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在非均匀煤屑起动试验的基础上,对非均匀沙粗化过程中的起动作了探讨,推导出同时反映隐蔽和暴露作用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计算式,并进行了验证,该式还可自动退化为均匀沙起动流速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2.
非均匀沙分组起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非均匀沙起动情况后,采用输沙率法和分组相对输沙率法判别非均匀沙起动如果用其平均粒径d。来表示非均匀沙,则起动切应力和相同粒径的均匀沙近似,分组起动情况小颗粒由于受大颗粒的隐蔽作用鞍同等粒径的均匀沙需要较强的水流条件.相反大颗粒由于受暴露的影响比相同粒径的均匀沙容易起动.各粒径组的起动切应力可用公式(11)求出,  相似文献   

3.
非均匀沙分级推移质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林  田林 《水利学报》2001,32(5):0065-0071
根据近底泥沙交换的随机-力学模式及输沙率概率分布,从理论上建立了非均匀沙任意粒级推移质输沙率的新公式。采用作者提出的分级起动概率和颗粒跳跃速度表达式处理有关参数,而公式所及常数则由均匀沙输移试验资料确定。由此获得的非均匀沙分级推移质公式物理概念清楚、数学处理严密、能自动适应均匀沙情形。用非均匀沙分级输移试验资料的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能合理地描述非均匀沙推移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非均匀沙分级起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对非均匀沙起动机理作了分析,提出适合非均匀沙分级起动的判别标准,运用概率论与力学结合的方法,对起动颗粒的作用力臂进行随机分析,导出考虑非均匀沙隐暴效应的起动概率表达式,藉此建立非均匀沙第k粒级的起动公式,在水槽中对天然水徊颜色沙进行分级起动试验,据以确定隐暴系数,从而获得与均匀沙兼容的起动切应力和起动流速公式。  相似文献   

5.
非均匀沙起动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造造  方铎 《四川水力发电》1997,16(1):69-72,81
本文对非均匀沙起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非均匀沙的起动机理,指出非均匀起动研究应该考虑荫暴作用,并有必要考虑脉动作用力的影响。通过对各种泥沙起动标准的分析,推荐了联系推移质取样分析或推移系输沙率的定量标准。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之不足,试述了非均匀沙起动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非均匀沙运动机理和输沙规律相当复杂,要全面反映泥沙的非均匀特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本文试将现有非均匀沙起动研究成果作一些归纳并简要阐述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水流条件、床沙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泥沙颗粒受力分析。建立了滚动平衡方程式,得出了非均匀沙 分级起动切应力公式。在建立公式的过程中考虑了床沙非均匀性的影响。定义了附加作用力G,并将其引入公式中。 通过实验数据的验证表明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钟亮  许光祥 《人民黄河》2007,29(11):31-33
在由确定性方法建立的均匀沙起动流速公式的基础上,借助模糊数学方法,采用滑动平衡模式建立了考虑水流紊动影响和起动水平时的无黏性均匀沙起动流速公式,并用实测流速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均匀沙起动流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
非均匀沙起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考虑床沙组成,隐暴效应及起动概率的分级起动流速计算式,此项可满足预报起动沙级配的要求,实验资料验证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桥梁基础局部河床冲刷造成桥墩基础暴露、埋深降低,是导致桥梁基础损毁、承载能力降低、直至桥梁整体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工程地质、水文、桥梁结构等差异,桥墩基础冲刷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泥沙非均匀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桥梁基础局部冲刷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公式、冲刷试验、数值模拟三方面着手,概述了非均匀沙质河床下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概述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絮凝动力学理论(Smoluchowski方程)、胶体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和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在絮凝研究中的应用为线索,回顾了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结构,絮团沉速,以及影响絮凝因素(泥沙粒径、浓度、电解质阳离子、温度和水流紊动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絮团的尺寸、密度、沉速、破坏强度及碰撞频率函数的分形几何描述方式;介绍了快速絮凝和慢速絮凝的分形生长模型,以及絮凝发育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针对河流泥沙在矿物组成、颗粒尺度、表面电荷分布和水中盐分多样性的特点,以及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特殊性,提出进一步深化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非均匀煤屑起动试验的基础上,对非均匀沙粗化过程中的起动作了探讨。推导出同时反映隐蔽和暴露作用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计算式,并进行了验证。该式还可自动退化为均匀沙起动流速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3.
黏性细泥沙起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流动力和黏性泥沙的组成及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黏性细泥沙起动的因素,研究了起动模式和起动机理,肯定了薄膜水附加下压力的概念,揭示了黏性细泥沙土体起动时抗剪但不抗拉。引入临界水深的概念,很好解释了黏性单颗粒泥沙和成团泥沙起动时的分界点,最后系统总结了黏性细泥沙起动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研究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粘性泥沙的冲刷规律,本文引入床沙相对干密度以反映冲刷源项与床沙干密度的关系,提出分别适用于弱固结和强固结河床的冲刷源项公式.采用室内粘性泥沙的冲刷试验资料确定公式中各系数,然后采用天然沙及细颗粒石英沙的冲刷试验资料验证强固结河床的冲刷源项公式.计算得到的冲刷源项与实测值符合较好,结果表明这两个公式能够用来计算水沙数学模型中粘性泥沙的输移过程.  相似文献   

15.
水流作用下粘性泥沙悬扬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流与淤泥质床面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角度来探讨粘性泥沙悬扬机理。水层采用粘性体模型,泥层采用粘弹性体模型,耦合求解水体和淤泥质床面的运动方程,得出界面的稳的水流临界流速、界面波波速和波长等,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絮凝现象是黏性细颗粒泥沙淤积的重要原因,泥沙絮凝对泥沙淤积规律和模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形成机理极为复杂,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整理.在系统分析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两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及沉降的三维模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洪国军  杨铁笙 《水利学报》2006,37(2):0172-0177
鉴于试验观察黏性细颗粒泥沙悬浮体系絮凝-沉降过程存在技术困难,尝试以分形生长理论为基础,使用改进的受限反应絮团聚集(RLCCA)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这一复杂过程。模型考虑了絮团的分形结构与可渗透特性、泥沙浓度对悬浮液黏性的影响等因素,复演颗粒、絮团在重力沉降和布朗作用下的三维运动及相互碰撞并黏结的现象。在对模拟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讨论了絮凝-沉降过程的各种特性,结果表明:碰撞效率系数不同时,絮凝发育过程存在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再悬浮运动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柴朝晖  方红卫  姚仕明  王茜 《水利学报》2016,47(12):1540-1547
黏性泥沙运动特性是河流海洋泥沙动力学研究热点之一。为研究紊动水体中黏性泥沙运动过程及其机理,以絮凝动力学方程为基础,通过设置不同粒径级别的泥沙絮团再悬浮量为下边界条件来反映黏性泥沙絮团的再悬浮,建立了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再悬浮动态过程数学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可用于描述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再悬浮运动过程,且具有一定的精度。最后以泥沙絮团体积分布为指标,探讨了强紊动水体中絮凝、沉降和紊动扩散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强紊动水体中,上层区域泥沙絮团分布的决定因素是沉降和紊动扩散;中部区域是絮凝;下层区域是絮凝和紊动扩散。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fluvial river are in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dischargeand sediment-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flow and it is a basic problem of river dynamics.Un-der natural circumstances,the bed of a fluvial river is composed of nonuniform sediment.Bed material size and nonuniform property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bed roughness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factor of surface resistance.Early studieson bed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wasfocused on unif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