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FLAC~(2D)的空场嗣后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缓倾斜中厚矿体空场嗣后充填法在不同采场结构参数及不同回采阶段的采场稳定性,引进FLAC2D软件对采场宽度分别为32m、36m及40m时在三种回采阶段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分布规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充填体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矿岩应变软化本构模型适用于矽卡岩矿体,不同开采扰动及矿房跨度条件下采场稳定性不同,当采场沿走向宽度36m以下时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塑性区分布及顶板竖直位移在安全范围之内。优化后的采场结构参数为采场沿走向宽度36m,其中矿房31m、间柱5m,实践证明该方案在安全性及经济性上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3.
4.
5.
6.
在满足矿山生产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选择显得极为重要.淘锡坑钨矿作为章源钨业有限公司的重要开采矿区,因采用的浅孔留矿法,其回采工艺不具备良好的适用性,使得巷道顶板局部产生裂隙,并引起出矿漏斗损毁等问题,对矿山的运营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此,需重新针对采场结构参数予以选定.以该矿枫岭坑区256 m中段及206 m中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生产条件,以矿房跨度、间柱厚度、顶柱厚度作为变量,设计9组开采方案.利用ANSYS建立模型,导入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综合各方案计算结果开展对比、分析工作,最终确定较优的采场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7.
8.
为减少地下资源损失、增加矿山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环境的安全性,矿山“三下”开采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金口岭矿段“三下”矿体实际开采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矿山开采数值模型,研究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采场结构参数对采场围岩稳定性及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盘区长度太大而顶柱厚度和间柱宽度太小,不利于维持采场稳定和控制地表变形。综合考虑分析结果、矿山实际及经济合理性,得出最佳结构参数:盘区长度为60 m,顶柱厚度为7 m,间柱宽度为8 m,该参数既能维持采场围岩稳定,又能控制地表变形,为类似矿山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龙首矿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六角形进路规格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龙首矿在“十·五”期间,由于加大了富矿回采力度,使富矿面积相对缩小过快,造成采场下降高度严重失衡。要满足矿石产量的稳产并提高,必须重新设计六角形进路断面规格。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程序,通过现场收集大量的资料,设计了8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龙首矿下向六角形回采进路断面可进一步增大,最优进路断面规格为:底宽305cm,腰宽7m,高6m,断面积31.5m^2,并且分析了充填不接顶距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为该矿今后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钨业》2016,(5):13-18
采场结构参数是软弱破碎矿体开采的关键问题,对采矿各指标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结构参数可能造成灾难性安全事故。以汤丹铜矿4#软弱破碎厚大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体分类统计、工程类比、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顶柱、矿房及矿柱进行参数优化,并对比各研究方法的优劣。研究表明:汤丹铜矿4#矿体围岩岩体质量为Ⅲ级,矿体为Ⅳ级,矿房最大暴露面积为300 m2;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矿房极限跨度是顶板厚度或矿柱宽度的单因素函数,且呈线性正比关系,矿房跨度为10~14 m,矿柱为14~18 m,顶柱为18~25 m,但各理论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应用ANSYS与FLAC3D对矿体开挖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地表岩移、顶板位移、塑性区分布及矿柱最大主应力四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顶柱高25 m,矿柱宽16 m,矿房跨度12 m为最优结构参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目前三矿区17以东工程1180采场通风不畅、尤其是在分层道掘进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铲车尾气污染严重,铲运机轮胎及备品、备件消耗严重,分层道充填不接顶等问题。提出了对采场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白马铁矿位于攀枝花市米易县境内,年采剥总量在40Mt左右,运输方式采用汽车运输系统(排土)、汽车与胶带联合运输系统(矿石),运输系统优化对生产运营成本有着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MIGAS-GTS有限元软件,以某矿山为背景,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不同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详细地分析,最终确定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法采用进路规格3m、长度为22m的矿体结构,其为最优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