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雕塑作为古老而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特有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人类的意识变化。雕塑艺术主要通过雕塑的材料、造型、色彩、立意以及雕塑与建筑、雕塑与环境、雕塑与雕塑等方面来加以表现,而现代雕塑在材料、立意等方面变革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为建筑空间和城市生活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1)
纵观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材料的内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而不断丰富,每种传统材料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性、时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雕塑材料经历上千年的艺术演变历程,形成了材料与材料、材料与技术、材料与艺术之间明确的关系。这些材料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共同建构了雕塑艺术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3.
雕塑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提高、精神诉求不断提升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早期的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宫廷。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往日高高在上的雕塑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中国的城市雕塑也开始成为表达城市特征、宣扬精神文明、提高人民审美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研究绍兴坂湖公园中的雕塑,意在探索场地与雕塑、雕塑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设计者提供一条将公园雕塑与城市环境、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2)
<正>艺术是包孕美的形式。艺术思潮风起云涌,艺术的形式和媒介也不断推陈出新。经典媒介中融入了新元素,新媒介也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你方唱罢我登场。传统与先锋的相互影响,使得艺术常变常新而不失经典韵味。在雕塑领域,丝棉、竹、纸浆、玻璃等材料的运用,使雕塑在稳定、质朴之余更有灵动、飘逸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7)
雕塑的肌理对雕塑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雕塑肌理效果对人们的影响不止体现在视觉上,还会体现在人的触觉上,甚至是心理上。雕塑艺术就是雕塑家利用物体的自然属性与自己的艺术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情感和自然材料美感相结合的产物。雕塑艺术有别于绘画,雕塑艺术是使用真实的物体材料进行的创作,雕塑使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永久性,这也让雕塑艺术的保存能够更加久远,这也是雕塑艺术的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很多新型材料,这让雕塑艺术更加丰富,比如不锈钢、玻璃、树脂等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让雕塑艺术创作更具有多样性,这也要求雕塑家能够熟悉掌握这些材料不同的肌理美感。本文就是从视觉、触觉两方面入手去讨论雕塑肌理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意义,以启迪我们日后的雕塑创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2)
雕塑语言主要是指用雕塑的手段表达作者艺术思想的方式。它在运用、处理和表达上有着鲜明的个性、时代性和民族性。雕塑涉及许多领域,其作品就是这些因素和信息的综合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随着雕塑理论的不断发展,空间的概念已经成为雕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雕塑的语言范畴。新型合成材料以及多其他新型媒体材料的运用,扩展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形态表现途径,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当下雕塑的时代性,突出雕塑艺术的视觉魅力,从而使雕塑艺术在表现形式、表现材料、表现手法上都有了更多的视觉突破。这也是当代雕塑艺术表现的精髓所在。雕塑艺术必须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和表现世界,突破桎梏,往多元化、多维的时空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6)
雕塑可追溯至远古时代,原始人类通过简单打造粗糙石块满足日常生活中对工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制品、木制品、骨制品、青铜制品等逐渐产生了。人类的工具发展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促进了雕塑艺术的蓬勃发展。文章主要阐述雕塑材料及其对于雕塑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3)
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其中建筑艺术也需要一种新的定义诠释其艺术法则。文章从建筑艺术转向现代雕塑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雕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从雕塑创作元素角度展开,分析建筑艺术风格与创作形式;深刻阐述当代建筑艺术从早期单纯的模仿转化为现代雕塑构成艺术的演变过程。雕塑性作为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已经融入两种艺术的共性。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元素与创作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建筑创作中。现代雕塑构成了建筑的尊严,同时建筑对雕塑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环境雕塑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梁思成 雕塑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今中外,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艺术与其他美术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雕塑是立体的、三维空间的、硬质材料的、造型艺术的精神作品,是美化环境、供人们欣赏的,所以制约因素多于其他艺术形式。城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3)
雕塑从物理上来讲,是三维空间存在的物体;从精神层面来说,是艺术家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的实体化。雕塑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了创作者想表达的精神观念。材料是作者赋予雕塑的一种语言,然而材料本身不构成语言,它的价值体现在雕塑艺术家对材料的运用上。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雕塑艺术家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7)
西方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艺术观念的逐渐变化,推动了绘画艺术中新材料的运用。当代画家不但可以使用传统绘画材料,还可以灵活自由地选择非绘画材料。综合材料绘画语言与传统绘画语言有着诸多不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尝试,正确对待这种艺术形式,要使材料艺术化,而非艺术材料化,以实现创作与心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1)
在雕塑作品中,表达可以是观念、个人想法,也可以是情感或者其他。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拆卸重组,将情感巧妙地融入雕塑,通过雕塑的材料、体量和形式反映自身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3)
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渗入雕塑领域,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边界不断延展。文章重点阐释了雕塑概念、观念、空间、材料与雕塑创作者拓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8)
材料在整个艺术领域中的利用是丰富的,而每一种材料的表现方式又是多样的。从材料的运用可以看出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尤其是由思维观念所引发的不同。艺术家在关注传统的材料的同时,也尝试运用新的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他们注重材料与画面的融合和材料与画面的关系,使材料的运用不再单一按工艺本身进行表达,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因此,以材料作为艺术传达的语言形式,作为画家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语言探索过程。文章试图对漆画家陈恩深作品中的材料语言的表现特征进行研究,探索漆画新材料观念下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全面阐述了作为环境艺术形式之一的雕塑概念,论述了雕塑与环境的关系,雕塑对人类的精神影响;同时也较系统地介绍了雕塑的一般概念以及从形式上具象和抽象等不同类别雕塑的特色。本后部分结合当代环境雕塑现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及其对雕塑语言的综合认识。  相似文献   

16.
浮雕是一种人类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与绘画、雕塑不同的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表现力,具有独特魅力。本文通过论述其传承与突破,形式与观念的演变,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其造型、形式、材料、内涵的变化过程,追述希腊浮雕的溯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1)
材料,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制作东西所用的物质。材料的定义很广,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在当代雕塑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历史上每次对材料的变革和新材料的应用都将雕塑的发展推进一大步。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自然材料在当代雕塑中的运用是生态趋势,人工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则给雕塑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5)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整个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题材来说,其主要包括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等;从类别来说,其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牙、木、竹等。笔者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概况为着眼点,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所蕴含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以便美术爱好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把建筑称作象征型艺术。在他看来,建筑的物质材料压倒了精神,占据着支配地位,“建筑的特征在于内在的心灵与它的外在形式是相对立的“。比较起来,雕塑是古典艺术,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绘画、音乐和诗则是浪漫艺术。在这个领域,精神超越物质,“重点是摆在主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5)
雕塑材料十分重要,脱离了材料,雕塑家有再好的灵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我国美术的快速发展,雕塑材料的问题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重视,使得材料在我国雕塑教学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想真正改变雕塑课程中泥塑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仅需要艺术家改变想法,更需要我国各大美术高校付诸实践。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体现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只有增强对材料的理性认识,才能有效弥补我国雕塑教学的这一缺失,让雕塑材料课程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中国雕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