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配制了抗压强度为30MPa的普通混凝土和轻骨料页岩陶粒混凝土,对2组试件进行了早龄期(0~28d)收缩试验,以及应力水平为30%的早龄期变应力徐变试验.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在早龄期的收缩量略小于同等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徐变系数约为同等强度普通混凝土的50%,但是早龄期的徐变终值为同等强度普通混凝土的1.3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了养护时间、骨料级配、水灰比、骨料体积含量和最大骨料直径对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骨料体积含量和最大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也发现骨料级配对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研究了轻骨料不预湿、浸水预湿、加压预湿、真空预湿等施工预处理方法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与各龄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目前国内常用的浸水预湿法,采用真空预湿法、加压预湿法可更为有效地提高所拌制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流动性,对混凝土施工有利;采用加压预湿法会显著降低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各龄期强度;采用不预湿轻骨料拌制的混凝土28d强度最高;采用真空预湿法、浸水预湿法对轻骨料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发展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在轻骨料混凝土名称的应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轻骨料混凝土定义的不完善造成的;最后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的新定义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和指正.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是目前土木工程应用较多的建筑材料,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是指在自密实混凝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通过改变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型性能的混凝土,自密实轻骨混凝土是通过自密实混凝土和轻骨料组成而发展起来的,具有轻骨料混凝土的自重轻的特点又具有自密实混凝土自动填充成型的特点。轻骨料混凝土主要在结构的设计、补充、修复提供良好的建筑材料,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和耐火等特点,并且变形性能良好,弹性模量较低,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和徐变也较大。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是通过有机结合之后而产生的新一类混凝土,目前对于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还较少,那么本文谈谈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之一,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早龄期开裂严重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和推广。通过进行C60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测试与早期变形裂缝相关的参数包括立方体和圆柱体抗压强度、小梁弯曲拉伸强度、圆柱体受压静弹性模量、以及干燥收缩随龄期的发展变化。试验结果将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早龄期抗裂分析和裂缝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洋 《浙江建筑》2006,23(2):50-51
针对配制轻骨料混凝土难以满足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采用了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掺用粉煤灰、磷渣、轻骨料混凝土专用外加剂,从而实现了使用大吸水率陶粒配制轻骨料混凝土达到泵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早期强度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的控制因素。鉴于现行混凝土验收标准和当前研究的不足,文中通过试验对早龄期混凝土强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加深对混凝土早龄期强度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混凝土的控制,以达到结构安全、高效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丽  申向东 《混凝土》2011,(3):67-68,98
以内蒙古地区天然浮石为粗骨料,通过比较不同掺量碳纤维的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和棱柱体的抗压强度,得出碳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基本规律.混凝土是脆性材料,碳纤维的加入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从而克服和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并不随着碳纤维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轻骨料上浮性评价专用模型,研究了混凝土坍落度、轻骨料类型、矿物掺和料、增粘外加剂等因素对拌和物骨料上浮分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坍落度的增加,流态、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中轻骨料上浮分层呈现快速增大的趋势;轻骨料特性是骨料上浮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圆球形貌、低密度等级、大粒径的轻骨料上浮分层现象更明显;粉煤灰、矿粉等矿物掺和料对轻骨料上浮分层具有遏制作用,矿物掺和料掺量越高,遏制作用越明显;高分子增稠剂可赋予混凝土优异的抗骨料上浮功能.  相似文献   

12.
轻骨料混凝土阻尼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作者测定了页岩陶粒混凝土不同强度时的阻尼比和弹性模量,通过研究轻骨料混凝土粗骨料界面,来分析轻骨料混凝土与变通混凝土阻尼比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再生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通过单轴拉伸徐变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质量分数)、矿物掺和料掺量(质量分数)对再生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的再生混凝土拉伸徐变较普通混凝土增加8%~31%;再生混凝土拉伸徐变随矿物掺和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大,粉煤灰单掺和粉煤灰+矿渣复掺可使再生混凝土拉伸徐变分别增加8%~32%,3%~22%.以混凝土拉伸徐变M-Burgers预测模型为基础,考虑再生骨料取代率和矿物掺和料掺量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再生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分析了黏土陶粒轻骨料制备的轻骨料混凝土新拌状态的工作性能和龄期力学强度,探讨了不同品质及处理工艺的黏土陶粒、胶材体系中粉煤灰及硅灰的变化及不同砂率等影响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为轻骨料混凝土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交流阻抗谱测试技术,通过预埋混凝土电阻率传感器,研究不同水灰比及粉煤灰掺量条件下混凝土的早期电阻率变化规律,比较在养护周期内湿度条件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掺粉煤灰混凝土在水化2h左右出现混凝土电阻率的最低值,此时溶出离子作用占优,而随水化产物的进一步生成及相互搭接,导致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曲折度上升,伴随这个过程混凝土电阻率逐渐升高。采用等量取代法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因早期水化的延迟,混凝土电阻率的最低值出现在3h~4h之间,且整个龄期内均表现出高于未掺粉煤灰混凝土的电阻率。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在高湿度下表现出低电阻率,反之亦然,即孔隙的饱和状态(包括内部湿度与自由离子活度)及分布状态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3组9根自应力轻骨料钢管混凝土柱的自应力进行研究,在养护期间测试钢管混凝土柱表面的应变,分析了膨胀剂掺量及含钢率等对试件自应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降低,但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使混凝土三轴受压产生自应力。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大,钢管表面的应变增大,膨胀剂掺量不同,应变变化趋势区别明显;随着含钢率的增大,约束逐渐增强,膨胀应变增加,通过测量钢管表面的应变经计算确定钢管及核心混凝土的初始自应力,混凝土自应力值为3~4 MPa。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质轻,保温,耐火,易加工等特点.利用工业废渣做轻骨料,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但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抗拉强度,尤其是弹性模量较普通混凝土低,徐变和收缩变形也较大,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通过在轻骨料混凝土中掺入轻质、高强、高弹模碳纤维的实验,获得了碳纤维掺量为0.5%,0.7%,1.0%时轻骨料混凝土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强度与龄期的变化关系,为在轻骨料混凝土中利用碳纤维来改善力学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膨胀剂和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早龄期变形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膨胀剂后膨胀混凝土的早龄期抗压强度提高了6%~17%,早龄期劈裂抗拉强度降低了27%~42%,但对混凝土28 d龄期时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小。混凝土早龄期弹性模量在掺入膨胀剂后普遍有下降的趋势,至28 d龄期,膨胀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降低了1.5~7.3 GPa。膨胀混凝土由于膨胀剂的效能,可在早龄期存储较大的膨胀变形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早龄期膨胀混凝土的最大膨胀变形可达到142με~315με,有利于结构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提升。但在膨胀混凝土中掺入矿粉会显著增大混凝土的自收缩,使膨胀剂的膨胀组分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钢纤维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配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煤灰陶粒和页岩陶粒两种轻骨料,配制成28d抗压强度分别为58.9MPa和64.6MPa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并采用弓形钢纤维对这两种轻骨料混凝土增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这两种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及劈裂抗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劈裂抗拉强度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20.
罗辉 《四川建材》2022,(4):22-23
按比例向混凝土中掺入合适类型的纤维材料后可促进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的提升,混合料的整体力学性能较好,表面裂缝的出现随之延缓,能够有效抑制内部微裂纹,从而保证混凝土成型结构的完整性.为加深对碳纤维应用效果的认识,本文以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为对象,针对其力学性能试验加以研究,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