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7)
意境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聚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特有的语言表达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贯穿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哲学观念。中国画最重视的就是"意境",思想内涵与中国画的意境表达而传递出来。所以,"意境"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范畴,并且很考验的是艺术家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循环演进模式和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建立在意象思维方式之上使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意"相互交融的中国园林最高审美追求。通过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园林"意境"循环演进模式。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园林意境创作与感知表现为"物"和"意"间的输出、输入和反馈的循环演进模式。这种模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物"与"意"及其输出途径与输入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意境"的变迁,通过对变迁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在现代社会的背景探讨园林意境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0)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传统绘画形式,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国画艺术一直以其意境表现手法见长,无论在绘画内容上还是创作方式上,都以写意为主线。文章介绍了意境的含义以及国画艺术重视意境表现的渊源,重点分析意境表现手法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在传统中国画中,山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一山一水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这与中国儒家、道家、禅宗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的山水画也蕴含着儒家、道家以及禅宗的哲学思想。文章主要从儒家、道家、禅宗思想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哲学意境之美,并分析这种哲学美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和取象思维的影响下,古人从文论的"言意"关系中逐步发展出"言象意"系统,并形成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理论。而随着禅宗思想的盛行,"意境"逐渐取代"意象"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园林的"言象意"关系中,意境作为联系"象"与"意"的中介,在造园要素及题名楹联等组成的"言"和园林承载的理想情思等形成的"意"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但在不同时期,造园立意理应有不同的侧重,意境创作也应随之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其根据画面内容、幅式、内涵和意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构图。虽然其形式多样,但因幅式所限画面中构图的方式便有定势,不同题材的绘画也有其典型常见的构图形式。这样的布局同时也暗示出许多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中国画不仅是视觉艺术同时还是政治、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着由君权主义思想建构而成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观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7)
对描绘物象形神兼备之"意"的追求,并把这个"意"与中国古典国学文化艺术精髓所崇尚的意境美作抒情性质的完美结合,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本质和内涵。文章从意境美的角度探讨花鸟画家通过极尽花姿鸟态的精美描绘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某种情思与感悟,其所描绘作品的本质意义还应与产生花鸟画艺术形式的国情民风、民俗和文化尚意的属性产生关联,强调花鸟画意境美中寓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4)
吴冠中是20世纪当代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美、民族审美精神和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中国画和油画。他在创作油画时强调以抽象油画的形式表现东方绘画的意境;在改革中国画上,则以传统笔墨结合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和造型观念,展现中国画的现代化特征。这种绘画形式得到国内外很多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认可,并被推向世界。吴冠中在中国画探索的道路上致力于促进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的进程。他以"推翻成见"作为有良知的艺术家的天职,敢于在创造中画出新意境、新审美。  相似文献   

9.
“山水城市”概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叙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以书信的形式畅谈"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而介绍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的不同见地,并探究了"山水城市"概念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的关系,最后指出"山水城市"概念的真谛在于它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有着诗情画意、园林美和建筑意。  相似文献   

10.
"建筑意"是中国建筑艺术研究中的一个创造性思想,其意涵主要体现在设计者除了能够掌握对建筑功能技术的处理与驾驭能力外,还应从设计伊始酝酿意境、运用超高的形象思维,创造出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等一系列创意思想。在梳理相关文献及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闽南宗祠"建筑意"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解读阐释,以审美意识来分析挖掘祠堂建筑的空间意涵,总结宗祠建筑空间构成及其美学的特殊表现,以期拓展对"建筑意"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5)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是"意",其与美学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陶瓷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超越现实,在有限的场景和事物中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历史、人物甚至宇宙都形成了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就是所谓的意境。贯穿陶瓷艺术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了解陶瓷作品的审美意境,有利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更广泛、更生动的延伸与传达。文章通过分析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其审美意境层面对写"意"手法进行研究,望能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3)
"借鉴西方的科学思想来改造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和"坚持传统,从中国画内部求突破"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的两大途径。回顾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可以为目前我国的中国画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画课程和教学创新找到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梳理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思想,整理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要点,以期实现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6)
意境在中国画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绘画艺术实践与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国画的审美准则。意境在中国画论中有一条主线,就是从尚形到尚意,进而主张形与意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7)
水彩画源于西方,在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对意境美的追求逐渐成为中国水彩画的特色,即对情与景的真实美、民族化的意象美、有与无的虚实美、节奏与韵味的动静美的追求。而在中国画的美学思想里,意境是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中国画美学思想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元素,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质朴纯真的自然美、诗画结合的诗意美是中国画家极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水彩画与中国画二者对意境美的追求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日本枯山水庭园在单纯且富有韵律的形式外延背后包含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塑造出来的空间意境与佛教禅宗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同时又掺杂着自律、苦修的自我约束精神。在其追求的"凝固之美"、"枯寂之美"、"物哀之美"的美学意境背后折射出日本民族特有的悲观主义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0)
线条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手段,还是艺术家抒发自我感情和表现物象的基本方式。中国画中的线不仅在形式上有其特有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
中国画的构图不同于西方艺术的构图,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是作者用来表现具体意境的,不以自然科学中的焦点透视为准则,而以画面表达的意境的深度为准则。宋代院体画是后世画家"经营位置"的重要借鉴,分析宋代院体画的构图形式是绘画工作者继承和创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哲学并不高深,哲学就是我们做的每一次人生反思。思想,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就是哲学。只是哲学更有体系地讲人生的开悟与反思并表达出来。中国画重意境和意象造形、重神彩、气韵、无为而为的思想就是艺术家们对人生的表达,体现出中国人哲学思考的独特方式。这种暗喻的魅力,也就是中国画的魅力,这种形式本身也正是画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4)
古代写意绘画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在审读作品审美意象的同时,探讨画面空间表现力对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和发展有着深刻而重要的作用。当今,追求画面空间的张力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弘扬传统国画的精神文化,对中国写意绘画空间张力的拓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2)
<正>2017年12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第七届"大家之路"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李宝林、叶毓中、范扬、田黎明、杨晓阳、卢禹舜6位国内美术名家的近百幅力作,题材丰富、意境深远。参展画家以传承国画传统、呈现时代风采、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关注国画领域的思想渐变,破解发展难题,继而引领当代国画推陈出新。据悉,"大家之路"中国画作品展从2011年起每年举办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