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博闻 《通信世界》2002,(4):29-29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改变着全世界人们通信的方法。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体制繁多,蜂窝移动通信已从80年代的老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AMPS/TACS等)发展到90年代的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DAMPS/GSM/CDMA)和目前以宽带数字技术为主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WCDMA/CDMA2000/TD-  相似文献   

2.
王秀屏  闫俊平 《世界电信》2007,20(10):60-65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无线化。伴随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一代(模拟)、第二代(数字)到第三代(3G)的演进,移动通信业务从基本话音业务、简单数据业务发展为融合的信息服务,移动通信的产品和服务也从最初的高档奢侈品,化身一般消费品飞入寻常百姓  相似文献   

3.
4G中的关键技术及其与3G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代,第一代(1G)是模拟话音移动通信;第二代(2G)是数字话音移动通信,目前广泛使用的GSM、窄带CDMA就属于数字话音移动通信系统。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已在部分国家进行局部试验性运营,它是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特点是实现全球漫游、高速率、高频谱利用率和高保密性等。AT&T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正在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技术,目的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它移动装置访问互联网的速率。1关于4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都是为未来无线通信服务的,它们可通过宽频信道把多媒体…  相似文献   

4.
何霞 《移动通信》2004,28(12):19-21
1关于3G与WiMax发展趋势(1)3G从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来看,从1978年到2001年的23年时间里,每11年进行一次更新换代。1978年,美国芝加哥开通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标志着第一代移动通信(1G)的诞生。1987年,我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1993年,我国首个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建成开通,使我国进入了第二代移动通信(2G)时代。2001年,数个国家相继开通了3G商用网,标志着第三代宽带数据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从NTTDoCoMo和H3G先后推出了3G的商用产品看,说明3G技术发展已基本能够商用。目前H3G全球的3G用户正在稳定增…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数十年中,第一代(1G)和第二代(2G)移动通信系统均经历了创立、发展并最终获得市场利益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们顺应了集成电路的发展走向,并突破了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关口,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却正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峰窝移动通信经历了80年代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90年代的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技术,2G主要为GSM和窄带CDMA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为特征的更大容量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正在开发、试验,也必将投入商用。但是应当指出,2G和3G蜂窝提供的业务是大不相同的,同时就3G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技术装备而言,不管是对制造商、运营商或用户设备的应用来说都是个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UMTS的安全原则,介绍了第三代合作项目(3GPP)的安全体系结构,讨论了第二代(2G)与第三代(3G)安全体系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朱高峰 《通信世界》2001,(14):23-23
近年来蜂窝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所用的主要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的技术设备,尽管比第一代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有其缺点和局限,因此下一代即第三代移动通信(下简称3G)在全世界以及中国都成为了一大热点,关注的人们包括政府、财界、企业界和广大用户。这里对有关几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9.
由于更高数据率数据业务和更好频谱利用率的需求,s推动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在ITU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称做IMT-2000,在欧洲称为UMTS。考虑到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广泛存在,因此不同的后向性兼容要求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口和体系结构,并对其可能的发展与演进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更高数据率数据业务和更好频谱利用率的需求,s 推动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在 ITU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称做 IMT-2000,在欧洲称为 UMTS。考虑到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广泛存在,因此不同的后向性兼容要求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口和体系结构,并对其可能的发展与演进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屈伟平 《有线电视技术》2007,14(9):49-51,66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牌照虽然还没有发放,但具  相似文献   

12.
移动通信是近代交通运输、通信技术、微电子与微处理器技术高速发展的综合产物,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移动通信作为当今三大通信产业之一,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移动通信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正在产生革命性的飞跃,从模拟到数字,从数字到新一代系统,各种新技术,如TD-MA、CDMA层出不穷,第一代、第二代移动技术已趋完善,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亦将面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无线电》2015,(2):45-47
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改变了世界的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下盘点一些热点无线电技术和应用,展现无线世界的精彩。速度的竞逐——4G简单地说,4G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网络(1G)到第二代数字网络(2G)再到第三代多媒体网络(3G),是一个随着技术不断演进的连续过程。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it/s,峰值速率高达100Mbit/s,这种速度相当于3G传输速度的50倍。如果说3G是高速公路,那么4G则可以媲美高铁。  相似文献   

14.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介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相似文献   

15.
李灯  朱琦 《移动通信》2002,26(2):34-37
各国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序幕已经拉开,但从第二代移动通信(2G)向3G演进方案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GSM的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空中无线接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中可能采用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电信科技》2001,(3):39-39
当前,在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长的同时,移动数据业务也正在被大力推广,这就要求无线网络具有更高的带宽和容量.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移动网络运营商需要从现有的第二代(2G)网络向第三代(3G)网络过渡.这就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分配新的频谱资源,这种需求导致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和标准化(IMT-2000).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我国近几年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来浅浅的分析一下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介绍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3G)和TDD-LTE(4G)的主要区别;浅浅的分析一下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8.
简述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况及其体制标准,介绍3G发展现状及主流应用技术,分析探讨了2G(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3G演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华燕  王卫 《通信世界》2002,(17):52-52
自从移动通信开始商用以来,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从第一代模拟到第二代数字通信。从趋势上看,从低速传输向高速发展。从用户数上看,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令世界上的所有电信业界都积极推动移动通信的发展。这一趋势促进了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的迈进。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些地区和标准化组织就已经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进行研究。目前,国际上的3G标准主流是两种制式,即3GPP的W-CDMA和 3GPP2的cdma2000。这两种技术分别起源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两大制式:GSM技术和窄带 cdma技术。在目前的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中,…  相似文献   

20.
倍受瞩目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正以宽带化、分组化、综合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与个人化等明显特征向我们走来,作为目前第二代移动通信(2G)GSM系统的运营公司,面对崭新的商业模式,必须冷静思考如何实现2G向3G的过渡,在未来新一轮的竞争中立足并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