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4)
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不仅具有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还有为公众推广、普及和传播当代艺术的责任。地方美术馆的发展与建设,秉承着公益服务、文化惠民、服务大众的宗旨,需要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途径。当下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公众审美教育的推广、公共平台的搭建以及公共媒体的形成,是地方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介入公众生活的必要手段。因此,如何改善博物馆、美术馆相对单一和狭隘的收藏展示工作,有效地将适时、多样、双向的公共教育推广活动运用到美术馆的管理与实务中,是每一个地方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术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学术平台,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公共教育职责逐渐成为其主要职责的现今社会,美术馆开始大胆打破艺术作品挂墙展示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型,以当代艺术为主要观念表达形式,成为培养公众思维与创造力、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1)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常见于人们的生活,更早已作为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符号深深植入人们的内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二三十年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丰富了公共环境的内涵,提升了公众的审美修养。笔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置于城市公共艺术中进行重新审视,分析其应用情况及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城市雕塑往往象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灵魂,传递着这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也是这所城市的文脉所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雕塑设计也在大规模地兴起。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满足景观设计中对于美的需求,又能满足公民的审美需求和欲望,还能表达地域文化与人的精神诉求。当人们提到某个雕塑建筑时,往往会联想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环境,因此城市雕塑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公众性。城市雕塑对城市的影响不容小觑,其中的文化性与精神性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7)
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的窗口,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公众生活品质有着显著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城市公共景观有着很强的地域根植性。神农城的景观设计实践案例,是对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塑造,使现代城市公共景观成为留住地域文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今年5、6月间,伦敦的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一系列以收藏为总标题的展览。展览的主题包括利用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博物馆所承担的作用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进行自我批评式的审视。展览的目的是要强调不同社会对具体对象进行贮藏、分类、展示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产生显示社会内在价值观和理想的常规模式,并通过公众文化表现出来。因此,对具体对象进行收集、筛选和收藏成为一个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社会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公众形象。 人类收藏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直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作为现代研究机构的概念才诞生。19世纪博物馆真正作为收藏品的接收场所而建立,欧洲大部分贵重的国家收藏品都收藏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建筑中。位于林肯郡Inn Fields的皇家外科学院内的Hunterian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及Wallace收藏馆(一所馈赠给政府的私人宅邸)这三处收藏场所均属此类。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14-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作为人们获取媒体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至关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文章先阐述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内涵,再结合实际分析广播电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优势及意义,最后从思想、措施、管理等方面探究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传统的军事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向文化领域开始演进。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尊重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主要的供给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林 《建筑创作》2010,(10):172-175
<正>博物馆处在城市的社会环境之中,展览对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作用更为直接,博物馆建筑是文化建设获得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由硬实力来支撑,要使展览真正吸引人、引起共鸣,解决展览的功能需求是建筑师和博物馆人共同面对的问题,展览空间在博物馆建筑中占主要位置,为了达到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需求,博物馆建筑在反映美学要求、文化理念的同时,又要满足具体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职责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服务于社会,起到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城市空间中信息的流动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方式,公共艺术作品是以艺术形式来传递社会公共信息和文化精神新型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现代环境中运用,要以现代生活方式为纲,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把传统文化作为公共艺术创作的意识来源。通过对当代各种价值的综合,把社会、经济和文化进一步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的整合。如何将现代西方装饰研究中的先经验吸收到中国装饰艺术传统的框架之中,完善中国装饰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出发,强调公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性",其艺术载体是开放、民主,服务于大众而且承担某种社会职能。引言当前,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已成为存在于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存在的文化标志,而且它延伸了城市精神的内涵,它泛指在公共空间里面对公众且公众能直接参与的艺术形式、艺术造型。如城市绿地、广场、绿景观壁画、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它是城市的精神象征,它是一个城市内在的外化,它展示了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和大众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服务,展览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传播工具,它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论文从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入手,分析博物馆展陈空间的一些特征,对空间尺度、空间序列、展陈方式等影响博物馆展览空间氛围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对展陈空间的设计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几乎席卷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人居住的每一个角落,连同经济一体化一起出现的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形象和街道景观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的趋同化现象。表面上看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本身的失败,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理念的缺失。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艺术——尤其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参与公众社会生活的公共艺术,在为大众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城市共享空间和延续城市传统文化、塑造与展示城市性格魅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几例国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的分析,旨在为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本土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期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真正认识到正确的公共艺术策略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步入21世纪人类发展愈加迅速,很多宝贵的文化记忆却在悄然消失。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记忆的场所,更应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尝试回忆过去,并创造更适合城市的生活。博物馆在向公众讲述历史、展现文化的同时,不再只是作为展览空间,而应融入市民生活,变成城市使用的常态空间。而如何通过建筑设计使得博物馆蕴含的文化被大众感知,营造亲民深刻的场所,需要建筑师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7)
2008年中央四部委联合发文,规定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于是,走进美术馆逐渐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美术馆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的收藏和展示发展为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和交流等,公共教育因此成为美术馆重要职能,并且逐渐成为美术馆各项工作的中心和最终目标。本文旨在分析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当代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公共"首先系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界定,但建筑师创造性的"公共空间"营造,可以能动地改造一座文化建筑的"公共"经验。本文试图说明美术馆中的"公共"可以由具体的建筑手段产生,简单的、范式化的建筑图像,可以由展览的对象转化为非同寻常的、生动的空间经验,打破僵化的公共–私人二元对立。与此同时,这样的建筑思想又生成颠覆传统的空间类型,对文化建筑在我国的公众参与、运营和管理提出了前所未见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项彤 《建筑知识》2013,(10):8-8
纪念性景观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人们精神文明的载体。纪念性景观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具有更深刻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在历史人文气息缺失的今天,纪念性景观显然有其显著的作用,它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和传承历史文脉,因此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投入到纪念性景观的建设中来。针对当前国内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丧失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景观内涵,让纪念性景观担负起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职责。本文以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引起公众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性景观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正采访时间:2018年7月17日AC:本次方案征集除面向公众征集方案之外,还调动社会力量对场地进行为期24小时的观察,形成观察报告。既是为设计者提供真实的问题和素材,也能让更多公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胡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从传播角度来看,您认为以方案征集为介质的公众参与模式的价值和局限在哪里?齐欣:如果将方案征集本身视为一个公众参与的案例,我们可以同时从传播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观察个体、群体和团体彼此如何相互影响。在文化遗产传播实践中,类似于方案征集的24×20观察计划是经常发生的案例。我强烈支持并希望这种我们称之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案例能够长期、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共艺术存在于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中,它或通过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或以艺术为媒介建构和反省人与环境及社会的关系。或许,艺术回归社会与日常生活,在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同时,影响其价值取向,才是公共艺术的实质意义。"1前言公共艺术是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而成的一个特殊的文化领域,呈现出当代文化精神。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深刻地"雕塑"着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