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3,(16)
小学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具有特殊性。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其课程设置必须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综合性原则。这样才有助于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现阶段,建设具有普及性、通识性的艺术教育课程,是提高师范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杜宏武  唐敏 《华中建筑》2007,25(2):95-101
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科学方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还缺乏实践.<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就这一崭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尝试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现状分析入手,建构攀枝花市公共艺术规划的总体框架,对公共艺术总体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做了规划研究,对城市特殊环境中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与创作提出了控制原则,并探讨了规划实施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公共艺术的概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形成。彼时,伴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趋向多元化、平民化、大众化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进入公共领域、介入公民文化,甚至成为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出现常以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为标志。这件引起争议的作品被外媒视作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国内的理论界却是在90年代中晚期才就公共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铁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还成为了大众主流的出行方式。地铁空间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该止步于满足功能需求,更应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固有形态,以艺术的力量焕发城市新魅力。文章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解读如何以公共艺术打造具有感召力与时代性的城市地铁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劲的艺术驱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4)
各大高校开设的艺术选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艺术课程的改革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各大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教育情况,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使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高校公共艺术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该文作者结合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文景观在经过城市化盲目粗放的病态发展模式后文化性缺失,形式内容趋于雷同。文章以南阳卧龙岗为例,通过研究叙事与公共艺术规划交叉设计来构建文化体系。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以公共艺术为语言,参照叙事结构中顺序、线索、节奏等方面进行宏观布局,既能生动完整地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又让人们观赏时更有逻辑感和情境感,以此来凸显地域文化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商业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空间的建设发展中,商业广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但空间缺乏吸引力、综合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也十分显著。文章以远洋乐堤港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广场在空间形态、公共艺术、景观要素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在集约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商业广场如何进行更新设计,以提升空间品质与活力。最后提出公共艺术介入商业广场的更新策略,为商业广场的空间营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脉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城市有了记忆和熟悉感;城市因文脉而有了生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城市文脉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断裂的情况,失去了原先特有的精神与内涵,千城一面的现象愈发明显。而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审美品位。因此,文章旨在探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希望找到有效传承城市文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出现和介入更新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领域,如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能够以旅游产品、入口文化标识、对外宣传手段和文化展示手段的方式来实现。而在它的设计中应该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并且适应城市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12.
《Planning》2018,(2)
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成效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出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教师将公共艺术教学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促进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校要积极参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丰富多彩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但能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保护非遗、促进地方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6)
公共艺术是连接人类文明与环境的桥梁,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已成为公共艺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玛莎·施瓦茨是20世纪中后期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她的众多作品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精神内涵。文章以玛莎的作品为例,说明公共艺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实施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记忆作为一种无形载体,具有积淀、传播、发展的作用。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不仅储存着居民的共同记忆,同时反映着城市变迁、历史风貌、地域文化。近年来,现代化建设浪潮强势,城市记忆断层问题日益严峻,处理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关系成为每个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河北省邢台市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近年来大兴古城更新复兴计划规划,重塑历史名片,提升城市品质。本文以邢台顺德路公共立体停车场为例,依据"城市记忆"理论,集合数字媒体,初步探讨其与城市老城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作为构建城市形态的细胞核——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品质和城市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已不再是以经济为第一指标,城市文化作为软实力指标已登上历史舞台.艺术从博物馆走向了大众,继而有了公共艺术走向大众的生发土壤.在国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双重语境下,研究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公共艺术在杭州新老社区中的表现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与人的交互关系和情感表达,论证公共艺术进社区可以增加居民互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愈加受到重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人们赋予公共艺术更多期望,要求其既要体现出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要兼具现代都市生活的内容与情调。怎样把这些需求有效融合,打造出人们理想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求和解决的问题。课题以徐州汉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在精神内核、艺术语言及构图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可借鉴的思路与创作方向,为日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绍森  戴建 《华中建筑》2022,40(2):40-43
在城市建筑一体化的背景下,立体停车楼逐渐呈现出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混合的转变趋势,空间的复合利用作为适应这一趋势的有效设计策略.通过对优秀停车楼案例的整理分析,总结出立体停车楼空间复合利用的三大设计策略:"复合公共空间、复合多种功能、复合形式与形象".该文以风动石景区停车楼设计为例,采用复合化的停车空间介入城市,力求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3):68-7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高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针对边疆应用型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效率较低,传统单纯的教学法在应用型课堂应用效果不佳问题,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以"一核心、一导向、两平台"为模型的四方协议分时融合教学法。设计了新教学法的各个环节,并把新教学法应用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最后通过调查表明在新教学法的驱动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基础应用能力,并得到学生较高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4)
近年来,新媒体艺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今,各媒介间相互融合渗透,摄影这一年轻的艺术门类也逐渐打破传统,朝着新媒体迈进。  相似文献   

20.
于瑞强 《中外建筑》2013,(12):70-72
当前城市景观13渐趋同,其主要根源是设计脱离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公共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依托环境集中反映其当地的历史文化。宜州市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刘三姐文化虽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但呈现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缺乏整体规划,致使开发利用率低,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度不够等现状。城市公共艺术是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与周围环境独特的魅力。所以,以刘三姐文化为突破口进行宜州市公共艺术的开发探索与城市形象策略的提升是完全必要的,这需要凝练刘三姐文化品牌,以突出文化内涵为主线,构建以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群)为主题系列,形成刘三姐文化雕塑(群)景观的若干空间组团等具体的实施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