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常规换道基础上提出新的换道形式,即为交叉换道;基于车路协同技术,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交叉换道最小安全距离,确定最小安全距离公式,并考虑通信延迟因素修正最小安全距离;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界定安全区域和非安全区域.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辆换道过程中,最小安全换道距离与换道车辆的加速度、换道时间和换道车辆与周围车辆间的相对速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
自动驾驶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其实,并不遥远!因为"车路协同"概念的提出,将使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提前实现。欲求"自动",先予"协同",这是当前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理念和趋势,而我国在车路协同领域也做了不少技术研究。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由此可见,自动驾驶已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车路协同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又面临着哪些关键的技术问题?车路协同的未来发展又将如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业内专家的相关研究和观点,对车路协同系统进行初步探索,带你了解车与路的凌"云"之"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0)
本文根据现阶段国内高速公路的网络架构,将车路协同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与前端外场设备,并对其应具备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同时,设想了车路协同系统在高速公路的应用场景,包括前方紧急制动预警、异常入侵预警、特殊路段预警、自动驾驶协助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本文通过对交通异常事件源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了基于机器感知的交通事件快速检测技术,在延崇高速车路协同设计应用系统通过采用整合事件发生地相关车流情况、视频情况,确认事件现场灾害程度、损失程度、及时上报实现多层次的统一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应对策略,从而保障交通通畅、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交通运输部全面启动智能驾驶与车路协同标准化工作智能驾驶和车路协同是当前交通领域新一轮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的重要领域,对于提升交通安全、改善运输效率、缓解道路拥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2016年底,交通运输部确定了"科学求实、大胆创新、勇敢探索、包容失败"的原则,积极部署智能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研发及应用,激励和带动道路运输模式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汽车的发展,车联网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海量的交通数据,车路终端自身的计算能力已难以处理复杂任务,传统的集中式云计算技术已无法应对智能车联网应用中数据量大、传输延迟高、实时处理性低等瓶颈问题。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以车载、路侧、云端等多源数据融合为基础,依赖车路云协同组网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借助云端计算和边缘计算对系统整体资源进行联合调度优化,共同实现车联网系统安全和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4)
车路协同对车联网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在车路协同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将各种针对其开发的算法应用到实车测试中。但由于开发算法存在稳定性、可靠性等一系问题以及实车测试受到的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使得实车测试难度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因此,开发车路协同仿真与实验系统软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李智 《市政技术》2019,(2):17-21
车路协同应用场景研究一直是车路协同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已提出的应用场景大部分都是针对城市道路的,极少有针对高速公路车路协同应用场景的研究。因此,笔者对行业内已提出的40个应用场景对高速公路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高速公路4大区域划分方法,分析了各种区域下的应用场景需求。该分析结果可为高速公路车路协同应用落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车路协同技术,在车车、车路可实时动态信息交互的环境下,针对无信号灯十字路口的车辆冲突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冲突点占用"的十字形无信号交叉口车辆协同控制策略.仿真实验表明该策略可保证行车安全及车辆行驶轨迹的舒适性和平滑性,提高通行效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描述车辆换道意图的产生、选择合适车道和实施换道行为的车道变换模型。运用车辆运动学理论,以换道车辆为目标,给出了目标车辆与邻近车辆的最小安全距离间隙接受模型和车辆换道实施过程的运动模型,并应用到程序设计中,利用基于VC++上建立的交通仿真系统动态地显示非强制换道行为的效果。与VISSIM软件基于规则的换道模型相比,加入驾驶特性的影响和优化原来固定的安全距离,研究结果相对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