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忠懋 《美食》2005,(1):56-56
曾见一,题为《画坛美食家》,列举四位,即张大干、丰子恺、潘天寿、刘海粟。我以为张大千拥有美食家称号无可非议,其余三位就颇费斟酌了。丰子恺茹素,荤肴与其无缘,而作为美食家最起码得逮住什么吃什么;潘天寿与刘海粟肯定有丰富的吃的阅历,也能对所吃之食加以评论,但要他们熟知烹饪史,评一下各大菜系,恐怕是勉为其难的。  相似文献   

2.
张大千先生曾与川剧名丑周企何开玩笑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我是动手画画的,当是小人,你是动口唱戏的,应是君子了。  相似文献   

3.
探究美食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专家,政府也颁布过各类职称如教授、研究员、编审、高级工程师、高级记者、高级会计师等专家的评审标准。现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了一个没有标准的头衔——美食家。社会上不仅有美食家称号,还出现了与此相关的美食家杂志、美食家报纸、美食家沙龙、美食家协会。美食家属于哪类专家?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江楠 《中国食品》2007,(9):26-27
新食谱美食会是江苏省南通市新成立的一家中餐酒店,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滨。内部装修、设施把现代与古典融合为了一体,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相呼应。酒店秉承“顾客第一、服务至上”这一服务理念,让宾客品味美食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愉悦!  相似文献   

5.
这两天暑气渐消,秋风阵阵,有点秋高气爽的感觉。想起《世说新语》记载的关于美食的一个典故,说是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为思念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自言自语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弃官不做,回家去吃美味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远古时候生产力发展以后,诗人开始诞生。如今生逢盛世,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跃居世界第四,生活中的美食家也一天天地多起来“。美食家”一词据说源于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我的外语比较差,用“金山词霸”查了一下,相近的词有这样几个:epicure…  相似文献   

6.
洪治纲 《美食》2011,(7):55-55
李渔不仅是个了不起的美食家,而且是一个非常人道的美食家。他从不以为生吞猴脑、活吃幼鼠之类的野蛮行径,是一个美食家的良好品行,而是痛斥之为非人道的"虐生"劣行,死后不但要下地狱,而且还将受炮烙之刑。但是,李渔又绝不是像佛教徒那样,一律反对杀生。李渔所反对的,只是那些为追求自己一嘴之贪,而专干  相似文献   

7.
周人果 《美食》2011,(12):76-76
最近,美食名嘴蔡澜的"广州粤菜难吃,广州饮食有种暴发户的心态"等言论遭到业界围攻。就连本土美食家庄臣也称"蔡先生不懂粤菜"。美食评论家们的口角之争固然为人们添置了茶余饭后的话题,不过东西好不好吃,全凭个人口味,见仁见智,毕竟,美食家的味蕾并非代表大众的味蕾。  相似文献   

8.
安东 《饮食科学》2013,(12):48-48
崔金泉和范振钰合说过一段相声《选总统》,里面讽刺袁世凯,说他是个土包子,只喜欢吃河南老家的粉蒸肉,以为这是世间最美味的珍馐。这当然是作者为了增加笑料进行的艺术加工,事实上袁世凯不但爱吃(他饭量奇大,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而且会吃,说他是民同时最著名的美食家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9.
老一辈电影艺术家谢添,今年八十五岁高龄。去年是他的本命年,虽然八十有四,却虎虎有生气.欣然接受了著名导演黄建中的特别邀请,在影片《红娘》中剃了个大光头,“出家”当起了老和尚——扮演大法师法本。只见他身披袈裟,颈挂佛珠,慈眉善目地出现在京郊苍松掩映的古刹——戒台寺大雄宝殿内。常有采访者问谢添: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不辞辛苦地出外景拍片,不感到票吗?每遇此种提问,谢老都会双手合十说:“阿弥阴怫,有菩萨保佑,自我感觉良好。”说着便笑了起来。谢老之所以老当益任,主要在于心情开朗舒畅,再者他常年坚持体育锻…  相似文献   

10.
美食家不能自封,要由众人来判断,众人都认了,这还差不多。有人足迹遍及各地,各帮菜肴都吃过,自以为可以摘取“美食家”的桂冠,这也有点想当然了。吃得多了,就能成为美食家,那么大款、大腕们都可以拥有“美食家”的头衔了。不可否认,美食家一定要品尝各帮菜点,吃得多是必备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品评——吃得再多,可像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就是倒不出来,那怎么成?我很佩服清代诗人袁枚,他的《随园食单》,是集美食之大成。他喜欢品尝名门家庖的拿手菜,例如扬州程立万家的煎豆腐,他吃过,评为“精绝无双”,又说得出精在何处:“其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火车)螯味;然盘中并无(火车)螯及他杂物也。”(火车)螯是南通、海门沿海所产的蛤,我吃过,味极鲜。素食而有荤味,这必有诀窍。  相似文献   

11.
美食家敢吃     
老茶 《四川烹饪》2004,(11):38-38
要被人冠以“美食家”头衔,不光应当在吃上面见过大世面,而且还应当善于表达己见。口头表达也行,但最好能付诸文字,这方面,有作家身份的美食家似乎更具优势。为了文字表达,美食家应尽量做到啥都吃,啥都敢吃。这样才有细微深入的感受,才能更动人地把“吃”描绘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2.
(一)饮食生活简单朴素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品德高尚,在饮食生活方面,从小到老始终是简单朴素,被人誉为“内行醇谨”。郑板桥诗文所述的日常饮食讲究节俭,的确是他的真实生活写照。诸如他的一些咏饮食诗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窑碗咸菜地瓜饭”;“三冬荠菜偏饶味”;“砍松枝带雪,烹葵煮藿”……  相似文献   

13.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生活朴素,在饮食方面可以尊为楷模。例如,30年代他旅居泰山期间,自己总是粗茶淡饭,待客的饮宴也很节俭。一次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来访,冯将军款待她的不过是几样普通菜肴,用冯将军的话说:“汪夫人,今日请您品尝‘泰安三美’,白菜、豆腐、水,菜蔬简陋,薄酒一杯,请勿见笑。”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文坛,梁实秋、周作人二位作家,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他们不但喜吃善吃,且对吃的文化颇有研究,平生写下了大量的谈美食的散文。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早就被人视为散文的精品,读之深沉隽永,耐人寻味。 当代作家中有美食家之誉者更是不乏其人,汪曾祺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写小说的高手,对食道颇是精通,他若与人谈起吃来,会喜形于色,兴致不亚于写小说。他有一癖好与同行不大一样,作家们上街大都爱钻书店、逛书摊,而他却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  相似文献   

15.
厨师和美食家无疑是最贴近和最喜欢美食的两类人,前者往往通过精妙的刀功、主辅料的搭配,以及恰到好处的火候和恰如其分的添盐加醋,烹调出令人馋涎的佳肴——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优秀的厨师自然十八般厨艺全部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拿得起  相似文献   

16.
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部《唐诗三百首》,让我们认识到了唐代诗人的方方面面,可我更关注唐代诗人的吃。因为看一个人吃吃喝喝,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自私的人闷头紧吃;自负的人歪头斜吃。所以吃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五言古诗就像是古诗围坐在五言的餐桌边,有时候是六七个人,有时候是十二三个人。大家聚在一起,说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五言古诗中写道: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讲  相似文献   

17.
《乳品与人类》2003,(4):28-30
美食最本质的元素是自然与艺术,而意大利美食两兼而有之。亚平宁半岛浓郁的风情,赐予意大利美食以自然意味。穿越时空的化底蕴,又使意式佳肴富于艺术灵感。追忆美食,将会使愉悦的你——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安东 《饮食科学》2014,(11):48-48
因为我喜欢吃面,所以平素多注意与面有关的文字。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摘抄的谭延闽日记,他写自己一口气吃了三碗削面,赞之“味胜于技,汤胜于面”。虽只区区八个字,读之,却有醍醐灌顶之感。然后我去翻阅史料,这才知道,原来谭延阊素有“民国第一美食家”之誉,其对湘菜的创新与推动,影响巨大,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9.
正老舍的爱好甚多,儿子舒乙曾经总结有打拳、唱戏、养花、养猫、旅游共19种,其中就谈到了他是个标准的美食家。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里,自然就与北京饮食和京味小吃,结下了深厚情谊。老舍爱喝豆汁儿,说自己长着喝豆汁儿的脑袋,曾这样描述:豆汁摊上,咸菜鲜丽得像朵大花,尖端上摆着  相似文献   

20.
谢添,乃老一辈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属虎,今年已87岁高龄。他既是名演员,又是大导演,特别是他的倒笔书法名扬四海,使我仰慕已久,故而我把谢老当成寻求墨宝的首选目标。可惜,我虽然和谢添常常见面,也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可他却并不认识我,因为我们是在银幕上见面的,只不过是他的发烧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