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复合诱变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ε-聚赖氨酸的产量,本实验以白色链霉菌SA为出发菌株,采取紫外照射复合氯化锂(15W,25s,0.5%LiCl)诱变选育及0.025mol/L亚硝酸诱变选育,得到一株具有遗传标记AEC的抗性突变高产菌株UN2-71,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中,ε-聚赖氨酸产量达到1.64g/L,较出发菌株提高57.7%. 相似文献
3.
4.
5.
ε-聚赖氨酸(ε - PL)是一种L- lysine同聚物,主要由链霉菌科和麦角真菌产生.但是,ε-PL野生菌株的生产能力较低,这一定程度上制约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对于包括链霉菌在内的大多数细菌,ε- PL的前体物lysine一般是通过天冬氨酸途径合成的.这条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Ask活性会受到氨基酸终产物的调节.而且,天冬氨酸还可以反馈抑制上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为了解除上述反馈调节,提高ε - PL产生菌的产量,我们利用(SG+ Gly+L- lysine+ AHV)复合抗性,筛选出一种高产菌株L9.最终,我们得到了一株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L9,其摇瓶产量为0.69g/L,比出发菌株高13%.经代传稳定性研究证明其产酸量和抗性标记均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弗吉尼亚链霉菌为出发菌株,经过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和紫外复合氯化锂诱变,获得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经过试验确定种子液优化工艺参数:温度30℃,培养时间48h,摇床转速150r/min;发酵液优化参数为:接种量5%,发酵时间66小时、初始pH6.5。将该菌株与酿酒酵母复合应用于葡萄酒发酵,降低杂菌感染几率,经过挑战加速实验结果表明,葡萄酒的保质期大大延长。 相似文献
7.
8.
9.
10.
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进了筛选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方法。在加有复合抑菌剂的初筛平板上涂布土壤悬液,于28℃培养7 d后喷洒次甲基兰溶液显色,挑出周围形成透明圈的菌落,再次接种培养,7d后挖取菌落周围的琼脂块,利用文中设计的简易转移装置,将琼脂块中的水溶性成分转移到滤纸上,然后分别用茚三酮试剂和Dragendorff试剂检测,挑取对2种试剂都呈阳性的菌落,进一步摇瓶复筛,发现1株放线菌的发酵液中有ε-聚赖氨酸。经生化反应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灰橙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 相似文献
11.
12.
13.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 ε-PL)是一种主要由小白链霉菌生产的广谱性天然食品防腐剂,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该研究对ε-PL高产菌Streptomyces albulus WG-608在5 L罐发酵不同阶段的pH与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进行了系统优化,并构建了一种新的pH-DO组合调控策略。该策略将发酵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DO被控制在40%,pH维持在4.0;第二阶段DO被控制在20%,pH维持在4.3。经240 h的补料-分批发酵,WG-608的ε-PL产量与平均比生产速率为(68.77±2.53) g/L和(2.33±0.08) d-1,比对照策略分别提高了28.23%和12.02%。为进一步探究该策略提高WG-608 ε-PL产量的细胞生理代谢差异的原因,对不同时期细胞的关键酶活力、呼吸链活力和辅因子水平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消耗、中心碳代谢途径、L-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呼吸链活性和胞内辅因子的增强是pH-DO组合调控策略增强ε-PL产量的原因。总之,pH-DO组合调控策略是一种通过增强碳代谢和能...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9):263-269
ε-聚赖氨酸是由微生物分泌的、具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易被生物降解,对人体无害。主要由白色链霉菌属、北里孢菌属和麦角真菌分泌,近年来也有报道灰橙链霉菌、稠李链霉菌、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也能分泌ε-聚赖氨酸。筛选方法多在NISHIKAWA和OGAWA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研究者通过诱变育种和分子改良提高菌株的产量。最常用的诱变剂为DES和UV或两者协同诱变。分子改良常用技术为原生质体融合,基因组重排及染色体步移。摇瓶发酵ε-聚赖氨酸产量最高的菌株为日本的S.aureofaciern菌株,达到了4.5 g/L,我国摇瓶发酵产量最高的菌株为Streptomyces sp.达到了3.11 g/L。ε-聚赖氨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食品添加剂上已经投入使用,特别是食品防腐剂,在医药及生物材料上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Plackett-Burman 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 对一株白色链霉菌发酵ε-聚赖氨酸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 Plackett-Burman 试验设计筛选出显著影响产ε-聚赖氨酸的因素, 再利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 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试验及响应面回归分析确定最优培养基. 结果表明, 葡萄糖、(NH4)2SO4与ε-聚赖氨酸产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最适浓度分别为33.196,8.572 g/L,在优化条件下,ε-聚赖氨酸产量达到(2.491±0.124)g/L与预测值2.543 139 g/L非常接近,产量提高了63.6%.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筛选ε-聚赖氨酸高产菌的新模型。结果表明,在筛选培养基中添加终浓度为0.0015%的中性红,ε-聚赖氨酸产生菌周围形成明显的色素透明圈,且色素透明圈圈径大小和ε-聚赖氨酸含量呈正性相关,从而可以通过色素透明圈径大小简单快速地筛选出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综合来看,ε-聚赖氨酸高产菌的新型筛选模型简单直观而且经济高效,可大大减小筛选工作量,提高筛选效率,为ε-聚赖氨酸产生菌株和高产菌株的筛选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筛选ε-聚赖氨酸高产菌的新模型.结果表明,在筛选培养基中添加终浓度为0.0015%的中性红,ε-聚赖氨酸产生菌周围形成明显的色素透明圈,且色素透明圈圈径大小和ε-聚赖氨酸含量呈正性相关,从而可以通过色素透明圈径大小简单快速地筛选出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综合来看,ε-聚赖氨酸高产菌的新型筛选模型简单直观而且经济高效,可大大减小筛选工作量,提高筛选效率,为ε-聚赖氨酸产生菌株和高产菌株的筛选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8.
氮离子入法筛选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氮离子注入法诱变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本文从土壤筛选的菌株TS02出发,通过注入不同剂量30 keV氮离子,辅以抗性平板法结合抑菌圈法,筛选出了一株ε-聚赖氨酸高产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GC11.经多次传代实验结果表明GC11稳定性良好.摇瓶发酵培养24h,GC11抑菌圈直径为23.20mm,比TS02提高了1.32倍;5L自控发酵罐发酵培养72h,GC11ε-PL产量为4.21 g/L,比TS02提高了1.30倍,达到了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产ε-聚赖氨酸菌株白色链霉菌ZC7中纯化了8-聚赖氨酸降解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酶活力在pH=6.0~8.0间稳定,最适宜pH=7.0;酶的最适温度为35℃,在20~40℃水浴30min酶活力未见明显下降.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u2+可分别提高酶活力34%和21%;但Co2+、Mn2+、Fe2+对酶活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Mg2+、Ca2+对酶活力没有影响.以ε-聚赖氨酸为底物时,该酶的Km和Vmax值分别为0.226mmol/L和0.402×10-3mmol/(L·S).ε-聚赖氨酸降解酶很可能与ε-聚赖氨酸合成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ε-聚赖氨酸生产菌表现出强烈的ε-聚赖氨酸降解酶活性,应该与其自身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改进了ε-聚赖氨酸(ε-PL)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在加有复合抑制剂的初筛平板上涂布土壤悬液,于30℃培养7 d后,将琼脂整体揭下,平铺到另一加有美兰的琼脂上。挑取形成透明圈的137株菌进行摇瓶发酵,发酵液与Dragendorff试剂和甲基橙反应,有50株呈阳性。通过薄板层析,确定有42株菌的产物含有赖氨酸聚合物。通过水杨醛保护氨基的化学法对产物进行了酰胺键连接方式的研究,确定了聚赖氨酸是由ε-NH2和α-COOH形成的ε-酰氨键聚合而成。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其中的一株菌为链霉菌属中的稠李链霉菌Streptomyces pade-nus,其初始菌的摇瓶产量可达0.8 g/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