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7)
2008年中央四部委联合发文,规定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于是,走进美术馆逐渐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美术馆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的收藏和展示发展为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和交流等,公共教育因此成为美术馆重要职能,并且逐渐成为美术馆各项工作的中心和最终目标。本文旨在分析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当代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9)
就美术馆公共教育而言,当前中国的美术馆尤其是县级美术馆挖掘展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资源共享模式的有效途径是馆际交流。馆际交流的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模式,开展具有良好效果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县级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共享模式、展览共享模式、作品共享模式、成果共享模式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县级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4)
公共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术馆重要的职责。国外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已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国内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还处于进一步探索、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刘海粟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活动中崭露头角。该文分析刘海粟美术馆集三馆一体、继承刘海粟美育思想的特殊性,以及该美术馆在刘海粟美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文教结合与创立美术馆品牌所开展的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希望能够有助于美术馆发挥教化功能、普及美育思想、培育公众审美。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不仅具有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还有为公众推广、普及和传播当代艺术的责任。地方美术馆的发展与建设,秉承着公益服务、文化惠民、服务大众的宗旨,需要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途径。当下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公众审美教育的推广、公共平台的搭建以及公共媒体的形成,是地方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介入公众生活的必要手段。因此,如何改善博物馆、美术馆相对单一和狭隘的收藏展示工作,有效地将适时、多样、双向的公共教育推广活动运用到美术馆的管理与实务中,是每一个地方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1)
文章探讨了高校美术馆对校园和谐文化的影响和建设的积极作用。文章从美术馆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公共艺术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公共艺术与人和环境的互动性、公共艺术对校园环境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的熏陶。同时,在公共艺术与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景想象的美感空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配合校园文化的开展。文章认为,高校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表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2)
追溯中国的美术馆事业,100多年前的南通博物苑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专业性美术馆的前身。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馆已成为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也开始瞄准美术馆潜在的事业性经营发展。曾经,美术馆多为公益文化事业服务,近年来,私立美术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览上,也经营与艺术相关的周边衍生品。文章立足现状,针对美术馆的基本职能——展览,探讨美术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个功能不仅仅是美术馆与公众对话的一个渠道,更是美术馆与公众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的平台。美术馆自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促进公众审美与接受艺术熏陶的职责。一个好的美术馆应该滋养公众的艺术审美趣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这不是让公众被动地接受一些观念,而是通过公共教育这一环节让公众与美术馆得以互动和共生。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城市化建设中,美术馆的数量呈指数增长,始终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并且大多数当代艺术展览主要是以美术馆的形式进行。随着新科技、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关于"空间"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甚至网络、虚拟空间也纳入其中,美术馆空间也被当代艺术打破了其原有固定的界限,不断尝试新的发展。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重视人与艺术的对话,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在观念艺术的冲击下、在线上艺术的客群争夺战中,美术馆没有停止创新与发展。如今的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公共场所,既是城市艺术知识的聚集地,又是艺术教育的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7)
文章简要分析了微信应用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可行性,并探讨美术馆微信运营的特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让艺术走出殿堂。项目实施以"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建设和运营为载体,打破既有的美术馆场馆公共教育的边界,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项目旨在打破美术馆与社区之间、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汇聚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及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活动等艺术资源的平台,对接城市飞速发展中遇到的空间改造和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和运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美术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学术平台,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公共教育职责逐渐成为其主要职责的现今社会,美术馆开始大胆打破艺术作品挂墙展示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型,以当代艺术为主要观念表达形式,成为培养公众思维与创造力、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3)
公共文化和公共教育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体系的重点,公共文化展览作为传播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教育信息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公众文化展览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文化行为,不仅能补充人们文化学习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提高其创新精神与审美品位,有效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美术元素在公众文化展览中应用广泛,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说,"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则费煞思量。"一座迷人且鲜活的城市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包括文化底蕴、民生服务、城市形象等方面,而在这多种元素中,城市公共空间是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之一。公共空间的职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一个优秀的公共建筑空间不仅能让群众从视觉上获得美好的享受,还能从合理的功能体系中获得舒适的服务体验并汲取文化。尤其在近些年,"美术馆时代"成为一种风潮,美术馆的数量随着城市化发展逐渐增多,实际上不仅是美术馆,城市所配套的一系列图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6)
博物馆作为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容器,是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播的重要阵地,其承担的教育职能更加显现,这就对构建公共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博物馆公共教育体系不完备的现实,博物馆工作者应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积极完善博物馆公共教育体系建设,以便发挥公共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5.
王玉平 《山西建筑》2005,31(7):9-10
阐述了自然光环境在美术馆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及其特点,探讨了在美术馆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自然光来表现建筑自身的空间艺术并创造出适于美术馆艺术展陈的空间氛围。  相似文献   

16.
唐克扬 《建筑师》2011,(1):109-112
美术馆设计应该有某种既定的原则吗?在一个确定的中国上下文中,本文尝试评估影响美术馆设计的方方面面.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此时""此地"的美术馆设计,美术馆的文化定位,展览策略,通达性,建筑形象和建筑程序的关系,"景观",设计的经济性,未来改建的可能,以及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3)
学术研究、作品收藏、展示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是美术馆典藏工作肩负的功能。尽管美术馆典藏工作对服务于公众与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美术馆与藏品的定位不明、管理不力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文章针对目前美术馆典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提起美术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座建筑空间的物理存在,在这座建筑中展陈着美术作品。什么是美术馆?面对这样的追问,从美术馆本体的角度看,2007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也适用于美术馆:"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其非物质遗产。"在人类遗产的保护作用方面,美术馆不可或缺地需要一座属于它的具有专业职能的建筑;  相似文献   

19.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通过对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城市规划所面临的众多矛盾和问题的描述,分析了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的缺陷及影响城市规划职能定位的原因.然后通过对公共管理特点及城市规划功能的分析,论证了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规划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后,对作为城市公共管理手段的城市规划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城市规划的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艺仓美术馆及其滨江长廊有效地保留了老白渡煤炭码头场地旧址中的煤仓和运煤传送道,并将公共的美术馆功能与既有的工业遗构有机结合,在满足美术馆内部功能的同时,又构建了城市的滨江公共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新结构的介入显得异常重要,新的结构为正在走向废墟的构筑物提供了新的精确性,它使已然废墟般的结构再次融入新的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