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第六煤矿东风井因局部岩性差引起井壁破坏,影响生产.通过调查分析,采取安装井圈、浇注混凝土、壁后注浆、喷混凝土封闭等综合加固技术,其施工速度快、针对性强、见效快,且井筒加固后,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2.
由于立井井筒所处环境复杂,在长时间承压受力、渗水等作用下破损尤为严重。以张双楼煤矿主井井筒修复加固治理实例为背景,通过技术方案试验验证,研究复杂条件下井壁修护加固技术,采用新型注浆治水材料配合井圈加固复合修复方案,实现了井筒治水和井壁的有效加固,防止井筒进一步破裂,为矿井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园子矿副立井井壁出现粉化破裂点,且井筒内有较大的渗漏水现象,矿井生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对井壁破裂原因分析,提出采用卸压法进行井筒治理,采用井圈加固井壁破裂段、中深孔双液壁后注浆堵水加固漏水段井壁、在井壁严重破坏段设置卸压槽的综合治理方案。后期监测结果显示治理效果良好,为矿井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刘东煤矿为治理风井表土段破坏的井壁,一改传统的壁后注浆方法,采用地面注浆辅以井圈加固,并结合壁后注浆堵漏的综合施工技术,注浆材料也将一般水泥浆改为C-S材料,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既治理了破坏的井壁,又彻底堵住了井壁漏水、漏沙。达到了根治井筒变形破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庄井田位于黄淮平原,冲积层厚在150 m左右.近年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由于冲积层较厚,造成地表不均匀沉降,致使井筒遭到破坏,并引起井筒涌水量的增加.分析了新庄矿副井井壁破裂情况,采用注浆加固与壁后注浆方案对副井破裂井筒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立井井壁断裂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淮北临涣矿区11个立井井壁断裂情况以及采用井圈加强、破壁注浆加固、加套井壁、开卸压槽和静力爆破法等综合治理措施,对保证生产和消除隐患起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副井破坏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煤炭技术》2002,21(10):49-51
通过总结和分析该副井历次破坏加固治理情况 ,提出对深表土井壁治理应结合因底含失水引起地表沉降造成井筒破坏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鹤煤公司二矿新副井设计时没有打检查钻孔,井筒正好打在断层带附近。受地质条件及地面排水系统不畅影响,井筒发生变形,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通过调查分析,采取安装井圈、浇筑混凝土、壁后注浆、喷混凝土封闭等综合加固技术,对地面裂缝处进行纵、横向开挖回填压实,建立地面排洪系统,切断水源,避免了地面积水顺着裂隙带冲刷井壁围岩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地层加固法治理井壁破裂灾害技术(鲍店矿主副井井壁破裂灾害治理)”项目由兖矿集团公司鲍店煤矿和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完成,于1998年11月通过山东省煤管局技术鉴定,其技术水平为国内领先。鲍店煤矿主、副井井筒于1995年6~7月发生破坏。根据其他矿区治理井筒破坏的实践经验及鲍店煤矿的实际情况,课题组经过分析后,确定采用架井圈并喷混凝土临时支护、地面注浆加固井筒围岩、埋设测试元件监测等方法进行治理。其中,地面注浆加固可以使立井井筒围岩停止沉降,这是保护井壁不再被压坏的关键,也是主、副井井筒综合治理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控制注浆加固地层法治理井壁破裂的机理及注浆加固地层法治理张双楼煤矿主井井壁破裂工程的注浆工艺。通过建立井壁附加应变实时监测系统、地表变形观测系统和井筒井壁相应关键部位跟班观测的“三位一体”综合监控网络,注浆过程中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实时分析,及时采取“停”“缓”“转”“变”等技术方案及“定位”“定材”“定时”“定压”“定量”等技术措施,达到了既保证井壁破裂的治理效果又确保井筒安全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地面注浆加固地层法在治理井壁破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了井壁的破裂机制及其常用治理方法,阐述了注浆加固地层法治理井壁破裂的机制,并对该方法在治理某矿副井井壁破裂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地面注浆加固井筒周围的含水层能够有效地改善井壁的受力状态,加固后,作用在井壁上的垂直荷载减少,井壁的竖直附加力得到了有效的缓释和抑制,地面变形与井壁受力实测趋势基本吻合,达到了防治井壁破裂的目的,有利于确保井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冻结法施工在表土层富水性较强的地层,能够很有效的控制井壁表土围堰坍塌,提高施工进度。但是在外井壁施工时,由于工序因素环形裂隙,解冻后的冻胀力的释放使得井壁发生漏水甚至井壁断裂。安里煤矿井壁解冻后涌水量较大,内外井壁间充水较丰富,影响井筒安全寿命,特别是对井筒安装产生较大安全隐患,为此,对副井进行注浆加固施工。经检测,注浆效果较好,井壁出水点涌水消失。  相似文献   

13.
施小平 《中国矿业》2015,24(4):144-147,151
立井井筒的破裂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从井筒内壁加固立井是治理和预防井壁破裂的措施之一。基于弹性理论,推导得到了立井内壁处各应力分量的表达式,分析了内壁加固对各应力分量的影响,探讨立井井筒内壁加固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内壁加固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表明内壁加固使立井体内竖向应力减小,从而提高了立井的安全储备。内壁加固可通过组装压力钢板得以实现,其施工简单、占用井筒时间短、费用低廉,但需确保压力钢板对立井内壁的压力作用须达到指定设计值。研究结论为立井井壁的内壁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家峁煤矿首次发现主、副斜井井筒拱顶轴向开裂后,即开始进行原因分析和治理的多方案的制定、选择、论证。提出的治理方案主要有地面旋喷注浆加固、深层搅拌桩法、斜井井筒两帮壁后土层压力帷幕注浆法。通过分析井筒受力状态,提出造成井筒拱顶轴向开裂且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斜井井筒左右两帮土层对井筒的水平支撑反力不足这一观点,经论证后确定了井筒的拱顶轴向开裂段治理技术,对井筒左右两侧土层注浆加固,以提高拱形井壁结构左右两侧土层的水平支撑反力,同时减少左右两侧土层沉降的治理方案。注浆加固后,井筒周围的土层虽然仍会有塑性变形,但变形速率极为缓慢,而且在注浆加固期间挤密加固了地层,一定程度地减小已发生的拱顶裂缝、拱肩裂缝的宽度,并且对井筒开裂段井壁加强支护,从而缓解井壁破裂危险程度。截至目前,朱家峁煤矿3条井筒拱顶开裂段理后稳定,井筒拱顶开裂未见扩大现象。  相似文献   

15.
立井是煤矿的咽喉,井壁的破坏,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分析井壁的破坏原因基础上,结合矿井生产实际,恒源煤矿副井井壁破裂治理实行抢修加固堵水、井壁开槽卸压两步治理方案,采用围岩加固、注浆堵水、井壁开槽综合治理技术,既减小了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又为观察研究井壁破裂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赢得充裕的时间,目前井筒修复成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井筒施工,要特别注意井壁的加固。为了有效治理井壁变形问题,对石壕煤矿副井井壁围岩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井壁围岩破坏原因,提出了采用注浆加固配合高强树脂锚杆、锚索(部分为对穿锚索)的井壁加固方案。实践表明:该法成功解决了矿井井壁变形难修护的问题,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对类似条件井壁的修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立井井壁破损后,如果只对井壁进行加固就不能释放和衰减井壁纵向应力,当作用到井壁上的竖向总荷载超过井壁的极限承载力时,井壁会发生重复破损。在恒源煤矿副井井壁破损治理施工过程中不但加固井壁,且又在井筒垂深147.5m处开凿了一道卸压槽,起到承压和释放衰减井壁纵向应力的作用,降低了土体下沉过程中施加于井壁外表面竖直附加力,减缓井壁变形速率。  相似文献   

18.
由于改造后生产系统的需要,香山公司需要将新增设的副立井建在采空塌陷活动区.为确保香山公司副立井服务期间的稳定性,对导致塌陷区形成的3个工作面及其各自引起的井筒移动和变形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加固措施.采用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概率积分法计算各工作面对井筒所引起的采动影响.预计结果表明己16-17-16042工作面是其井壁破裂的主要因素,井壁破裂处围岩的特殊岩层结构是其直接诱因,其预计结果同井壁实际破裂位置和程度相符.井筒治理采用"锚杆金属网加槽钢"的联合支护加固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立井混凝土井壁在第四系底界位置破裂是我国黄淮海地区典型的井筒地质灾害之一。兖州矿区某矿回风立井具有井壁破裂的典型地质条件。2015年8月,发现该井筒井壁应变监测数据异常;随即现场查看,确认井壁发生了破裂。参考兖州矿区多达13个立井井壁破裂治理经验,该井筒井壁破裂治理采用了"加固+卸压"的治理思路,具体采用了"开卸压槽+井壁井圈加固+壁后注浆加固"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理,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杨庄煤矿副井破裂井壁多次治理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黄淮地区的立井井壁破裂事故为鉴,为了给以后的破裂井壁治理方案提供更合理的技术参数,以杨庄煤矿副井为例,对杨庄煤矿副井深厚松散层破裂井壁多次治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井圈加固+卸压槽+化学注浆是目前对深厚松散层井壁破裂治理的较合理方案,单卸压槽方案优于双卸压槽方案,化学类浆液优于水泥类浆液,采用该方案不仅堵水防渗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能更有效地减缓卸压槽的压缩速率,卸压槽的使用期限为3~6年,卸压槽压缩量达到设计值后应当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