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断陷曙光低潜山带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石英岩,利用钻井取心及岩屑资料,结合曙光低潜山带地层发育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确定了曙光低潜山带曙125块潜山地层为古生代地层,曙125块岩性为灰岩和板岩;应用地层倾角资料确定该块潜山内幕地层产状,并依据地震反射特征检验地层倾角的合理性;分析了该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认为风化淋滤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对该区储层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构造作用下,在断裂裂隙的两壁形成溶解孔洞,成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由于上述双重作用,在该块潜山面以下200m范围内形成了有效储层,为在该区寻找有利储层分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兴马潜山带太古界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兴马潜山带太古界储层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夹少量侵入岩脉。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破碎粒间孔,具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孔隙结构。储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岩性、构造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古表生风化作用等。同时对不同岩性测井响应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储层岩性识别标准,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建立储层划分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及形成的储层评价技术对下步勘探以及开发方案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潜山基岩是一套中上元古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及滨海碎屑岩地层,具有构造复杂,裂缝发育的特点。以往在对该储层进行研究时,没有形成一套多学科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因此在对储层评价时,缺乏全面的统一标准。本文基于“四性分析法”,即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从基岩岩石学解析及成岩作用分析出发,建立潜山基岩地质特征及潜山储层发育的地质理论模型,结合基岩储层的测井特征以及生产试油资料,对潜山基岩储层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性分析法”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料,建立一种适用于潜山海相碳酸盐岩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台潜山太古宇变质岩储层为裂缝型储层。通过对储层裂缝的类型、发育程度、溶蚀特征、展布特征以及物性特征等特征的深入研究,认为该区构造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为曹台潜山整体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STG盆地KYZ油田变质岩潜山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完钻潜山井基础资料薄弱,特别是潜山取心井较少,不利于储层特征的研究,本文从潜山岩心分析入手,通过岩心薄片与测井资料的分析,建立了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形成了岩性识别的图版,为KYZ油田以及整个STG盆地变质岩潜山岩性的有效识别及储层系统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钻井取心和岩屑样品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和样品测试,并与测井曲线紧密结合,对边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的岩性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阐明变质岩岩性和储层测井识别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和储层的定量化识别模型。研究成果应用于边台潜山的井位部署和储量上报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南庄太古界潜山变质岩储层埋藏深、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解释和预测难度大等技术难题,借鉴国内外太古界变质岩潜山油气勘探的研究思路与地质新认识,利用高分辨率处理地震资料,通过玫瑰图裂缝方向分析、地震多属性分析与优选、裂缝和缝洞综合评价等多项技术,形成了一套西南庄太古界潜山风化壳与内幕裂缝和缝洞储层叠前、叠后预测技术。通过对太古界花岗岩风化壳与内幕地层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富集因素等方面的预测与研究,降低了有利目标的勘探风险,为西南庄太古界花岗岩潜山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辽河盆地兴马太古界潜山岩石矿物成分复杂,岩石类型多,准确识别岩性是储层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岩石矿物学基础上,研究太古界地层测井响应机理,认为矿物成分是造成测井曲线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岩心刻度测井的基础上,建立太古界潜山岩性测井识别划分标准,将兴马太古界地层划分2大类、6种岩性为在测井评价及综合地质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勘探的逐渐深入,潜山油气藏以及深层领域勘探将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碳酸盐岩作为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于潜山碳酸盐储层特征研究而言,潜山碳酸盐储层的岩性识别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潜山的勘探现状,吸收总结前人的成果,分析S区块潜山油藏特征。利用岩心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绘制出多组储层岩性识别交会图版,提出乘积交会图版,并对图版进行验证,选择出最优的识别图版为乘积识别图版。  相似文献   

10.
STG盆地KYZ油田变质岩潜山勘探已获得突破,但油水分布复杂,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本文从制约潜山油气运移、聚集的关键因素分析入手,开展了研究区裂缝的定量描述,同时用地震属性、"蚂蚁体"和3DMOVE构造成因法对裂缝空间发育特征进行预测,形成了该盆地KYZ油田变质岩潜山储层的系统认识,为KYZ油田潜山油藏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郑家潜山最早形成于古生代。在中生代受到南部胜永断层的作用,位于上升盘的郑家潜山持续凸起。到新生代,区块整体下降,至馆陶组沉积期被地层全面披覆而形成了目前的潜山披覆构造。郑家潜山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郑家潜山位于牛钟洼陷、利津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而陈南断裂带、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使其具备了油气成藏的各项要素。  相似文献   

12.
以现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构造、储层、烃源岩特征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油燕沟潜山发育中、古生界两套储层,中生界岩性以火成岩为主,古生界以碳酸盐岩为主。二界沟洼陷沙三中段暗色泥岩是本区的主要烃源岩,北东向驾掌寺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潜山整体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预测石油资源量约5000×104t,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云南化工》2017,(10):107-109
通过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滚动评价井位部署等技术,对边、曹台潜山储层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开发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其发育程度与构造运动、古风化作用、溶蚀作用等有关;油气的聚集与岩性和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关,油藏类型为块状裂缝性油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海外河潜山构造特征及演化、岩性特征及储隔层组合、油源条件等进行分析,认为海外河潜山受北东向断层控制呈长轴状断裂背斜构造形态,西侧的海外河断层断距大、活动期次多,能够形成供油窗口,同时改造潜山内幕地层。同时潜山内幕岩性多样,能干性不同,在海外河断层多期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由混合花岗岩等相对脆性岩石组成的裂缝型储层和由基性岩脉等相对塑性岩石组成的隔层共同构成纵向储隔层组合。其西侧的清水洼陷沙三段是主要油源,且生排烃期晚于潜山形成期,利于油气充注,形成内幕裂缝型油藏。  相似文献   

15.
张东潜山奥陶系研究时间较短,是目前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该区奥陶系紧邻断层与第三系地层相接,供油条件好,储层主要以裂缝、缝洞及溶孔溶洞为主,储层较为发育。目前迫切需要对该区的潜山奥陶系储层展开精细预测研究,明确有利储层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几种不同储层预测方法的运用,为该区的下步勘探和评价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胜602潜山储层为太古界变质岩,裂缝的识别是实现潜山有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通过开展地质研究,落实潜山构造形态,搞清岩性和物性特征,联合应用地震波形反射特征裂缝预测法、蚂蚁体分析技术以及属性分析技术,预测潜山裂缝空间分布,寻找有利裂缝发育区带,搞清潜山油气成藏规律,同时开展油藏工程研究,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及注采方案,实现新区低渗潜山的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17.
辽河太古界潜山地层岩性复杂,测井评价难度大。元素俘获测井(ECS)是一种将测井技术与岩石学直接联系起来的先进测井技术,通过化学源向地层中发射4兆电子伏特的快中子,测量记录非弹性散射γ射线和热中子辐射俘获核反应散射γ射线,经过解释处理,提供地层中Si、Ca、Fe、S、Ti、Gd等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在岩心取样化验分析、岩石定名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对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进行岩石测井分类,应用ECS测井资料,与常规测井资料结合,进行岩性识别、求取地层孔隙度及划分潜山内幕,应用于太古界潜山地层测井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雪 《当代化工》2015,(4):718-720
在储集岩和烃源岩发育的基础上,大民屯凹陷太古宇潜山中油气富集受断裂控制。断裂活动控制了潜山的形成和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并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断裂的性质和规模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逆断层控制形成的潜山油气最为富集,大断距正断层的两盘均可形成油气富集区块。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潜山储层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以CB30潜山为例,对潜山岩溶、裂缝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描述,根据岩芯观察、测井曲线特征,总结了中强岩溶、裂缝较发育层段测井和录井响应特征,解释了7个溶蚀或裂缝发育储集层段。并对潜山储层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八面河油田奥陶系潜山为重点,对潜山储层类型、成因配置进行分析,认为古潜山良好储层发育于奥陶系风化壳顶面以下61米地层之内;并按成藏因素分类建立了潜山成藏模式,指出八面河地区潜山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