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参考新西兰的车库通风风量计算方法,对某新西兰项目地下车库就国外及国内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比较,从而分析得到机动车数量法所得结果无法提供有效的通风效果,换气次数法仅适用于项目初期进行风量估算,而稀释浓度法则可提供更准确且适应项目情况的有效通风风量。同时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也对浓度稀释法提供了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箱式模型的地下车库通风量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全面通风的质量平衡定律,基于室内空气污染物质量平衡方程的箱式模型,采用视车道为线源的污染物点源计算方法计算出地下车库内汽车尾气CO的排放量,由此推导出地下车库通风量的动态计算公式。结合某一具体工程进行计算和分析表明:该方法较以往各国常用的体积换气次数法和单位地面面积法更能真实反映地下车库通风量的动态变化,切合实际。说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箱式模型的地下车库通风量确定方法及其结构是正确的,为在实际条件下方便而正确地得到用于通风节能控制目的的地下车库通风量确定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的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方法都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推广于工程实际中。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常用的4种民用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作了分析比较,发现有些公式的计算结果相差悬殊。根据化学燃烧理论,建立了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并对地下停车库通风情况进行了实测,建议采用稀释浓度法计算通风量。  相似文献   

4.
地下车库通风量的确定与控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陈刚 《暖通空调》2002,32(1):62-63,69
不同时间出入地下车库的车辆数量不同,污染物排放量随之不同,用于稀释污染物浓度的排风量应是可变化的,就地下车库通风量的确定与控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下车库的通风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汽车污染物的危害及散发有害物的四个来源,提出了地下车库污染物的计算式,介绍了稀释污染物所需要的排风量计算方法;分析并指出间歇通风方法可满足车库洋稳定通风状态的有害物浓度要求,最后分析了气流组织形式及系统运行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地下机械立体车库的火灾危险性,并基于升降横移式机械立体车库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了与排烟量相适应的窗口羽流计算模型。运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建立了地下立体车库模型,并对窗口羽流法和换气次数法分别计算出的排烟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着火停车单元内的火灾发展受排烟量影响较小;对于移送车通道空间内能见度、烟气温度以及车库内的CO浓度,窗口羽流计算法的模拟结果均优于换气次数法,可以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结合某地下车库通风系统某一天的实测数据,根据地下车库室内环境的特殊性建立数学模型,介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地下车库通风时的气流组织作数值模拟,对CO浓度场作进一步的模拟计算,并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和该地下车库的实测数据较为吻合,从而说明本文提出的用CFD方法来模拟地下车库空间内污染物平均浓度的正确性,为预测地下车库空间内污染物平均浓度,实现通风系统的实时控制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毛建新 《山西建筑》2010,36(14):166-167
分析了汽车污染物的危害及散发有害物质的4个来源,提出了地下车库污染物的计算公式,介绍了稀释污染物所需要的排风量计算方法、排风与排烟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得地下车库通风、排烟设计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内外现有车库通风量计算理论,并借助CFD方法,分析了多层车库在不同通风量和不同排风口设置位置下的通风气流组织效果,并对部分污染负荷下的风量需求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层车库的通风量确定可采用单台车所需排气量法进行估算,并推荐采用稀释浓度法进行设计计算;其排风口宜布置于车库顶部以利于污染物有效排除。另外,部分污染负荷下的风量需求比例要高于对应的污染负荷比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不同火灾荷载与机械排烟耦合作用下的烟气沉降模型。将小汽车火灾实验结果代入模型,得到不同面积、不同高度地下车库火灾烟气沉降过程以及相应的排烟效果。结果表明,烟气沉降与车库面积和车库高度密切相关,同一换气次数法不能满足地下车库火灾的安全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得到一辆汽车起火时,不同面积、不同高度的地下车库所需的理论安全排烟量。  相似文献   

11.
地下车库通风能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风华  刘巽俊  刘晔 《暖通空调》2006,36(3):98-101,120
地下车库的能耗主要体现在通风系统上。分析了地下车库通风能耗的构成,介绍了通风量的确定方法。计算分析表明,采用变风量通风方式,根据车库内CO浓度控制通风量可以减少通风能耗。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交通流模式不同,将地下交通联系隧道分为地下车库联系隧道和旅客输运联系隧道2类。总结了现有地下车库和公路隧道的通风量计算方法,发现由于基准排放因子的取值不同,PIARC 2012计算的CO排放量仅为细则2014计算值的7%~20%。根据车队、人员运动特征,提出了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污染物分区浓度限值,即非连续交通区和连续交通区CO设计质量浓度分别取30,86mg/m~3,并以PIARC 2012中的计算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通风量分区计算方法。以哈尔滨西火车站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连续交通区根据坡度不同,换气次数为4~6h~(-1)左右;落客区车辆密集,所需换气次数为15h~(-1)左右;蓄车区虽然单车CO排放量较高,但单车所占面积较大,其换气次数并未提高很多,约为4h~(-1)。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柴油发电机组的基本构造和发热量的构成。指出了采用换气次数法的弊端,并给出发电机房通风量的较合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郭鑫  邹惠芬 《河南建材》2021,(8):141-143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程度的增加,城市家庭拥有小型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地下车库加速开发用已解决地上土地资源的紧张,但地下车库与外界的联通较少,大多处于与外界封锁状态,难以与外界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其中建筑材料,汽车尾气及室外污染物对地下空间造成的影响也再日益增大.文章对地下车库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种进行了分类并分析来源,提出了影响各类污染物的因素并对各类污染物治理提出了部分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地下车库排风量的计算和污染物扩散过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种常用地下车库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的比较表明因公式中系数取值的差异而导致不同公式计算结果相差悬殊.对密闭大空间汽车怠速行驶条件下排气尾流中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CO的浓度分布及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单车尾气动量小,温度低,形成的烟羽流经过一段距离之后,迅速扩散,其扩散及其分布时合理的布置排风口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探讨了地下机动车道可借鉴应用的空气质量标准.通过分析机动车在地下车道内的运行特点,研究了地下车道的分类及不同分类下的通风量计算指标.给出了地下车道设计通风量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论证了地下空间采用稀释污染物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不同车库不同分析的优化设计方法.对地下车库通风最不利时刻进行分析,给出此时刻通风量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通风系统.该方法既提高地下车库内的空气品质,又节省造价、节约运行费用,具有节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诱导式通风和风管式通风作为2种常用的通风系统,在地下车库通风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某地下车库为载体,首先对诱导式通风系统和风管式通风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而后从气流组织、污染物浓度分布和经济性方面对2种通风方式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诱导式通风系统在气流分布方面虽不如风管式通风系统均匀,扰动较大,但有利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该系统运行经济,节省费用可观,综合考虑可知诱导式通风系统拥有较大的优势,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持续通风作用下空间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明晰除臭设计风量的定量计算方法,基于恒定污染物散发量,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空间除臭简化模型,推导并求解了空间污染物浓度变化基本方程,其通解表明浓度函数随时间的增长呈指数变化.结合垃圾处理工程实际情况,探讨了浓度函数中考虑污染物体积散发项的必要性;通过浓度函数极限求解,获得了极限风量求解方法.结合设计浓度,初始浓度和新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论述了浓度函数增减性与临界风量的关系,阐明了持续通风并不总是具有"稀释"作用,特定条件下,空间内平均浓度随时间增长呈增加趋势的结论.结合临界风量和极限风量分析,给出设计风量推荐选用区间及计算流程,并推导了总换气次数的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办公楼中庭特点,分别采用换气次数法及羽流法对该办公楼中庭部分需要的排烟量进行确定,考虑安全系数1.5,采用换气次数法计算出中庭排烟量为250000m3/h,采用羽流法计算出中庭排烟量为150000m3/h。通过对发生在一层地面的火灾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不同排烟量工况下的烟气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排烟量为250000m3/h时烟气层最终稳定维持在6m,排烟量为150000m3/h时烟气层最终稳定维持在3m,换气次数法计算出的250000m3/h排烟量工况的排烟效果较好。因此,实际中庭建筑工程排烟量的确定应该结合中庭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模拟实际建筑物场景加以定性研究,以得出最佳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