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源与汇,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碳库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藏。了解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子可为全面理解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及其关键控制因素提供帮助。为此,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降水、CO2浓度)、自然调控因素(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人为调控因素(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林火)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现状与特性,探索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等提供参考。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综合叙述了中国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气温、降水量、土壤黏粒含量和pH值、土地利用及土壤管理措施等常见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华东、华北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东北地区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华南及西北地区的变化情况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上述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作物生长情况、土壤中微生物及其活动、外部有机质投入和内部有机质分解等作用于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酸雨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在酸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和土壤有机碳转化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酸雨对土壤养分矿化的影响;(2)酸雨对土壤团聚结构的作用;(3)酸雨对土壤碳(C)、氮(N)、磷(P)等养分元素的平衡关系.由于研究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及耕作方式等因素不同,酸雨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今后应加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实验:(1)多种因素耦合关系研究;(2)不同的酸雨类型组合研究;(3)现场长期定位监控.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致密化方法、碳纤维表面改性、基体碳前驱体、添加剂及碳纤维编织结构在C/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对C/C复合材料致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湖泊碳通量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太湖藻型湖区(西北湖区、梅梁湾、贡湖湾、西南湖区和湖心)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一年的连续野外观测,旨在揭示富营养化湖泊DOC变化特征及其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DOC质量浓度均值为4.15 mg/L,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受外源输送和内部蓝藻增殖影响,西北湖区和梅梁湾DOC质量浓度较高,且其DOC时间变化与流域降雨量紧密相关,尤以西北湖区最为明显(R2=0.67,P<0.01).但在受外源输送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其DOC的时间变化主要受蓝藻生物量驱动(R2=0.60,P<0.01).太湖藻型湖区CH4排放均值为0.083 mmol·m-2·d-1,不同湖区CH4排放量差异明显.藻型湖区较高的蓝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CH4的排放量,且DOC含量是蓝藻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总体上,太湖藻型湖区DOC的累...  相似文献   

6.
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对侵蚀红壤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ρ(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质量浓度.除此之外,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OC和EC的来源及其来源贡献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0.69±61.86)μg/m3,其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91±12.02)、(5.03±2.58)μg/m3,分别占PM2.5的24.16%和5.55%;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37±6.05)μg/m3,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浓度的37.27%.PM2.5中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它们来源相同,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量达44.70%,成为OC、EC的重要来源.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休闲期稻作梯田的土壤水分、养分和酶活性特征对提高梯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水平状况的影响,在广西龙脊梯田景区内采集休闲期19个稻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龙脊稻作梯田土壤水分、 pH、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总磷和速效磷的平均值分别为40.58%、 4.76、 18.82 g/kg、 1.97 g/kg、 97.51 mg/kg、 0.32 g/kg和68.61 mg/kg,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值分别为5.01 mg/(g·24 h)、 4.02 mg/(g·24 h)和9.75 mg/(g·2 h);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3个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归一化的土壤养分和归一化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在休闲期提高土壤水分有利于龙脊稻作梯田土壤总有机碳的固持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养分及特征元素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及其与养分之间的关系异同,有利于揭示岩溶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以广西桂林毛村岩溶试验场为采样点,采集岩溶区、混合区和非岩溶区典型水稻田、柑橘园和玉米地的表层土壤,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养分和特征元素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pH和交换性Ca2+均显著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水稻田中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非岩溶区,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Mg2+却显著较高。但是,这4个指标在柑橘园和玉米地中无显著差异。统计结果显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其显著正相关(p<0.01);就水稻田土壤而言,土壤有机碳与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Ca2+分别呈极其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较高pH、全氮和交换性Ca2+含量是维持岩溶区较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而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对耕层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年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沼液施用后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总有机碳与各活性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施用沼液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P<0.05)增加,土壤小团聚体有向大团聚体演化的趋势,且沼液施用量越大,耕层土壤中大团聚体增加越多;施用沼液后耕层土壤碳库存分别比施用化肥的处理增加25.9%~35.2%,高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最大;施用沼液会通过活性碳的输入提升耕层土壤碳库活度,且亚表层土壤碳库活度对外源有机物的输入更加敏感,大团聚体中活性较高有机碳增加是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行政管理的效率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是和制度设计、管理者的能力、管理双方的互动性、组织文化相联系的,当每项都达到最佳效用时,管理的效率才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土地活动的综合反映,会改变土地生产力、土壤质量和肥力,从而对土壤有机质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分的动态变化,对保持土壤肥力、改善环境及促进碳循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分为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中耕地土壤有机质易淋失,退耕还林/草均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林转草则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而改善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地管理管理方式,有助于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质组分包括不同团聚体、不同密度、不同颗粒和不同化学组分也会随之改变。旨在推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质数量及分组影响的研究工作,为土壤培肥和改良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投入、机制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跨国数据对投入因素、机制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一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需要保证R&D的投入规模与合理处理R&D的投入结构、加大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需要适宜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发展与支持,同时健康的产业发展机制、人们积极的创业精神、适宜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教育背景等都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碳、铌对Inconel 718合金熔敷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Inconel 718合金焊接接头的塑、韧性,开发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热加工性能的镍基高温合金焊接材料.通过适当调整Inconel 718高温合金中的碳、铌含量,并在一定工艺参数下进行熔敷,然后再进行扩散退火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了C、Nb含量变化对Inconel 718高温合金熔敷层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焊后熔敷层的组织主要由γ固溶体构成,枝晶间出现白色的Laves相;经扩散退火处理后,Laves相发生溶解;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熔敷层的屈服强度和硬度对碳、铌成分的变化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在详细分析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现行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存在沟通渠道缺失、激励相容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为提高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提出了相关建议,如需要在顶层规划决策机制、信息沟通与信任机制、法律法规机制、投融资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TBM理论以及旅游共享模式发展特点将影响旅游者信任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研究维度八个影响因素,同时基于TRA理论对影响因素间作用机理提出假设。以645份问卷为实证对象,基于SPSS和AMOS的相关路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地居民(其他相关群体)可信度、平台声誉、平台反馈机制、共享产品(服务)价格、旅游共享产品(服务)质量、旅游者经验、信任倾向、社会制度均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信任,社会制度因素在旅游者信任倾向和旅游者信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旅游者信任倾向在旅游地居民(其他相关群体)可信度和旅游者信任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 pH 电位滴定法测定稀土离子镧、钕、钐、铕,钆分别与酸性红 G,酪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的配合物稳定常数;同时在高温 pH 计测定60~80℃不同温度下的稳定常数;并以 pH 电位滴定法及三元相图法表示出钕离子,酸性红 G,酪氨酸在该实验条件下未能生成三元混配配合物,从而提出稀土在染色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