ⅲ和第Ⅳ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共含10层煤;第Ⅴ段又演变为河流沉积体系,含2层煤。研究成果为该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了宁夏曹家湾井田延安组的成煤环境及煤岩特征:岩性组合、可采煤层、厚度变化、沉积构造、物性特征、含煤系数等。井田含煤地层平均厚度440.61 m,含煤30余层,编号煤层平均总厚度18.90 m,含煤系数4.1%。延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段,其中第Ⅰ段沉积环境以河流体系的冲积平原相为主,含4层煤;第Ⅱ、第Ⅲ段和第Ⅳ段均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共含13层煤;第Ⅴ段为河流沉积体系,含5层煤。研究成果为该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准东煤田东部将军戈壁煤矿区西山窑组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钻孔岩心编录、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运用煤田地质学、沉积学等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特征:研究区碎屑物源区为北西部的卡拉麦里山脉;西山窑组沉积环境主要为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体系。垂向上三角洲体系由三个次一级的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均以末期发育全区分布的沼泽煤层为特征。自下而上沉积演化特征为:前期和中期随湖平面的总体上升,三角洲体系向北西方向退积的沉积特征,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沉积演化的水进—水退转折阶段;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是有利的聚煤场所;在垂向上,随三角洲沉积体系整体由北西的退积,泥炭沼泽发育总体具有向西退积的特征。富煤带的展布方向与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轴线方向一致,聚煤中心是有利的构造部位与有利的沉积环境的叠合区,末期随湖平面下降,在北西部三角洲平原部位煤层受河道冲刷减薄。  相似文献   

4.
积家井矿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共含煤20多层,本次研究编号煤层23层,其中可采煤层以及局部可采煤层共有9层。延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段,其中第Ⅱ段煤层最厚,大于7 m。延安组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相变大,无稳定的标志层,对该区煤层对比增加困难,进而影响矿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依据旋回以及沉积韵律、煤层层间距、煤层自身特征、煤岩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震物性特征等属性进行煤层综合对比,可靠性较强,特别是针对矿区可采煤层的纵横向发育追踪对比,依据充分,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采用层序地层学的分析方法,对准东煤田含煤岩系开展沉积构造学、层序地层学分析,探讨构造演化下沉积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系,分析聚煤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巨厚煤层发育在SQ4中部湖扩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浅湖和滨浅湖相,八道湾组次要煤层分布在SQ1、SQ2两期湖扩体系域滨浅湖早中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层的煤系地层发育特征和聚煤规律。认为该地区主要有三种成煤模式:障壁海岸聚煤模式、潮控三角洲成煤模式、河流(或三角洲平原)成煤模式,形成了一套广覆型沉积的含煤岩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性特征、砂体特征分析巴彦柴达木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应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建立陕北延安蟠龙至高家屯地区瓦窑堡组煤系地层发育的格架,划分煤系沉积体系及微相,总结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瓦窑堡组四段地层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区内由下到上依次分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以河漫沼泽、分流河道、湖湾沼泽、滨浅湖沼泽及泛滥平原为主,其中河漫沼泽、滨浅湖沼泽和湖湾沼泽为煤层发育优势环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描述岩心22口,观察和实测野外露头剖面,并配合钻井资料、测井分析等资料,结合邻区地层、沉积相研究成果,研究认为桥镇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发育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滨浅湖、三角洲前缘等亚相。研究区河道砂坝、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10.
沉积环境控制着煤层气生成和储集的物质基础,同时影响煤层气成藏的储盖组合。研究区含煤层系主要是"石炭系本溪组和二叠系太原组。通过岩性、电测、粒度分析以及化石等综合分析认为:本溪组为一套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原组为一套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体系。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了主力煤层4+5号和8+9号煤层稳定性、厚度、煤岩煤质以及封盖保存条件的差异性。通过对比两套主力煤层特征认为:本溪组的沉积相组合较太原组更有利于煤层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大城煤田勘查区资料,系统总结了该区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区煤系含煤系数变化规律为中部太原组最大,上部山西组居中、本溪组最小,由本溪组至太原组、山西组,聚煤作用由弱至强,再由强变弱。从10号煤层到5号煤层聚煤中心具有继承性。自下而上,煤系沉积环境由滨岸陆棚、滨岸陆棚转为三角洲环境。同一煤层在平面上的厚度变化是聚煤的微环境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理论,对兖州煤田进行研究与分析;兖州煤田发育的沉积体系主要为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以及太原组上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内煤层发育受华北板块构造运动影响,横向上与邻区呈渐变关系,纵向上随着海平面升降变化,煤层发育分叉与缺失;总结出兖州煤田的成煤模式及该区含煤盆地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麟游天堂地区煤田勘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从地层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含煤性分析等方面对本地区含煤地层延安组进行论述,以期对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新的钻井、测井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一泾川地区中休罗统延安组为例,运用沉积学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研究区目的层位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认为研究区延安组由下而上为河流沉积体系逐渐过渡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Y10段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有心滩、边滩、河漫滩、岸后沼泽等沉积微相;Y9-Y6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的微相有分流河道、洪泛平原、平原沼泽等;Y4+5段发生了河流回春现象,河流相沉积再次发育。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太原组沉积古地理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物源来自北部、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发育三角洲和障壁岛—潮坪—泻湖沉积体系,为煤层聚集的沉积古地理背景;煤层厚度大、层数多,北部桌子山、贺兰山、宁东煤田和南部韦州、萌城矿区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6.
禹城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本区重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对沙河街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了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和近岸水下扇等多种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类型及空间分布受构造、气候和物源供应影响.沉积体系呈现出不同的配置关系,为该区寻找优质的储层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准格尔是国家规划矿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台东北缘,晚古生代以来沉积了多套发育良好的含煤地层,太原组就是其中之一。从空间展布特征来看矿区内太原组分为上下两层主要含煤层位,上部6#巨厚煤层分布范围也大于下部9#煤层,但由于在沉积过程中分流河道侧向迁移或改道频繁,使其在南、北方向上多次分岔。  相似文献   

18.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是河岸地区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环境、岩心观察、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测井曲线特征等相标志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单井相分析基础上,进行连井对比,分析认为,河岸地区沙一段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交替沉积环境,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前缘席状砂、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并对该区内微相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微相带与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焦作矿区构造特征和底层分布,说明焦作矿区属典型的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内断层非常发育,多为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的正断层。通过对矿区地质分层及目标煤层赋存情况的研究,说明焦作矿区主煤层山西组二1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属结构简单型煤层;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第三系、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及上石炭统太原组。最后对二1煤层煤岩煤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组二1煤属高变质程度无烟煤,宏观煤岩特征为灰黑色,似金属光泽,半暗型,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棕色条纹,质轻、污手,块煤为参差状断口,煤芯呈块状、粉状及颗粒状,粒径0.1~1.0 cm。  相似文献   

20.
本区山2段储层是天然气主要的产层之一,地质沉积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地震反射由于受山西组山1段煤层的位置和厚度影响,造成在不同井区(相带),山2段地震反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山2段砂泥岩的波阻抗差异微弱,两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山2段地震属性与岩性和沉积相带之间的相关性极差,这些的确为地震储层预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复杂的沉积环境以及下伏煤层的干扰,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充分利用地震的高频信息去除煤层干扰对山2段砂体预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应用高频衰减低频增加的原理,提取山2段的吸收属性预测含气性,通过钻井验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