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福州近代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对现存福州近代工业建筑进行了初步调研,并以福建船政建筑为例,对其历史背景、整体布局、单体特征及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对福建船政建筑进行功能转换,实现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相似文献
2.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备选型、安装、运行与营建设计结合在一起,对中国近代电力、纺织、面粉等工业的现代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慎昌洋行倡导在工业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钢结构技术的重要引入者,其建筑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梳理慎昌洋行的发展历史,探讨了该行工业设计体系的形成及特点,认为其建筑实践是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4.
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近代工业发展中行业门类逐渐演化,其受到自然、政策制度、交通、观念、市场、资本、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近代工业总体呈南北分布,平均中心呈现出北—南—西—东的移动趋势,工业布局整体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其中沈阳、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工业最为集聚.文中采用的方法提高了近代工业整体性时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印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近代工业发展中行业门类逐渐演化,其受到自然、政策制度、交通、观念、市场、资本、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近代工业总体呈南北分布,平均中心呈现出北—南—西—东的移动趋势,工业布局整体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其中沈阳、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工业最为集聚.文中采用的方法提高了近代工业整体性时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印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鞍钢是我国著名的钢铁生产基地,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资源,本文通过对鞍钢近代建造的工业建筑、构筑全面研究,展现鞍钢近代工业建筑风貌。 相似文献
7.
8.
任康丽刘怡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171-172
文章以近代中国水塔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塔的历史、发展、建筑构造以及材料等相关内容.尤其分析了汉口作为近代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水塔,揭示其在近代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建筑地位. 相似文献
9.
青岛近代工业遗产是青岛文化遗产中独具价值的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既是其独特价值的内容也是载体。该文基于对青岛近代工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青岛近代工业遗产的调研,分析总结青岛近代工业遗产建筑风格的类型和特征,揭示其与青岛近代工业间的关系,指出其作为青岛近代工业遗产独特价值形成的内在因素的重要性,为青岛近代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与再生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低度系列汾酒工程动力区的建筑设计中多层次地进行创作的自由联想,恰当地运用了建筑辅助空间,建筑符号等造型设计手法,使这座工业厂房具有现代感。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质疑这种目前仍然有着巨大影响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将用来评价中国近代建筑所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的标准不应该是“欧洲中心论”,而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殊条件,建立起一种新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国观”,并对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观”的内涵进行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苏纶场近代工业街区更新建设为例,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结合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进行旧城复兴的理念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存在种类繁多的工业遗产,由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保护利用的方式上也有所差别.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近代工业遗产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阐述了我国近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的分类、保护利用原则,探讨了几种不同的保护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使其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若仔细考察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梁思成仍然对中国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结合大量的学术访谈,试图将梁思成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对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初步总结,以填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中国艺术由远古走到现代不容易,历经多少风浪,走过多少崎岖坎坷,现代的中国的工业设计虽然刚刚兴起但是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了,年轻一代的学生具有很远大的思维模式和及其超前的想法,在工业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的领域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