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枇杷叶、花和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枇杷叶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16%;枇杷花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99%;枇杷茎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5%。枇杷叶、花、茎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有6种,但枇杷叶、花、茎含有的特有成分分别为23、21、13种。2个主成分可代表3个样品的55种挥发性成分,样品之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枇杷叶的综合评分最高,枇杷花的综合评分其次,枇杷茎的综合评分最低。实验结果表明:枇杷叶、花、茎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芡实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名称,经色谱锋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芡实果仁中鉴定出了36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2.88%;从芡实壳中鉴定出了28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4.53%。芡实果仁及其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野生蝉花与发酵菌丝体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首先通过ITS基因序列分析、菌落及产孢结构的形态特征对菌株GZU1205241进行鉴定。然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水蒸气蒸馏对野生蝉花和发酵菌丝体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两者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GZU1205241为蝉棒束孢菌。野生蝉花和发酵菌丝体分别含有56和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5种为共有物质。野生蝉花主要以酸类(90.08%)物质为主,其中油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45.09%,棕榈酸的含量为21.18%,亚油酸的含量为9.44%。发酵菌丝体中主要也以酸类物质(86.57%)物质为主,其中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38.44%,亚油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18.58%,油酸的相对含量为12.83%。两种方法获得的野生蝉花及发酵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上有明显差别,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较多,而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少。但不论是蒸气蒸馏法还是顶空固相微萃取,野生蝉花及发酵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都是以脂肪酸为主。  相似文献   

4.
王妮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0):272-274
为分析干品榛磨的挥发性成分,本文选用PDMS/DVB萃取头,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GC-MS),鉴定榛蘑中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化合物匹配度≥90%为定性标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SPME-GC-MS法可以较好的分离鉴定榛蘑中的挥发性成分。从榛蘑中鉴定出39种香气成分,占其总香气成分的88.74%,其中含酯类物质15种,含量为54.9%,酸类物质8种,含量为12.97%,芳香类物质4种,含量为7.25%。含量最高的三种化合物为顺-9-十八碳烯酸甲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和油酸乙酯,含量分别为13.93%、12.7%和8.74%。研究证明弱极性的大分子酯类成分是干燥榛蘑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榛蘑干品的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果不同部位(花、根、茎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质谱库和人工解析,应用保留指数法对化合物定性,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并比较不同部位精油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草果根精油提取率相对最高,达到0.79%。从草果花、根、茎叶精油中分别鉴定出26、25和34种化合物,占各自精油总量的98.87%、99.75%和97.56%。三个部位具有相同化合物19种,分别占各部位精油种类总量的90.7%、67.05%和80.79%。草果不同部位精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草果根精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为(11.79±0.73) μmol Trolox/g;草果花精油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为(112.96±1.22) μmol Trolox/g;草果茎叶精油对Fe3+的还原能力最高为(77.91±0.38) μmol Trolox/g。  相似文献   

6.
HS-SPME-GC-MS分析甜面大南瓜花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昌勤  卢引  李新铮  邢晗  康文艺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6):151-152,156
目的:分析甜面大南瓜花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首次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分析甜面大南瓜花挥发性成分。结果:从甜面大南瓜雄花和雌花中分别鉴定出37和16种化合物,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8.24%和94.45%。其中雄花和雌花有10种共有成分。结论:发现甜面大南瓜雌雄花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薰衣草不同部位在自然状态下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对代表性薰衣草品种法国蓝的根、茎、叶、花各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HS-SPME法的优化条件为萃取时间70 min、平衡时间25 min、解吸时间5 min。该条件下,薰衣草各部位共鉴定出36种化学成分,其中各部位共有化合物6种。结论:薰衣草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花部位的含量较多,叶次之,茎与根的相对较少。花和茎中的酯类化合物含量突出;根和叶中的烯烃类物质含量较突出。  相似文献   

8.
黎文炎  张应团  周大寨  李伟 《食品与机械》2017,33(4):154-157,18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野艾与家艾茎、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分别比较家艾和野艾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艾蒿的茎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09种挥发性成分,野艾和家艾的茎叶中共有12种相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家艾、野艾茎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66.352%,51.473%,而家艾、野艾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约为74.336%,73.186%。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家艾和野艾茎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植酮、金合欢烯、蒎烯、桉叶油醇、樟脑、石竹烯、香叶烯。  相似文献   

9.
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提取新鲜多星韭的花、茎、叶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分别从多星韭花、茎、叶挥发油分离、鉴定了30、18、19个化合物,花、茎、叶中分别有22、17、16个硫化物,硫化物占花、茎、叶挥发油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76.20%、82.73%、78.15%。多星韭各个部位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基本一致,主要是烯丙基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反式丙烯基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但是相对百分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发酵对葫芦巴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健  马君义  张继  高义霞 《食品科学》2006,27(12):194-198
采用水蒸气蒸馏与溶剂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对未发酵和发酵后的葫芦巴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测定,用计算机检索NIST02质谱数据库确定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皆有很大差异,发酵的葫芦巴挥发油产率明显提高。经毛细管色谱从未发酵的葫芦巴茎叶挥发油中分离出93个峰,鉴定出6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69.89%,从发酵后的葫芦巴茎叶挥发油中分离出134个峰,鉴定出4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36.57%,二者共有成分32种,这与已有文献结果存在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荆条茎、叶和花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荆条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法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成分的差异。结果:从荆条不同部位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醇类、酮类、酯类等。茎、叶和花中分别鉴定出14、58、55种,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59.91%、98.32%和95.83%。3个部位共有成分仅有8种,但茎、叶和花中特有成分分别为4,22和21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荆条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差异成分,其中,茎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为2,4-二叔丁基苯酚、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正二十一烷等,叶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为β-松油烯、榄香醇、丁香烯氧化物等,而花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是由桧烯、2,3-二氢-3-[2-氨基乙基]-5-甲氧基-1,3-二甲基吲哚-2-酮、二苯环庚烯酰胺等组成。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荆条茎与花聚为一类,再与叶聚为一类。结论:荆条茎、叶和花中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为荆条不同部位进一步药用或工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牛尾菜根和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甲醇超声提取法提取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样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采用Xcalibur对总离子流图中各色谱峰进行质谱扫描后,经过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检索NIST图谱库鉴定牛尾菜根茎叶中挥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将所得的数据整理分析后,牛尾菜根挥发油鉴定出2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乙酸丁酯、9C,11TR-共轭亚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牛尾菜茎挥发油鉴定出3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正庚-4-基酯、辛那普利醇等,牛尾菜叶挥发油鉴定出29种成分,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等,三种挥发油共鉴定出72种成分。结论:该研究基本明确了牛尾菜根和茎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并且二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GC-MS对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不同器官间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Ultrasonic-AssistedExtraction,UA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法(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分别提取小黄花茶花和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用NIST08.LIB标准质谱检索库定性,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花和叶中共检测到13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21种。花中共鉴定到74种化合物,其中含有15种萜类化合物,1种甾类化合物,11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6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16.71%);叶中共鉴定到72种化合物,含有23种萜类化合物,2种甾类化合物,14种芳香族化合物,及33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反式-2-己烯醛(20.63%);花和叶中共有芳樟醇、反式-2-己烯醛和己醛等25种化合物,分别占花挥发油含量的44.82%,叶的47.69%。本文从小黄花茶中鉴定到多种具有药理活性和吸引虫害的挥发性成分,为了解小黄花茶挥发性成分奠定了基础,为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产大叶白麻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卿龄  张勇  魏原杰  石秋梅 《食品科学》2014,35(22):211-2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疆产大叶白麻不同部位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及总槲皮素的含量;以NaAc-A1C13体系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于波长420 nm处测定大叶白麻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叶白麻叶、花、根和茎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39%、0.89%、0.30%和0.13%。在所检测的3 个主要黄酮类成分中,异槲皮苷含量最高,除根外,在叶、花和茎中均可检测,含量分别为0.4%、0.15%和0.07%;芦丁和金丝桃苷含量较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叶片和花中酸水解后总槲皮素含量,结果表明,叶和花中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63%和0.34%。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主要研究云南秋季产白兰叶和茎的挥发油香气成分。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白兰叶和茎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检索分析了两种提取物中的挥发油香气成分。分别从白兰叶和茎的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3、78种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两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各占总峰面积的95.7%、97.3%。结果表明秋季产白兰叶和茎挥发油的主要香气成分基本相同,它们分别是芳樟醇、石竹烯、橙花叔醇、大根叶烯D、β-荜澄茄烯、反式罗勒烯、α-葎草烯、桉叶油素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锦鸡儿花部异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 并测定根、茎、叶、果实中异黄酮的含量。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采用响应面试验对锦鸡儿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利用最佳工艺提取根、茎、叶、果实中的异黄酮, 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锦鸡儿中异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料液比为1:20, 超声提取时间为40 min, 乙醇体积分数为50%, 超声功率为200 W, 其不同部位的异黄酮含量为叶2.74%, 果实2.23%, 花2.21%, 根0.63%, 茎0.39%, 加样回收率为99.3%, RSD=1.0%。结论 锦鸡儿花、叶和果实中异黄酮含量较为丰富, 根和茎中的异黄酮含量较低, 药材不同部位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可为该药材的取材和深层开发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大叶白麻叶、花、根和茎四个部位的金丝桃苷含量;以NaAc-A1C13体系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于400nm处测定了大叶白麻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色谱条件可用来检测大叶白麻体内金丝桃苷。叶中的金丝桃苷含量较高,约为0.24%,花、茎和根中几乎检测不出;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亦较高,约为3.54%,花、茎和根中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紫丁香花不同花期时的香气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提取花蕾期、开花期和枯萎期的丁香花香气成分。提取物经过气-质联用分析仪分析,结合计算分离成分的保留指数和NIST 11谱库检索,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13种、醇类11种、醛类9种、酯类5种和其他类6种。鉴定出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种类以开花期最多,为36种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3.85 %;其次是枯萎期,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6.49%。在不同花期中鉴定出14种共有成分,其中紫丁香醇异构体和紫丁香醛异构体是紫丁香花特征性香气成分。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