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130-96Ma)随着大西洋的分段、分期扩张,中非大断裂右行走滑并且产生了早期的M盆地;晚白垩世(96-75Ma)非洲大陆东侧印度洋尤其红海扩张加剧,中非大断裂由早白世的右行变为晚白垩世的左行,其形成演化史可概括为“早期右行成盆,晚期左行改造“。晚白垩世区域地质应力场的变化产生了挤压运动,对盆地构造有较大的改造,使盆地的构造很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压性背斜、正、负花状构造、直立断层、放置断块等。左旋压扭作用在盆地内尤其在南区形成了一系列压性背斜,成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构造演化史的变化,沉积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2.
转换型Muglad盆地的走滑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简单M盆地)位于中非断裂系中段东部南侧, 是一个内陆转换型盆地,盆地北部(走滑)断陷带以剪切走滑特征为主,北部NGL坳陷和南部KK坳陷以拉分走滑特征为主,南、北两两部明显左行错位,两者之间存在与中非走滑断裂系基本平行的近东西向调节转换构造带。早白垩世中非大断裂的右行走滑运动使早白垩世M盆地主体部位诸为陷边界主断层以西倾为主,断陷均呈东断西超,下白垩统东厚西薄;晚白垩世中非大断裂左行走滑,M盆地被改造,形成了北北西走向东倾断裂系统,具有北“箕”南“堑”的特征。M盆地的走滑性使其白垩系沉积速率大,生油条件好,沉降中心从早至晚自北而南转移,决定了南部KK坳陷的达富尔群泥岩纯净,封盖性能好。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大油田均发现于KK坳陷,但火成岩欠发育,地热梯度较低。图6参9(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3.
黄诚 《石油实验地质》2019,41(3):379-389
叠合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一般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其幕式形成演化过程与叠合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构造变革期匹配。一般情况下,走滑断裂带在不同构造时期的会聚(或拉伸)应力场中,会在同期近地表构造层形成特有的伴生构造样式,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垂向构造序列。如果将各构造层特有的走滑伴生构造作为同期走滑断裂活动的地质记录,即可从现今地下地质结构中逐期恢复走滑断裂幕式活动过程,进而判定断裂活动期次。此外,在走滑断裂幕式滑移过程中,常会出现水平滑移方向改变和错断构造-沉积地质体的现象。这2种现象实际上体现了走滑断裂运动学特征的核心内容,即滑移方向和滑移距离,也可作为走滑断裂活动期次判定的重要依据。基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背景研究,将塔里木叠合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层,厘定走滑断裂体系的垂向构造序列及主要伴生构造样式。通过对塔里木叠合盆地不同构造层走滑伴生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形成了基于地震资料判别断裂活动期次的2类7种适用性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走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价值,准确认识走滑断裂的演化程度关乎走滑构造带油气勘探的效果。前人的研究已经对走滑构造的生长演化过程有了定性认识,但仍缺乏客观定量确定走滑断裂带演化程度的依据,其核心问题是缺少能够表征走滑断裂演化程度的参数。为解决此问题,基于自身开展的里德尔剪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采集平面图像,进行了走滑断裂带内断裂几何学参数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断裂带演化过程中平面结构阶段性变化与几何学统计参数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断裂演化过程中几何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将同一条断裂带内相邻断裂间夹角数据的标准差作为走滑构造演化程度表征参数的新认识。走滑断裂带演化程度与断裂带内相邻断裂夹角数据标准差具有明显相关关系,不同演化程度中的平面构造样式与断裂带内相邻断裂夹角数据的标准差值分布区间相对应;依据断裂平面组合样式,走滑断裂演化阶段可以划分为剪切单向破裂阶段、剪切雁列破裂阶段、剪切连通破裂阶段,分别对应断裂带内相邻断裂夹角数据标准差值(S)范围为1<S<4、4≤S<8、S≥8;针对实际的走滑断裂带,通过统计断裂带内相邻断裂夹角数据的标准差能够分析出走滑断裂的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析,厘定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揭示顺北5号带形成演化过程。基于走向角度变化与分段变形样式,可将隆起段分为3段:隆Ⅰ“平移”段(NE16°)、隆Ⅱ“拉分”段(NE19°)、隆Ⅲ“压隆”段(NE25°)。隆起段自下而上发育高陡走滑断层与多套雁列正断层组合的分层变形样式,共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晚期和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多期走滑活动,在研究区内表现为“隆Ⅱ、Ⅲ段强,隆Ⅰ段弱”的活动特征。受SN差异应力传递影响,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和南段初期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界自南向北左行走滑,北段和中段自北向南右行活动,最大主应力发生了NW向到NE向偏转;加里东晚期后,顺北5号断裂整体左行走滑;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反转为右行走滑活动,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W向转为NE向。  相似文献   

6.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断裂构造复杂,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营潍段走滑断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营潍段新生代的结构特征及构造样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剖面上识别出了郯庐断裂带营潍段走滑活动的6种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营潍段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km。  相似文献   

8.
伊通盆地为郯庐断裂带北延至吉林省境内的狭长新生代断陷盆地,受郯庐断裂带构造域以及西太平洋板块构造域的共同影响,盆地经历了早期斜向伸展、中期持续走滑和后期构造反转的复杂构造演化历程,对油气成藏过程产生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分析伊通盆地构造样式、盆地演化过程,研究了构造对沉积、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狭长走滑断陷盆地早期伸展走滑为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晚期构造挤压和反转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10.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构造形迹.与中国东部油气藏的展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本主要从地震解释成果入手.分析渤中34区的走滑断裂系统的类型,在平面上主干断裂呈雁行式排列,并不是一条连通近乎直线展布的.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与负花状构造的叠加构造,经历了六个演化阶段.对油气圈闭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陆内前陆盆地是我国西部广泛发育的一种盆地类型,它的发育是在远离洋陆碰撞俯冲带的大陆内部的“盆”“山”耦合过程,此“盆”“山”耦合动力演化过程的受控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本文从中国大地构造的复杂性入手,分析了陆内前陆盆地动力演化过程受控因素类型:即多期构造作用综合应力场、A型俯冲作用、岩浆作用、热膨胀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地壳厚度影响、差异压力影响以及拆沉作用造成的回弹等,对这些作用因素的影响机制以及联合作用进行了讨论,并以库车陆内前陆盆地的动力演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联合作用对动力演化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只有同时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的认识其动力学机制和发展过程,但在联合作用的研究方面程度较低,因此探讨这些因素对陆内前陆盆地动力演化过程的联合作用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相似文献   

13.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发育于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格局基础之上,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三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由于受中特提斯关闭引起的造山运动的影响,下侏罗统普遍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盆地再次下沉接受中侏罗统—白垩系的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该区地壳大面积隆升,兰坪—思茅盆地遭受强烈变形,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对冲构造,继而在中生代盆地基础上叠加了新生代的拉分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沉降作用、沉积作用、火成活动和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4.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琦  陈红宇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Z1):562-565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出现分化,发育伸展盆地群,形成一系列叠置在中、古生代盆地之上的箕状断陷,箕状断陷的发育及分布明显受中-古生界内部先存逆冲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康盆地 2 0 0 0 0余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的分析 ,探讨了该盆地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史。北康盆地为陆块裂离后的被动边缘断坳盆地 ,经历了早期断陷 (E1—E22 ) ,中期断拗—走滑、挤压隆升 (E32 —N21)和晚期区域沉降 (N31—Q)三大演化阶段 ,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Tg、T5、T3等3个主要不整合界面  相似文献   

16.
合肥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山早期的伸展运动,形成了挤压构造、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等4种局部构造样式。现今的构造样式是上述5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对合肥盆地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将为进行圈闭评价以及今后的钻探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鄂尔多斯盆地奠基于太古代-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其演化过程以稳定发育为特征,但其稳定性和活动性是对立统一、协调发展的。以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恢复了各时期的古构造形态。结合沉积特征,将盆地演化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即中晚元古代坳拉谷盆地发育阶段、古生代大型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新生代周缘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指出盆地早期演化主要受中央古隆起控制,表现为中部隆,东、西坳的古构造格局;晚期演化主要受后期改造的影响,表现出西部持续坳陷、东部整体掀斜的古构造格局;二叠纪石千峰期为这2种构造格局转换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早的盆地.该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中,95%是地层、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的储量.根据长期勘探实践总结出该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为:(1)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2)沉积间断形成的两个假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古湖岸线附近的大型三角洲前缘带是三叠系油气田分布区;(4)古河道(古水系)两侧斜坡带是寻找侏罗系油气藏的有利场所;(5)古中央隆起带是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古鼻隆与渗透性砂岩叠合区是大气田富集区.该盆地今后油气勘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地震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平井、斜井、丛式井,强化酸化、压裂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要分小层编制三叠纪、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古湖岸线、古河道的变迁,掌握油气田分布规律,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论述了吐哈盆地晚石炭世、早三叠世、晚二叠世早-中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中晚林罗世和白垩纪-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和物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吐哈盆地的演化特征,认为,从晚石炭世至三叠纪,吐哈盆地和博格达地区由裂谷盆地逐渐演化为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一起成为统一的准平原化坳陷型盆地.到了中晚侏罗世,统一的大盆地开始解体,至第三纪和第四纪,吐哈盆地北部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