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模拟海域真实环境,在三轴应力、氯化钠体系以及水合物储层富水状态的条件下,开展针对氯化钠体系、储层初始饱和度以及置换压应力对液态CO2置换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三轴应力以及孔隙度约46.70%的条件下,氯化钠体系对CH4置换效率影响较小,但对CO2水合物合成表现出抑制作用;储层初始饱和度与CH4置换效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且高的储层含水率更有利于CO2封存;CH4置换效率随着置换压应力的增长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置换压应力的增大为CO2水合物合成提供了高的驱动力,进而提高了CO2封存效率。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其开采价值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仍不足以商业化应用,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进行理论支撑。二氧化碳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能同时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二氧化碳减排、封存的双赢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置换过程中,混合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和结构性质是预测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热流和水合物解离所需的热量以及评估水合物储层的CO2储存能力的关键因素。本综述在调研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微观机理与置换效率等,总结了各研究取得的成果,针对置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最关键难点在于提高置换效率,而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在于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弄清楚置换反应的微观机理及控制性因素,明确置换机理,从而在未来的研究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CO2减排行动已迫在眉睫。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作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CO2分离技术,为CO2减排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相比于化学吸收、物理吸附、深冷分离和膜分离等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过程简单无副产物、条件温和的优势,为减缓CO2排放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中短期解决方案,以此为前提将允许人类继续使用化石燃料直至可再生能源技术广泛应用。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介绍了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的基本原理,并比较了水合物法分离CO2不同工艺的优劣之处,为进一步优化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刘军  梁德青 《新能源进展》2019,7(4):309-317
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气体水合物能够有效分离出电厂尾气中的CO2,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了微粉硅胶(silica gel)中80mol% N2与20mol% CO2混合气体水合物形成特性,选取压力范围为6.0 ~ 8.0 MPa,温度范围为 -20 ~ -5℃。研究发现,N2与CO2混合气进入反应釜后,直接生成水合物,诱导时间小于1 min。压力越高、温度越低,生成水合物的相对气体消耗量越大,最大的相对气体消耗量为0.115 (mol/mol),水的转化率最大为77.02mol%,前30 min水合物生成速率与压力无关。水合物气体消耗量越大,反应釜中剩余N2组分的含量越大,最大为90.95mol%。水合物生成驱动力越低,水合物中CO2 组分越高。在6.0 MPa、-5℃下,水合物中CO2组分最大为65.70mol%。  相似文献   

5.
基于考虑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流体损失的三维传热传质数值模型,将热提取速率定义为与注入温度无关的函数,对比分析注入温度对以CO2为工质的EGS(CO2-EGS)和以水为工质的EGS(H2O-EGS)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CO2-EGS,较高的注入温度抑制热开采和CO2损失(即CO2封存);对于H2O-EGS,较高的注入温度促进热开采,同时导致较大的水损失。当热提取速率被大部分研究者定义为与注入温度相关的函数时,注入温度对CO2-EGS和H2O-EGS的热开采性能的影响将分别被高估和低估。  相似文献   

6.
基于罗家寨嘉陵江组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FLAC3D-TOUGHREACT模拟评估了CO2注入地层后的地质压力、储层物性变化和CO2运移规律等。结果表明,在CO2注入的10年间,CO2的注入提高了整个地层压力,高压场以注入井为中心呈现梯度递减向四周扩大。储层的孔渗性随着CO2的注入逐渐增大,而盖层物性未发生明显变化。CO2羽流主要在中间储层中运移,未突破上下盖层。此外,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嘉陵江组的CO2总封存量为3.211×107 kg。结果说明嘉陵江组所选层位可有效封存CO2。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挑战。相对于传统气体分离技术,水合物法CO2分离捕集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工艺简单、能耗低等特点,被认为是具有应用前景的CO2分离捕集技术,因而被广泛研究。综合调研了国内外水合物法分离捕集CO2的研究,从热力学、动力学、微观分析、分离工艺及分离装备、成本比较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及综合评价,并详细讨论了水合物平衡条件和不同类型添加剂对水合物平衡条件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水合物法CO2分离捕集技术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驱油(CO2-EOR)是一项通过向油层注入二氧化碳而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它能同时实现CO2的利用和封存,因此是CCUS的重要技术。近年来,随着离岸CO2封存需求的日益增大,CO2-EOR的应用正迅速从陆上扩展到海上。介绍了CO2-EOR的概念和适用条件,综述了国际上离岸CO2-EOR项目和技术,特别是“下一代”CO2-EOR技术的最新进展。通过与国外实例的对比和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CO2-EOR的潜力,认为渤海湾盆地(海域)和珠江口盆地分别具有非混相和混相CO2-EOR的潜力,有可能获得数亿吨石油的增产和实现数亿吨CO2的地下永久封存,需要尽快地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9.
建立干桦木屑在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中的Aspen Plus气化模型,该模型预测煤气组成和煤气热值,与文献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灵敏度分析模块模拟了氧碳比、CO2/C对气化结果的影响,并提出O2/CO2分段气化流程,对比常规的CO2气化特征,分析了CO2/C对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氧气化时可获得高H2和CO浓度的气化气,但其净CO2排放量较高,氧碳比增加使碳转化率逐渐增加、冷煤气效率先增加后降低;CO2作为气化剂时,随着CO2/C的增加,净CO2排放量逐渐减少,但碳转化率及冷煤气效率大幅降低;与常规CO2气化相比,O2/CO2分段气化在保持低CO2排放量的同时,可有效增加气化过程中的碳转化率及冷煤气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煤半焦与生物质在O2/N2和O2/CO2条件下的混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获得了煤半焦-生物质混合燃料的孔隙结构,采用热重实验分析了两种燃料的混燃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燃料比、比表面积与混燃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O2/N2气氛下,掺混生物质可改善煤半焦的着火、燃尽及综合燃烧特性;O2/CO2气氛下,掺混生物质能改善煤半焦的着火特性,但会延迟其燃尽。混燃的活化能在低温区和高温区有显著差异,生物质掺混比增大,两个温区的活化能都降低;两种气氛下,低温区的活化能相近,但O2/CO2气氛下高温区的活化能显著高于O2/N2气氛下的。O2/N2气氛下孔隙结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更显著,而O2/CO2气氛下...  相似文献   

11.
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如何有效解决CO2引起的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试图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但由于短期内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对能源的消耗,要做到完全脱碳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温室气体,也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因此,如何捕集并有效利用CO2成为业界一直在探索关注的研究方向。通过介绍和分析化学吸收法、多孔固体吸附法、膜分离法、深冷分离法、水合物法和微生物法等各类CO2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适用场景和技术发展重点,总结对比不同CO2捕集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针对不同技术的未来前景和建议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CO2捕集和利用途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CO2捕集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2.
CO2-O2混合喷吹炼钢工艺技术将CO2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对氧气消耗、氩气消耗、提高金属收得率、脱磷率等指标上均有所改善,目前在国内很多钢厂开始进行工程化应用。基于转炉烟尘产生机理和CO2与熔池元素的反应机理,开展国内某钢厂120 t转炉顶吹、底吹和顶底复吹CO2气体的炼钢工业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的烟尘量和金属收得率表明:采用顶底复吹CO2工艺在整个冶炼过程中降低烟尘产生量、T.Fe,提高金属收得率,其中粗灰产生量平均下降了11.5%,除尘灰中的T.Fe平均降低了2.5%,钢铁料消耗平均降低了1.1 kg/t。通过CO2与熔池中的[C]发生吸热反应可以有效降低火点区温度,从而减少金属蒸发,减少炼钢过程烟尘产生量和T.Fe,从源头减少炼钢烟尘的产生。采用顶底复吹CO2工艺可以提高金属收得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3.
利用Aspen Plus 软件建立干桦木屑在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中的气化模型,模拟值与文献实验值吻合良好。利用Aspen Plus的灵敏度分析模块模拟分别以水蒸气(H2O)和二氧化碳(CO2)为气化剂时气化剂/生物质碳比(GC值)对气化结果的影响,并结合H2O、CO2各自的特点研究其复合气化。结果表明,H2O气化时可获得富氢煤气,但其净CO2排放量较高;CO2气化时碳转化率及冷煤气效率较低,但净CO2排放量较低;H2O、CO2复合气化使碳转化率及冷煤气效率略有降低,但可有效减少气化系统中的净CO2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高炉煤气碳捕集对钢铁联合企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建立钢铁联合企业的CO2排放核算模型,用来计算钢铁产品以及企业的CO2排放量。最后以高炉煤气CO2捕集率作为情景假设,计算不同情景下高炉煤气CO2排放系数及高炉煤气的热值,分析不同情景下钢铁产品以及企业CO2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捕集率为75%时,高炉煤气的热值提高了17.6%,钢铁联合企业的CO2减排幅度约为14.5%,钢铁产品中的铁水的碳减排幅度最大,降低了15.33%。高炉煤气的碳捕集可以有效降低钢铁联合企业的CO2排放,对钢铁联合企业碳中和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热力学角度对CO2用于不锈钢冶炼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研究,发现在C含量不低于0.25%时,将CO2用于不锈钢冶炼是可行的。建立了喷吹CO2冶炼410S不锈钢工艺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拟合实际应用CO2冶炼过程。并通过70 t TSR炉工业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CO2用于不锈钢冶炼具有强化脱碳及减少铬烧损的效果,与原工艺相比,同期C含量降低0.011%,Cr含量提高0.144%。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2富集特性和NO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2富集和NO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2富集分布与NO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2/CO2体积分数比的富氧下,随着O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出口的CO2体积分数和NOx体积分数都先上升到最大值后稍微下降,呈正协同效应,但出现拐点的O2体积分数不同;CO2富集到一定程度时,能有效抑制NOx的生成量;在富氧条件下,可实现炉膛出口的高CO2富集与低NO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7.
2020年第二次南海水合物试采证明水平井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计划在2030年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中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供给的短板。但我国海洋水合物甜点多赋存在高含水、边底水丰富的非成岩泥质粉砂储层,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储层水(排液)易携泥砂(出砂)脊进突入井筒导致产量降低,水平井控水控砂完井是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第二次水平井开发水合物出现的新问题,分析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发过程中的水平井非均衡排液出砂情况,总结了国内外水平井控水控砂实验、模拟和现场的进展,提出了水平井开采水合物控水控砂的难点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发的水平井控水控砂与常规油气开发存在共性问题,也有其自身分解特点及其赋存的非成岩储层有关的特性问题。针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间各向异性明显、潜在的“四气合采”和“碳封存”,对水合物水平井控水控砂抽取和注入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及建议,以期推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8.
季盐是一种高效的水合物生成添加剂,通常通过填充水合物笼达到改善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效果。季盐对CH4、CO2等气体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影响效果主要与季盐浓度有关。就甲烷水合物而言,同等相平衡压力条件下,TiPeAF和TiAAB对相平衡影响显著:添加了TiPeAF(0.315%)、TiAAB(0.438%)的体系,其相平衡温度分别比纯水体系高20 K和22 K;TBANO3、TAAB、TAAC对相平衡影响甚微:其相平衡温度较添加TBAB、TBAC等季盐的体系低10 K。对于CO2水合物,添加TiAAB的体系相平衡温度比纯水体系高29 K,添加TBAF体系的相平衡温度比纯水体系高26 K。此外,季盐与其他类型添加剂复配后对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有更好的提升效果:相较于仅添加TBAB的体系,TBAB(0.05%)和NaCl(0.03%)的复配体系可以使水合物相平衡温度再升高10 K。  相似文献   

19.
CO2爆破致裂工艺为建造商业化EGS储层提供了新方案,有望突破深层地热能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但目前未见CO2致裂技术用于干热岩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研究。基于此研究不足,借助数学建模定量科学评价其综合性能,解决此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填补深井地热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的空白。考虑到深井CO2爆破干热岩系统是一个多变、模糊、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该文选取AHP-FCE优化数学模型,AHP对深井爆破干热岩系统复杂问题分层,构建递阶层次结构,通过Matlab将专家的定性判断定量化,进而确定FCE中各层评价指标权重大小,再通过FCE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对多因素影响下的深井CO2爆破致裂干热岩系统综合评分为83.36,预评价结果为较好,可考虑将CO2爆破致裂器用于干热岩开采。评定结果可作为深井CO2爆破致裂干热岩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支撑,为地热开采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克栋  杨皓  靳鹏 《能源与节能》2023,(7):86-89+160
针对窑街煤电集团三矿急倾斜特厚、煤(岩)与CO2突出煤层,经过多年的开采治理摸索、实践、调整、总结,形成了三矿煤与CO2特有的治理模式。急倾斜特厚煤层上分层工作面回采后对下分层工作面进行有效卸压保护,进回风巷施工卸压爆破孔,进一步增大了被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提升了保护效果。通过开采保护层技术研究及应用,有效降低工作面的突出危险,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