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对混纺比为20/80、30/70、50/50、60/40、70/30大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线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所测试的基本性能有纱线的拉伸、毛羽、摩擦和耐磨性能。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混纺比纱线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比较,为选用合适的混纺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高混纺纱强力的合理混纺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毓洪 《纺织学报》1996,17(4):61-62
作者通过实例与计算发现混纺纱的强力随混纺比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利用高强力纤维的强力,高强纤维的比例必须高于该纤维的最低混纺比。  相似文献   

3.
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再生蛋白纤维的性能入手,分析了再生蛋白纤维的可纺性及其成纱质量特征,测试结果表明了不同混纺比的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线的性能不同,两者混比控制在60/40时纱线的各项性能较优,为准确设计混纺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玉米纤维纯纺纱捻系数、玉米纤维混纺纱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的影响,纺制了13种捻系数的18.2tex玉米纤维纯纺纱,不同混纺比例的18.2tex玉米纤维腈纶纤维混纺纱、玉米纤维大豆纤维混纺纱,测试了成纱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功及初始模量等强伸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纤维纯纺纱的临界捻系数在405.9附近;在玉米纤维腈纶纤维混纺纱中,随着玉米纤维含量从0增至100%,成纱强力呈非线性关系逐渐下降;对于玉米纤维大豆纤维混纺纱,随着玉米纤维含量的增加,成纱强力逐渐下降,当玉米纤维含量在90%左右时,强力处于最低谷,且低于玉米纤维纯纺纱。  相似文献   

5.
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的混纺织物混纺比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芹  巩继贤  黄故 《纺织学报》2009,30(10):62-65
为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将系统论思想引入纺织品设计中,进行织物的混纺比设计。通过研究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织物性能的影响,确定纱线及织物性能与纤维混纺比的关系,并由此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优化计算,确定使纺织品系统整体最优化的混纺比方案。由优化得到的混纺比方案进行纺纱和织造,并对纱线和织物性能进行测试,对设计的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通过从新的视角进行纺织品设计过程、思路和模式的探索,为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探讨了一种以涤、棉、不锈钢纤维为原料的混纺纱线的生产工艺技术。它是生产防静电、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织物的理想纱线。  相似文献   

8.
杨雪忠 《纺织学报》1989,10(2):22-23
本文介绍用红外光谱法,通过加合谱测定涤/腈、涤/棉、毛/涤混纺比的方法,经计算机检索可达到快速测定的目的。本方法的特点是:1.检量限可很容易地确定; 2.可避免机械混合不均一引起的误差;3.做标准混合(?)谱(?)比用标准试样配制法省时、耗样少、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
多组分纤维混纺竹节纱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J/T绿(65/35)21tex竹节纱为例,系统介绍了棉纺设备生产多组分纤维混纺竹节纱的工艺设计及各工序采取的技术措施,尤其注意控制半制品质量,保证了成纱质量达到了一等品水平.  相似文献   

10.
桑落绵是绢纺厂的下脚料,一般经绢纺厂圆流机2~3道的桑蚕丝落绵下脚约占精干绵重量的40%以上,这些落绵下脚料的纤维长度短,整齐度差,细度细,绵粒和蛹屑多,在绢纺厂深加工很困难。如果用这些落绵下脚同性能相近的棉纤维相配合,特色互补,再利用棉纺设备梳理、除杂能力强的特点,纺制成风格独特,集绢与棉的特色为一体的精梳绢棉混纺纱线,不仅解决了绢纺行业落绵下脚积压问题,而且还给棉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原料,增加了花色品种。我厂从1991年10月开始,对部分设备进行改进,纺制出了精梳绢棉(70/30)16.5×2tex混纺纱线,…  相似文献   

11.
山羊绒、羊驼绒毛染色后和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在棉纺设备上混纺,存在断头多,车间生活难做,飞花、疵点多,质量不稳定,静电现象严重等问题。文章在纺前对纤维进行给湿、加油预处理,相对湿度偏高控制,各工序遵循“减少纤维损伤、减少落棉、减少断头”的原则,采取合理配套纺纱器材、确定纺纱速度等工艺技术措施,保证了成纱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罗布麻/棉混纺纱工艺及混比对成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罗布麻和棉的性能特点,以及罗布麻/棉混纺纱的纺纱工艺流程,并详细分析了预处理、清尊、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各工序的工艺技术关键,探讨了不同混比对成纱性能的影响,以期对罗布麻/棉混纺纱的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混熔融纺丝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梯度结构的PS/PP共混纤维,并借助毛细管流变仪分析了PS和PP的流变性能。在共混纤维制备的过程中,分别收集了位于距喷丝板5 cm处没有受到拉伸的挤出纤维和纺速为500 m/min的卷绕纤维,并借助扫描电镜来观察两种纤维样品横截面上分散相的分布,对比分析了纺程上拉伸流场前后的两种纤维样品横截面上分散相PS的分布形态。研究发现,挤出纤维中分散相PS呈均匀分布,而在卷绕纤维中分散相PS呈明显的梯度分布。结合流变性能对拉伸流场中共混纤维中分散相梯度分布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数码转杯纺混色纱中纤维混合比例与喂入位置对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纺制5 种纯棉混色纱,制作纱线横截面切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并结合纱线的纵横向微观结构及织物的外观效应,多方位分析数码转杯纺成纱中纤维混合特征。结果显示:各组分混合比例和其喂入位置对数码转杯纺纯棉混色纱中的纤维转移分布规律无显著影响,各有色纤维的汉密尔顿指数在-25% ~25% 范围内呈正态分布;表层纤维在纱线纵向不同位置的实际混纺比并不严格一致,纤维的实际含量在设计含量±10% 的范围内变化,这种纤维转移特征使纱线及其织物表面呈现出斑斓的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15.
从分子结构角度对甲壳素和甲壳胺2种物质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论述,指出目前市场上的甲壳胺纤维中都残留有一定的甲壳素残基.简述了甲壳胺的抗菌机理,对不同脱乙酰度甲壳胺纤维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对不同原料混纺纱线中甲壳胺纤维的最佳混纺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测试和对比发现,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甲壳胺纤维脱乙酰度越高,其抗菌性能越好.使用脱乙酰度尽可能高的甲壳胺纤维,只需将混纺比例控制在5%~10%,最终产品即可获得理想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6.
麻/棉混纺纱混纺比测定的制样及纤维计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棉混纺产品的混纺比是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现有的混纺比测试标准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改进的制样方法,并利用最小取样次数方法求得纤维计数根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用着色法结合图像处理法解决棉、麻纤维自动识别和混合含量测试问题,研究棉、麻纤维着色鉴别的方法和条件.结果发现,为使棉、麻纤维着色差异最大化,需在着色前对试样进行膨胀处理,着色后将被测试样置于低温环境下测试.同时研究了碘-纤维素加成物呈色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常温下,由于棉纤维能与碘形成加成物,棉纤维着色稳定...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牛奶蛋白纤维和Tencel的性能特点,研究了两种纤维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探讨和优化了纺纱工艺参数。提出了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纤维投影仪法测定麻/棉产品混纺比的缺陷,探讨了纤维计数总根数对测定麻/棉产品混纺比的影响,并得出纤维计数根数约2000时,用纤维投影仪法测定麻/棉产品混纺比的结果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多组分纤维经过并条混合后在混纺纱条内的分布情况,以预测混合纱条的混合不匀率、条干不匀率等质量指标,通过并条混合制备混纺纱条,采用MatLab软件模拟多组分纤维在并条混合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并设计可视化操作平台构建并条混合仿真与控制系统。将系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并条混合工艺参数的变化,二者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模拟过程快速,直观可视。该系统可用于对混纺纱条形态和质量的预测与调控,为实际生产中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