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灭菌后的泡菜原材料中分别接种食窦魏斯氏菌NCU034005与柠檬明串珠菌NCU027003,室温纯种发酵7d,期间检测泡菜液中挥发性物质与非挥发性物质(葡萄糖、有机酸、氨基酸等)、pH、风味物质香气活度值。结果表明:食窦魏斯氏菌NCU034005与柠檬明串珠菌NCU027003纯种发酵泡菜中pH不同程度下降,两株乳酸菌对碳水化合物、有机酸与氨基酸的代谢能力不同;主成分分析表明食窦魏斯氏菌NCU034005与柠檬明串珠菌NCU027003纯种发酵泡菜中的代谢物与风味存在显著差异,且有自身的代表性标志代谢物与风味因子。食窦魏斯氏菌NCU034005与柠檬明串珠菌NCU027003对泡菜代谢物与风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食窦魏斯氏菌SJ-02(Weissella cibaria SJ-02)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的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EPS产量为指标,首先探究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对EP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RS为基础培养基,维持2%葡萄糖不变、用1.5%大豆蛋白胨替代蛋白胨,可增加菌株SJ-02的EPS产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对影响EPS产量的因素进行优化,获得菌株SJ-02产EPS的最适发酵条件:接种量3.00%、培养时间34h、培养温度37℃,在此条件下理论预测EPS产量为335.03 mg/L,验证实验测得EPS产量为331.47mg/L,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四川泡菜中含质粒的乳酸菌,并对质粒进行序列和功能分析。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和碱裂解法分离含质粒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鉴定。利用单酶酶切质粒,并在测序质粒片段的基础上设计引物扩增质粒的剩余片段,对拼接成功的质粒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从四川泡菜中分离出一株含质粒的食窦魏斯氏菌W5(Weissella cibaria)。该菌株中质粒pA010全长为11630 bp,GC含量为34.6%,编码了4个可识别功能蛋白,包括酪氨酸重组酶、复制蛋白、抗毒素PemI和毒素PemK。比较酪氨酸重组酶和复制蛋白,推断该质粒为θ型复制质粒。其中PemI和PemK构成的Ⅱ-TA系统对质粒的稳定有一定作用且可能提升食窦魏斯氏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结论:食窦魏斯式菌W5是一株含质粒乳酸菌,其序列分析为构建耐受环境胁迫的载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骞宇  陈孝勇  易若琨  王强  赵欣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4):128-133,138
本研究以分离自新鲜竹笋表面的16株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低酸、温度和渗透压胁迫下的耐受力,筛选出具有良好耐受性的菌株,并对所得良好耐受性的菌株进行体外人工胃液和胆盐耐受力评价。结果表明,低酸、温度、渗透压胁迫下实验菌株的耐受力各不相同,综合比较得出5株食窦魏斯氏菌的耐受力均较好,分别是HSG 08、HSG 09、HSG 10、HSG 11和HSG 15。pH3.0人工胃液实验结果表明,5株食窦魏斯氏菌中,HSG 08、HSG 09和HSG 11对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均较高,其中HSG 08的存活率最大;胆盐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在0.1%胆盐时,HSG 08的生长效率最高。综上所述,HSG 08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耐受性均较好,可用于下一步益生性食窦魏斯氏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以及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为出发菌株,pH、总酸、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3种单菌及多菌对多轮发酵四川泡菜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均能快速启动发酵,稳定泡菜品质;3种单菌产酸速度为肠膜明串珠菌>食窦魏斯氏菌>植物乳杆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成分85种,其中包括醇类27种、醛酮类17种、酯类16种、酸类2种、烃类13种、含硫化合物2种、苯环类5种、其他化合物3种;共分析出16种重要挥发性成分,包括二甲基三硫、二甲基二硫醚、桉叶油醇、芳樟醇、α-松油醇、壬醛、正辛醛、正葵醛、乙偶姻、异硫氰酸烯丙酯、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3-(甲硫基)丙基异硫氰酸酯、三芥子酸甘油酯、乙酸...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发酵期泡姜、泡辣椒、泡蒜盐水中分离获得37株乳酸菌,以抗氧化能力为筛选指标,获得1株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SJ14。该菌株活细胞、无细胞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分别为67.23%、35.22%和37.83%、25.66%;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鉴定,该菌株被鉴定为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通过与植物乳杆菌N2和肠膜明串珠菌8m-9比较,表明食窦魏斯氏菌SJ14产酸能力、耐盐能力、降亚硝酸盐能力均较为突出,且与菌株N2、8m-9之间无拮抗作用。本文为多菌协同发酵泡菜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食窦魏斯氏菌AT6的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AT6发酵液在酸性pH条件下对白色念珠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pH4时,抑制率78%~86%。通过响应曲面优化食窦魏斯氏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5.5,34℃条件下培养40h,其抑菌率较优化前可提高16.36%。   相似文献   

8.
一株抗真菌食窦魏斯氏菌AT6的特性分析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食窦魏斯氏菌AT6的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AT6发酵液在酸性pH条件下对白色念珠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pH4时,抑制率78%~86%。通过响应曲面优化食窦魏斯氏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5.5,34℃条件下培养40h,其抑菌率较优化前可提高16.36%。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从四川泡菜中筛选植物乳杆菌,为益生菌筛选提供来源。经MRS琼脂培养基筛选,采用革兰氏染色法,生化鉴定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VITEK 2棒状杆菌鉴定卡(CBC)共涉及到41个生化反应,能够鉴定到种属水平,该方法能够很好的筛选植物乳杆菌。经CBC卡鉴定,20个菌株中筛选到12个菌株,可鉴定为植物乳杆菌。这些菌株经16S rRNA PCR扩增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同源性比对,确定为植物乳杆菌。由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该12个菌株与已知植物乳杆菌序列聚为一簇,6号菌株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3356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更近;4号、5号、14号、15号、23号和38号菌株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CU116,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BEL2169,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7等序列相似性极高,无遗传距离。综合所有的鉴定结果,这12个菌株都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CBC鉴定卡是初筛植物乳杆菌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泡菜发酵初期魏斯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探究其安全特性和益生特性。方法 采用平板对细菌进行分离,进行分离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检测其代谢产物毒性,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评价细菌的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肠液、黏附能力、对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降解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抑菌能力。结果 共筛选出3株魏斯氏菌,命名为融合魏斯氏菌C13、食窦魏斯氏菌G232和W212; 3株菌代谢产物无毒性,对14类21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耐药基因检测C13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 G232和W212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Ⅱ); 3株菌能耐受pH 2~4和3.0 g/L以下的胆盐,在人工肠液中3 h后存活率超过76.80%; 3株菌的黏附能力好,疏水性为60.47%~62.69%,自凝聚率为43.76%~52.55%,共凝聚率为43.20%~61.58%;对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降解主要在前15 h;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清除率较高(清除率25.69%~58.1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相对较低(10.08%~35.29%); ...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同时蒸馏萃取- 气谱- 质谱(SDE-GC-MS)联用技术对5 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b-01、L.b-3、L.b-MYC、L.b-SP1.1 和L.b-M01A 发酵乳中风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经分析分别有13、19、11、9、12 种成分为发酵乳的风味物质,共涉及酸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羰基化合物、芳环和杂环化合物6 大类、22 种物质。除L.b-M01A 菌产乙醇、乙酸含量较高外,其他各菌株间未发现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12.
植物乳杆菌具有多种健康功能,但其在牛乳中生长不良问题限制了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该研究将前期筛选的具有一定蛋白水解能力的乳酸菌菌株(1株瑞士乳杆菌、2株干酪乳杆菌、1株乳酸乳球菌、1株肠膜明串珠菌、2株嗜热链球菌、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分别与植物乳杆菌在牛乳中协同发酵,并测定其产酸能力、植物乳杆菌活菌数、抗氧化能力以及感官性...  相似文献   

13.
植物乳杆菌DL3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传统东北酸菜中分离的植物乳杆菌DL3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拮抗作用。通过分析腐败希瓦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紫外吸收物质、蛋白质合成等指标,探究植物乳杆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DL3上清液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为8.0 mg/mL。在腐败希瓦氏菌培养6 h后加入植物乳杆菌DL3上清液,受试菌稳定期的细胞量仅为对照组的一半,细胞数量下降1.16 lg(CFU/mL);培养20 h,添加植物乳杆菌DL3上清液的腐败希瓦氏菌电导率为34.3 ms/cm,对照组为33.1 ms/cm,且试验组OD260nm值比对照组高出11.95%,表明胞内核酸物质泄出。SDS-PAGE结果表明:经植物乳杆菌处理的腐败希瓦氏菌中蛋白质条带数量减少,颜色变浅。扫描电镜显示腐败希瓦氏菌细胞壁被破坏,细胞质泄露。植物乳杆菌DL3通过影响受试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导致胞内核酸外泄,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腐败希瓦氏菌菌体细胞破裂、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基因yesN缺失对中式发酵香肠挥发性风味、总酸、总游离氨基酸的影响。方法:采用植物乳杆菌基因yesN缺失菌株SNB制备中式发酵香肠,检测发酵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酸度、总游离氨基酸等指标,并与自然发酵制备香肠和以野生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制备的香肠进行对比,确定蔗糖利用缺陷植物乳杆菌菌株对中式发酵香肠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突变菌株在支链氨基酸降解形成的风味物质,总游离氨基酸、总可滴定酸等指标均更接近于自然发酵香肠。结论:突变菌株具有作为模型菌株应用于中式发酵香肠发酵剂筛选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植物乳杆菌由于其益生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植物乳杆菌蛋白水解系统不完全,存在肽转运系统和胞内肽酶,但缺乏胞壁蛋白酶,这导致该菌无法直接利用乳中蛋白质,因此在乳中生长不佳。利用蛋白酶活性强的乳酸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协同发酵是一种解决方法,前者能初步水解乳中蛋白质产生多肽和游离氨基酸,为植物乳杆菌提供氮源,促进其生长。本文综述了植物乳杆菌益生功能,在乳中生长不良的原因及相关解决办法(添加营养物质、添加蛋白酶、协同发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对魏斯氏菌属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耐酸特性、抑菌特性、产胞外多糖特性、益生特性、组学研究及其在食品与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为魏斯氏菌属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尽管魏斯氏菌无处不在,不过魏斯菌属的细菌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该属的许多成员最初被归为明串珠菌或乳酸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系统发育密切相关的细菌被归为一个单独的属,魏斯氏菌属。魏斯氏菌的异型新陈代谢给肉类工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粘液形成和肉制品绿化被认为跟绿色魏斯氏菌密切相关。主要介绍了绿色魏斯氏菌对肉类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10):241-247
魏斯氏菌是一类存在于酱油、泡菜、豆豉、香肠等多种发酵食品的乳酸菌。它是参与食品发酵的重要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在食品发酵过程中,魏斯氏菌对食品中有机酸、酯类及短链脂肪酸等风味物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魏斯氏菌属的有些菌株具有合成细菌素、低聚糖、胞外多糖和纤维素等特性,具有潜在的益生菌特性。该文主要对魏斯氏菌的分离鉴定、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菌株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特性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植物乳杆菌中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进行克隆并表达,并测定酶的活力。方法:根据Gen Bank中亚硝酸盐还原酶(NI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植物乳杆菌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nir基因,TA克隆构建获得重组质粒p MD19-nir,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通过双酶切连接到表达载体p ET-32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 ET-32a-nir,构建成功后转化到E.coli BL(DE3)中进行表达研究。经IPTG诱导表达,得重组蛋白,超声波破碎,提取粗酶液,测定酶活力。结果: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长度为1638 bp。获得重组蛋白分子量为80 ku,酶活力为4.2 U/mg。结论:成功克隆了植物乳杆菌中的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成功的导入到E.coli BL(DE3)中,表达产物有酶活。   相似文献   

20.
张平  阮征  李汴生 《现代食品科技》2021,37(12):230-239
本研究旨在探究超高压和巴氏杀菌前处理对植物乳杆菌在梨汁中增殖代谢情况以及对发酵梨汁风味品质的影响。对发酵过程中梨汁的活菌数、pH值及总糖总酸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梨汁发酵前后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并对发酵前后的梨汁进行风味感官评价。相比于热处理,超高压前处理能更好地保持梨汁原有的风味,且杀菌梨汁的刺激性更小。两种前处理方式对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超高压前处理梨汁中挥发性醇、酯、烷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6.47%、95.43%、80.00%,挥发性烯烃、醛的含量分别减少了7.56%、27.00%;巴氏杀菌前处理梨汁中挥发性醇、酯、烯烃的含量分别增加了63.83%、25.67%、17.82%,醛的含量减少了4.08%,烷酮从未检出增至0.90 mg/L。相比于巴氏杀菌前处理发酵梨汁,超高压前处理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醇、酯和烯烃的含量均更高(p<0.01),而挥发性醛和烷酮的含量均更低(p<0.05),这使得超高压前处理发酵梨汁更具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