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后印象派"一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被普遍使用的,被用来泛指印象派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派相左的艺术潮流。"后印象派"画家曾一度受到印象派画风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派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他们在反对传统绘画的同时也极力反对单纯的模拟自然,追求强烈的自我表现。文章从色彩、笔触、造型等方面对后印象派绘画表现形式的进行了深入解读,后印象派画家多个层面对油画艺术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创造的全新绘画语言,对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
提起"印象派",艺术界常常为其打上"反叛"的标签。从其绘画风格来看,其构图特点、光影效果等方面均具有"石破天惊"式的、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的独特特点。人们常将这些差异定义为其特有的"现代性",这一特性并非是对传统风格的延续,而是打破传统风格桎梏、探索出新的绘画路径的选择。这一选择决定了印象派绘画不再拥有传统西方绘画奉为圭皋的文化精神内核,而是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在东亚文化形式影响下的跨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6)
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欧洲现代绘画即将形成。印象派以新颖的绘画技法为人们展现出一个光色生动的世界。在莫奈等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下,印象派不断发展。对光、影、色的专注使印象派成了"绘画中的光学研究"。然而,这种观察方法既成就了印象派又将它推向衰落。塞尚等人由于不满印象派这种重表象、失内涵的手法而形成了后印象派。后印象派在继承印象派基本思想的同时将主观情感融入画面,将人们真正领进现代绘画。文章试从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发展的背景入手,以作品为主要方向对两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两大层次,一个是"丹青",即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盛唐之后,水墨画快速发展,并渐渐被文人所垄断,成为"文人画"。及至现代以来,水墨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介于西方绘画所代表的的具象(印象派)与抽象表达之间,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6)
<正>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等朴素的自然主义思想精髓,对破解当前绿色发展难题,促进新时代自然资源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一、秉承和光同尘思想,在强化和谐共生的理念中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深刻揭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大意义。古人讲"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强调"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8)
元代山水画家绘画创作追求抒发个人胸中逸气,以"聊以自娱"为目的,寄情于物,进行精神的写照。关注和欣赏元代的山水画,我们必须体会元代画家的心境和情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德加是法国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把印象派的传统精确素描与色彩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大师级画家,被誉为"古典的印象主义者"。文章着重探析德加绘画中的印象派色彩、古典主义造型以及题材与构图,最后指出了德加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启发,及其作品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筑》2007,(7):92-93
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之一,所以建筑之于我,是神圣乃至神秘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对建筑的认知模式——重综合、重整体。建筑应当追求宏观整体、自然和谐,建筑创作应当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  相似文献   

9.
印象派,极力追求大自然中的光色变化,但是他们把光与色强调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仿佛绘画除了光色就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言。而到了后印象派,他们反对印象派画家们过分片面地客观描写自然事物的绘画方式。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开始尝试根据自己的感受主观的去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本文通过对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塞尚、梵高和高更的绘画作品的分析,论述了后印象派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8)
印象派,极力追求大自然中的光色变化,但是他们把光与色强调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仿佛绘画除了光色就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言。而到了后印象派,他们反对印象派画家们过分片面地客观描写自然事物的绘画方式。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开始尝试根据自己的感受主观的去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本文通过对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塞尚、梵高和高更的绘画作品的分析,论述了后印象派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16)
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关系逐渐发生偏离。该文通过论述人、物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9)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的作品多取材于画家亲身感受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的绘画风格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传统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传统构图与物体造型已不是考虑的重心,他更强调物体在自然光色下的变化,主张抓住景色在一瞬间的美感。莫奈认为,作画是一种主观感受在画布上的表达,是一种情画结合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周曙  吴淑平 《中国园林》2013,29(1):51-54
印象派园林是在印象派绘画兴起之后在这些画家之间形成的一种具有印象派绘画特征和审美意识的园林风格。这种在印象派画家之间形成的园林审美默契随着印象派绘画风格的扩散而无形中对西方国家部分私家园林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印象主义绘画特征以及那一时期的园林文化历史背景,结合印象派画家对光学色彩的理解来分析印象派园林,实地考察研究其造园手法和特色从而启示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对色彩的应用和对自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4)
现代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一种意境,注重塑造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和谐。正如如园景观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是居住方式的回归,更是"意境时代"的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2)
在民国初期,潘玉良作为一名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并成为艺术家,如此突出的例子是十分罕见的。潘玉良以过人的资质和对绘画的执着追求,将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相结合,并在创作中熟练运用西方印象派绘画技法。西方印象派绘画技法与中国水墨画的结合,贯穿了潘玉良的整个艺术生涯,成为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7)
保罗·塞尚是19世纪末期出现在法国历史上对现代绘画起着关键作用的后印象派画家。他在静物画、人物画和风景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在选材、笔触、色彩和造型上都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开拓了新的绘画道路。塞尚的绘画风格影响了立体派、表现主义、野兽派,更引领了20世纪绘画的发展。因此,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和"造型之父"。文章根据塞尚的绘画创作道路,从笔触和造型结构简述他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
文章从绘画材料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主要体现在光与色的辩证关系上,通过对光学和色彩学原理、印象派绘画颜料与材料媒介的变革等内容的阐释,让人们了解到印象派画家用绘画材料上演了一场光与色的精彩魔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4)
印象主义的绘画艺术表现和艺术理论影响了几代人的审美倾向。印象派绘画在对欧洲绘画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国绘画带来了一场革命,中国油画风景写生的发展与印象派有着密切的关系。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大胆革新,在技法上勇于探索,在实践中重视写生,倡导画家走出画室,用奔放的笔触和灵动的色彩描绘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景色。中国油画风景写生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印象派所提倡的色彩理论和绘画技法。文章力图从色彩理论和技法两方面解读印象派对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印象派的产生是19世纪欧洲绘画发展的必然趋势。印象派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表现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的线与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的约束。印象派技法特征用色干厚、画面表层的颜色层层,几层色层之间留有空隙,用笔粗放,色彩纷繁、耐看。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派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否认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作用,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使绘画语言得以充分发挥,适应了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一定影响。更为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开导了先河。  相似文献   

20.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界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可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留白理念反映了中国艺术的一般追求,在今天城市面临环境压力的特定背景下,其美学价值对设计响应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对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技法在空间设计上的具体运用加以分析和探究,为以后的其他传统艺术手法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以及中国画中"留白"技法在其他设计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