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当前社会对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形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5)
随着商品经济时代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兴起。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艺术设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专业对口的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是目前高职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理解和认识的偏差,目前高职艺术专业面临学生和教学两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优秀作品点评,以此强化专业基础设计课程同核心课程教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8)
对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设计素描是其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学习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完善高职院校装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产业调整与升级要求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如何开展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此,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试行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的微设计创客模式,通过专业跨界渗透、专业课程整合的方式,按照职业的要求检验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探索,由于缺乏经验,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才能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展了以工作室为平台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该模式包括构建各专业工作室,构建"1+1"型教学团队,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构建合适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企业在学校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等五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4)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给予了更多关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以及市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市场中较为重视的人才类型。在职业导向引导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关注通识教育,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同步应用,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该文基于以上内容,探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正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高职院校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集成性和跨学科特性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我们在理论上尝试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分为专业学习期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6)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有其自身特点,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效实施顶岗实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7)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实践型优秀人才为目标,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类人才资源。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专业综合能力。该文通过阐述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析促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优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3)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引入我国由来已久。文章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尝试探索系统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框架构建,探讨如何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为优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对河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河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24)
艺术设计课程是职业院校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模式是实用人才培养的基石。"四合一"职业院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倡导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先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设计理论知识,同时为实用设计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兴趣和实践为基础,以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改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形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了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是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该文分析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探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6)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实践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学界已经意识到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固有模式的弊端,如理论与实际脱节、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足等。于是一些高职院校创造性地采用了人才培养研究所的模式。文章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所培养模式,旨在更好地建设研究所,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各大院校创业教育得到普遍开展,也探索出较多的理论与经验总结,但是,专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主要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景观艺术设计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开展人文景观设计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在高职院校环艺专业人文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文景观设计融入传统环艺教学的重要性,探究在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开展人文景观设计教育的具体措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6)
德国包豪斯学院与当前我国诸多高职院校虽然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在人才培养方法、培养内容与培养模式方面呈现出鲜明差异,前者所提出的引入基础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工厂学徒制"模式和实施"双轨教育"制度等,对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文章在论述德国包豪斯学院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对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活动的启发意义,以期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2)
在数字时代,新技术与产业的升级让高职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推行工作室制度,把业界的新技术带入课堂,将实践融入教学,是一种促使高职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有效举措。工作室制度有助于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该文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剖析工作室制度对高职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影响以及其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1)
《3ds Max》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软件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路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师应积极梳理课程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组织设计,完善教学软硬件环境,加强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竞赛意识,提升教学成果转化率,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9)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吸收国外创业教育的先进思维与方法、国内优秀高职院校的经验,同时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以专业培养方向为目标,构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文章就安徽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