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莲藕汁为主要原料,通过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进行乳酸发酵,探讨制作莲藕汁清型乳酸饮料的加工工艺,经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莲藕汁护色、糖化以及发酵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0.2%的柠檬酸溶液作用30min,护色效果最佳;最佳糖化条件为p H5.6、温度50℃、淀粉酶量40U/m L的条件下作用90 min,还原糖浓度达到32.3g/kg;经过护色、水解处理后的藕汁接种1.0g/L混合菌株菌粉、添加0.75%蛋清粉,43℃发酵14h,乳酸量可达到3.5g/L。  相似文献   

2.
酶法生产紫马铃薯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紫马铃薯为原料的新型饮料。以淀粉酶用量、果胶酶用量、酶解温度和时间为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紫马铃薯饮料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和配方。经烫漂的紫马铃薯加1倍水打浆后,加入0.03%淀粉酶和0.05%果胶酶,在50℃条件下作用3h,获得出汁率、澄清度和花色苷含量均较理想的紫马铃薯汁。对此条件下获得的紫薯汁按300mL/L原汁加入2g/L柠檬酸、120g/L蔗糖和9g/L蜂蜜,可以获得色泽和风味俱佳的紫马铃薯饮料。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发酵柿汁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柿子汁为原料制备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流程,并对原材料和发酵产品的一些营养指标进行了测量。实验表明,乳酸菌发酵的最佳条件是发酵温度30℃、接种量6%、菌种AS1.1482∶6038=2∶1。产品既保留了部分柿子汁的原有风味,又具有乳酸发酵形成的特殊风味,营养价值较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4.
紫马铃薯花色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紫马铃薯花色苷资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紫马铃薯花色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pH示差法测定花色苷含量,研究了提取功率、温度、时间和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对紫马铃薯花色苷提取得率均有显著影响,影响最小的是超声功率。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提取时间5 min、提取温度35℃、提取功率350 W。本试验以柠檬酸水溶液为提取剂,减少了花色苷的降解,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5.
不同乳酸菌在冬瓜汁中的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鲜榨并经巴氏灭菌的冬瓜汁中接入不同的乳酸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发酵,比较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pH值、可滴定酸、总糖、还原糖、总多酚和色泽等变化和发酵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与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冬瓜汁营养丰富,上述各种乳酸菌均能在冬瓜汁中很好地生长,其中干酪乳杆菌的生长速率(对数生长期)略低于其他6种菌;另外,七种乳酸菌发酵后冬瓜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有酸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五类,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的冬瓜汁中检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最多。除双歧杆菌之外其他六种乳酸菌发酵的冬瓜汁理化性质差别不大,双歧杆菌发酵的冬瓜汁在总色差上明显高于其他乳酸菌,且双歧杆菌的产酸能力最强,在发酵期间其可滴定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红薯浆的酶解与发酵制备红薯全汁酸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薯浆为原料,通过添加纤维素酶,α-淀粉酶对其进行水解得到红薯浆全汁。结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即纤维素酶添加量0.7%、酶解时间3.0h、加水量与薯液比5:1,pH6.5,在此酶解工艺条件下,出汁率可达42%。以红薯乳全汁为原料,接种乳酸菌对其进行发酵制备红薯乳全汁酸奶;以产品酸度、黏度和持水力等理化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指标为考察依据,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为:红薯浆与脱脂乳比例5:5,菌种接种量5%、发酵温度37℃、蔗糖添加量4%。在此条件下所得红薯全汁酸奶理化和感官指标均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紫马铃薯(黑金刚)花色苷的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紫马铃薯花色苷的纯化工艺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功率300 W,料液比1:50 g/mL,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量为(1.435±0.27) mg/g。采用AB-8大孔树脂,上样浓度0.29 mg/mL,纯化样品量9 BV,用6 BV 60%乙醇溶液洗脱,上样和洗脱速度均为2.0 mL/min,纯化后提取液中花色苷的浓度达到(6.43±0.37) mg/mL。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紫马铃薯花色苷在245 nm短波紫外线和室内散射光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黑暗避光条件下稳定;加热条件下稳定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含有Al3+、Mg2+、K+、Ca2+、Na+、Zn2+离子的溶液中稳定,在含有Cu2+的溶液中产生沉淀;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降解。因此,紫马铃薯花色苷应尽量在避光,冷藏或常温的酸性环境下贮藏和使用。优化的紫马铃薯花色苷提取工艺合理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提取出的紫马铃薯花色苷产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作为健康食品着色剂或食品功能性成分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研究微波辅助提取紫马铃薯花色苷的工艺条件和稳定性。用pH示差法对紫马铃薯中的花色苷含量进行测定。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的优化条件:提取时间40s,微波功率480W,料液比1:70,提取溶剂酸度0.11%盐酸水溶液,提取液花色苷含量达到3.649mg/鲜紫马铃薯(g)。稳定性研究表明紫马铃薯花色苷具有较差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光照和高温;氧化剂H2O2对其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金属离子和常用食品添加剂对紫马铃薯花色苷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紫马铃薯花色苷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NKA-9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液相色谱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离和鉴定花色苷组成。结果表明:花色苷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2.5g/100mL柠檬酸溶液)、超声功率400W、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10min,以干质量计算紫马铃薯种花色苷含量为1.362mg/g;用NKA-9大孔吸附树脂纯化,8倍柱床体积洗脱出占总量98.35%的的花色苷,花色苷纯度达到90.23%;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出紫马铃薯含有5种组分,其中3种分别是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和芍药-3-葡萄糖苷,其含量分别为0.27、0.057mg/g和0.46mg/g,三者总和占马铃薯中总花色苷含量的57.78%。马铃薯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成分出峰保留时间为12.224min,其结构未知。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菊芋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利用乳酸菌对菊芋汁进行发酵,研究了不同乳酸菌在菊芋汁中的生长规律、低温存活性及发酵菊芋汁中主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4种乳酸菌在菊芋汁中均生长良好,最高活菌数可达到109CFU/mL;菊芋汁经乳酸菌发酵后具有良好风味,其风味的差异与发酵菌种有关;发酵菊芋汁中乳酸菌在4℃低温贮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低温存活性,4周后活菌数保持在108CFU/mL。菊芋汁适用于开发成新的功能性乳酸菌饮料。  相似文献   

11.
乳酸菌发酵芦笋汁最佳工艺组合为:芦笋汁中加入10%蔗糖,接种量1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0 h。将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可溶性淀粉、玉米粉作为添加碳源时,对pH均有不同程度影响,蔗糖对其pH影响最显著;乳酸菌接种量是影响pH的重要参数之一,接种量较低时,菌体在发酵过程中生长较慢,但接种量过大时也不利于后期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发酵温度是影响发酵成败的关键因素,温度过低或过高乳酸菌生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对10?株分离于水果发酵液等不同来源的乳酸菌进行耐受性筛选,得到性能优良的植物乳杆菌ZG2和干酪乳杆菌GG8作为梨汁发酵菌株,并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梨汁的活菌数、pH值、有机酸与挥发性成分对2?株乳酸菌的发酵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ZG2发酵前期活菌数下降迅速,发酵持续时间较短;GG8发酵结束后pH值低于ZG2;2?种发酵液中有机酸种类相似,ZG2产乳酸能力较强,GG8发酵产柠檬酸和总酸含量明显多于ZG2;发酵前后构成梨汁主体风味的物质相似,分别为2-甲氧基-3-甲基吡嗪、芳樟醇和松油醇,2?株菌均在发酵中期产生的挥发性成分最丰富,发酵后期GG8产挥发性风味物质较丰富。相较植物乳杆菌ZG2,干酪乳杆菌GG8具有更大发酵潜力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蔬菜腌渍发酵乳酸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筛出了适合生产发酵蔬菜的SⅠ 、LI、M5、M8、M4 五株乳酸菌 ,以不同组合发酵蔬菜 ,确定出最佳的发酵菌剂为 2株乳酸杆菌LⅠ 、M8和 2株乳酸球菌M5、SI 按 1∶1∶1∶1组合。在实验条件下 ,接种该发酵菌剂M5M8SILI( 1∶1∶1∶1 )的蔬菜 ,发酵速度快 ,生产出的酸白菜口感适合 (总酸为 0 83%) ,菜色正常 ,特别是在发酵期间未检测出亚硝酸盐 ,菜中也无亚硝酸盐残留。  相似文献   

14.
张莉丽  崔宪  马微  刘容旭  韩建春 《食品科学》2014,35(15):141-144
以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短乳杆菌(L. brevis)、嗜酸乳杆菌(L. 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鼠李糖乳杆菌(L. rhamnos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分别发酵豆乳,测定发酵期间pH值、滴定酸度、游离氨基氮,发酵结束后的活菌数和质构参数,并且对所得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前5 株菌发酵豆乳的pH值显著下降,而L. bulgaricus下降缓慢,发酵24 h pH值仅为5.2。这6 株菌发酵产品的活菌数均达到1.0×108 CFU/mL以上。结果表明L. casei、L. brevis、L. acidophilus和L. plantarum发酵得到的产品的坚实度、稠度、黏度、黏附性指数均较高,感官评定结果表明这4 株菌发酵豆乳产品得分均较高,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适合用于生产发酵豆乳产品。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沙棘原果汁为原料,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筛选出转化黄酮苷元含量高的菌株以及发酵工艺。以发酵后的黄酮苷元含量(以异鼠李素计)的变化为筛选标准,先利用26株单菌进行筛选,再进行复配,得到植物乳植物杆菌L23、戊糖片球菌P27和植物乳植物杆菌L21复配效果最好。并利用正交试验对pH值、温度、碳源添加量以及接种比例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优化后得到的3株乳酸菌在pH值为4,温度30 ℃,添加碳源6%(m/V),接菌比例为1:2:1时发酵得到的黄酮苷元含量较高,同时检测沙棘原果汁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有机酸以及粗多糖含量。发酵后的黄酮苷元含量提升约90%,总黄酮提升约108%,粗多糖、有机酸和总酚酸含量与沙棘原果汁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得出3株乳酸菌发酵沙棘黄酮,黄酮苷元含量明显提升,其他基本指标的含量显著增加,为研究黄酮苷转化为黄酮苷元的机制提供数据参考,为中国沙棘工业产业化深加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分析植物乳杆菌45、植物乳杆菌571、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以及联合增香酵母PL09发酵豆乳过程中的酸度、活菌数、电泳图、胞外多糖含量、黏度等的变化,研究不同乳酸菌在豆乳中的生长特性及乳酸菌和酵母菌联合发酵豆乳时的特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45和植物乳杆菌571单独发酵豆乳8 h后pH分别达到4.43和4.42,活菌数分别达到3.11×108和2.78×108 CFU/mL,并且总糖含量降低较快;鼠李糖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能够在豆乳中发酵分别产生胞外多糖180.82和174.45 μg/mL;乳酸菌和增香酵母PL09联合用于发酵豆乳时,增香酵母PL09能够促进乳酸菌在豆乳中的产酸能力,并且提高活菌数及产品的黏度,为开发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联合发酵豆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籽瓜汁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籽瓜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籽瓜汁乳酸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2∶1,接种量4%,发酵温度37℃。  相似文献   

18.
崔莉  李大婧  刘春泉  刘莹萍 《食品科学》2015,36(23):205-208
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 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 CFU/mL。肠膜明串珠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无法顺利产酸。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其菌液体积比2∶1混合发酵黄秋葵汁,可迅速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8 CFU/mL,且感官品质优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可知,混菌发酵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比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种类更多、含量更高。黄秋葵汁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液以2∶1比例混合、接种量5%、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72 h。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研究乳酸菌X3-2B降胆固醇功能特性以及在发酵香肠中的发酵特性,确定高效降胆固醇性能的肉制品发酵剂。结果表明:菌株X3-2B在培养温度为30 ℃、pH 5.5时胆固醇降解率最大,在MRS胆固醇筛选培养基中其胆固醇降解率最大且优于标准菌株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LP)。并以菌株X3-2B为发酵剂做的发酵香肠其水分活度、pH值在相同天数时下降程度显著优于自然发酵组(P<0.05),色泽、乳酸菌数都优于对照组,且发酵香肠14 d与0 d相比,添加发酵剂的发酵香肠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在贮存56 d时X3-2B组发酵香肠胆固醇含量低于自然发酵组与LP组,故菌株X3-2B可作为一株降胆固醇性能较好的肉制品发酵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