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作者、读者和互文本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广阔的意义域,由于各种新成分的加入而不断螺旋式发展。在作者的创作中和读者的理解中,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圣经》故事就是集体无意识最典型的体现,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对人们思想思维产生影响。在英美文学中,诸多作家通过直接引用故事中的人物或采用隐喻或象征手法指涉故事情节来烘托作品的主题,读者也可从《圣经》故事的某个视角以获得对文本的更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反抗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成名作《女勇士》一问世就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的历史地位。纵观整个文本,沉默是其中的一个主题,在《女勇士》这部反抗种族主义、男权社会,争取女性权力的文本中,沉默也体现了这一反抗精神。运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来解读《女勇士》中沉默所表达的反抗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所写广告丰硕精湛,聆听这广告的独特'呐喊',仍然可以直抵鲁迅的心灵深处。分析《中国矿产志》系列广告、《周豫才告白》、关于《果树园》的《鲁迅启事》和《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牌记等广告,鲁迅科学救国、反抗军阀、维护版权、为艺术和人世牺牲个人权益的伟大人格魅力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6.
《政治无意识》无疑是詹姆逊向马克思致敬的一部力作。在《政治无意识》中,詹姆逊并没有正面直接进入到阶级的言说与赋形中来,而是代之以诸多文学文本并从历史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切入展开。阶级在《政治无意识》里既是作为一种方法和视角,具有工具策略的意义,而作为一种集体意识现象,本身又构成詹姆逊的研究对象,因而也具有某种本体论的价值,这也就难怪詹姆逊为什么在强调政治视角的同时,念念不忘对辩证法的强调。在詹姆逊看来,一切阶级意识因表达了某种集体性的统一而具有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7.
从《呐喊·自序》一文中,可以看到鲁迅创作《呐喊》的一些真实的心理历程和创作思想。鲁迅的心理历程是跳跃的,苦闷的,充满矛盾和艰辛的,其创作思想出于救国救民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鲁迅的《铸剑》进行文本层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复仇这一主题为何千年不衰。文章着重从《铸剑》中的英雄形象、作品的创作动机和复仇类故事的文学溯源三个方面探讨了《铸剑》的哲学内涵,旨在通过研究文本来认识这一类主题作品的艺术价值,以产生更具时代责任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深受尼采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鲁迅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思想行为表征的显在层面上,而且以一种更为深刻的隐在形式体现在鲁迅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鲁迅自身思想的演进与蜕变,呈现出一种从接纳到逐渐疏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正>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批评甚至作否定的,很有点热闹气氛,已越出《收获》杂志领地,通过媒体传导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有人批评鲁迅。因为鲁迅曾被人封为“现代圣人”,被人比作“中国的高尔基”或“中国的伏尔泰”,这已在老一代人的认识和心理上形成惯性,现在突然有人批评甚至否定鲁迅,相当一部分人难免心灵震动。笔者读了《收获》2000年第2期发表的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林语堂的《悼鲁迅》、王朔的《我看鲁迅》,也有话要说,不妨从《鲁迅的功与“过”》说起……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中的意象体现着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特色,文中旨在考察这些否定性意象中蕴含着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鲁迅杂文及其思想.通过对杂文中否定性意象的分类及其生成的分析,可以窥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对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奴性人格的否定,其中既体现着创作主体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而且寄寓了鲁迅潜意识深处的独特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取得了炫目的文学和翻译成就,他在中国文坛上以思想的独异性和革新性见称,他的翻译思想具有同样的特质。从翻译手法、翻译意图、翻译态度,翻译词句等方面来诠释鲁迅翻译的革命性创新。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里的文章。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的成熟离不开艺术的成熟。鲁迅尽管将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但他也从未忘记小说也是一种艺术。堪称鲁迅现代实验小说典范之作《祝福》的创作是作者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作品中不同叙事者形象的出现,论文主要通过叙事者形象中的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对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人。在鲁迅那里,对于个人的称赞,从来不是在等级制意义上,而是对于个体精神和个性的肯定。对于“众数”、多数人的批判;也不是在政治层面或等级制意义上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卑怯人格。鲁迅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他将名誉、地位看得很淡,在必要时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称号。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对鲁迅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本试从鲁迅先生所从事过的编辑出版活动来研究他所具有的编辑修养,并提炼出四个方面,即他的博学通识、书立说、出版思想、编辑意识,并觉得这四个方面值得当代编辑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位作家,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最初一位作家。契诃夫是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生,鲁迅在医学院校接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他们用医生的视角认识社会,用医学的原理透析人生,用医生之手解剖形象。在医生和作家之间考察,是对契诃夫和鲁迅予以准确定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于所处的历史境遇不同,晚清小说与鲁迅小说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叙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国民景象.鲁迅一反晚清小说对“国民”的赞美,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对“国民”内涵重新审视.鲁迅小说人物大多徘徊在新旧之间,前路迷惘,“未来”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时间框架.鲁迅小说多呈现如“铁屋子”般封闭的空间意象,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节点上,其“国民”身陷进退两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AndréLevevere提出的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的理论假说,以鲁迅的翻译理论实践为个案,采用描述和解释的研究方法,将鲁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历史语境中,探讨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对鲁迅翻译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鲁迅晚年思想中存在着七个矛盾。只有正确分析这七个矛盾,才能正确理解鲁迅,才能树立一个既不是被“塑造”,也不是被“神化”,更不是被“贬损”的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