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营养品质及其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水网箱和筏式网箱养殖大黄鱼为对象,通过对其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质构、色泽等品质指标及重金属安全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为优化养殖模式及后续加工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蛋白质、水分、灰分和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水网箱组具有蛋白质高、脂肪低的趋势特征。深水网箱组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筏式网箱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低于筏式网箱组;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均检出16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半胱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为41.93%和41.59%,均符合WHO/FAO推荐AAS和CS标准。深水网箱与筏式网箱组大黄鱼呈味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0.61%和40.85%,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铜、铅、汞、无机砷和镉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筏式网箱养殖大黄鱼外观色泽更黄,但硬度、凝聚性、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均低于深水网箱组,表明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更有嚼劲,口感更好。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0):242-249
对大黄鱼成鱼围网养殖过程风味进行研究,分析电子鼻与电子舌感应差异,测定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组成,采用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和电子鼻可有效区分不同养殖时间大黄鱼风味差异,第3个月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高,对滋味呈现有积极作用;第6个月时,呈味核苷酸含量最高,肌苷酸TAV大于1,对鲜味贡献最大,EUC值(0. 907 2 g MSG/100 g)亦最大。第3个月时,大黄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进行热处理或贮藏中可能会产生更多挥发性物质;鲜鱼挥发性物质以醛类为主,第6个月时,气味活性物质最多。随养殖时间增长,成鱼风味特征得到改善,可为养殖大黄鱼品质优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为对象,比较在成鱼养殖三个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大黄鱼背部肌肉电子舌电位变化、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差异,探究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风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电子舌能有效区分成鱼养殖不同阶段大黄鱼的味感差异,鲜味和丰富性均在次年1月份有较大电位变化值;养殖大黄鱼甜味氨基酸(sweetaminoacid,SAA)含量在三个阶段养殖期间呈上升趋势,鲜味氨基酸(umami amino acids,UAA)和苦味氨基酸(bitter amino acids,BAA)含量在10月份达到最高;养殖大黄鱼呈味核苷酸受养殖时间影响波动较大,肌苷酸(inosinicacid,IMP)、腺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和鸟苷酸(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均在次年1月份达到最高,养殖至次年1月份时大黄鱼IMP的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值大于1,对养殖大黄鱼滋味贡献最大;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综合评价表明,养殖至次年1月份时大黄鱼EUC值最高,鲜味较强,风味品质改善。综上,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滋味品质具有提升作用,转移至深水网箱至次年1月时滋味最佳,可为养殖大黄鱼品质改良与滋味提升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国产虹鳟主产地-青海省龙羊峡、公伯峡和拉西瓦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呈味核苷酸物质,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graph 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性化合物。结果显示:青海省养殖虹鳟鱼肉呈鲜味的肌苷酸含量为176~242 mg/100 g,其中,公伯峡和拉西瓦养殖虹鳟鱼肉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龙羊峡产地组(P<0.05);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出69种,用气味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VA)筛选出21种气味活性物质,其中壬醛、辛醛、2-壬烯醛、1-辛烯-3-醇和己醛对虹鳟鱼肉的气味贡献较大,主要呈青草味、油脂味、花香味和鱼腥味。公伯峡和拉西瓦养殖虹鳟鱼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整体较高。综上,青海省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拉西瓦和公伯峡养殖虹鳟风味相似,具有较高的肌苷酸含量和挥发性气味物质,龙羊峡养殖虹鳟新鲜度较高,鲜味及气味强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风味物质的分析和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评估池塘内循环水"跑道"养殖模式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三角鲂营养品质差异。方法对2种模式养殖的三角鲂肌肉营养组成、质构和风味物质等进行评价。结果"跑道"养殖的三角鲂具有较低的水分及脂肪含量,其肌肉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跑道"养殖模式没有明显改变三角鲂肌肉的氨基酸模式组成,但其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均大于对照组。"跑道"养殖的三角鲂具有较为丰富的酮类、醛类等特征性风味物质,但腥味成分壬醛和1-辛烯-3-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跑道"养殖模式能够一定程度改善三角鲂的肌肉理化特性、风味组成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湖南芷江网箱养殖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肌肉(鲜样)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刺鲃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3.44%、24.18%、3.63%、1.28%。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TAA)为18.08%,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6.70%,占氨基酸总量的37.06%,必需氨基酸(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的比值为58.88%,其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FAO/WTO的理想模式。以氨基酸评分(AAS)评价,Val和Ile为肌肉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以化学评分(CS)评价,Met+Cys和Val为肌肉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8.39,鲜味氨基酸(DAA)含量为6.97%,占氨基酸总量的38.55%。肌肉中检测出饱和脂肪酸(SFA)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3种、多不饱和脂肪(PUFA)5种,共11种脂肪酸。SFA、MUFA、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0.56%、54.71%、24.72%,C20:5n-3(EPA)与C22:6n-3(DHA)之和占脂肪酸总量的1.86%。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刺鲃肌肉具有食用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养殖与野生大黄鱼品质的差异性,与现有主要养殖模式(深水网箱S1、围网S2、多通框网箱S3、池塘S4和筏式小网箱S5)中大黄鱼的外观、质构、基本营养、脂肪酸、氨基酸、风味物质和矿物元素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黄鱼鳞片紧致、完整,体表光泽,粘液透明,眼球饱满;野生鱼的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剪切力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养殖鱼间内聚性、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鱼的粗脂肪含量为9.76%,显著小于养殖鱼(10.74%~14.00%)(p<0.05),且其粗蛋白含量为21.02%,显著高于养殖鱼(17.05%~17.35%)(p<0.05);野生和养殖大黄鱼的脂肪酸组成中Σ饱和脂肪酸(SFA)>Σ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Σ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而野生鱼的Σ(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为12.84%、ΣPUFA(n-6)为2.15%和ΣPUFA(n-3)为14.22%,均低于养殖鱼;野生鱼的总氨基酸(TAA)含量为14.64%、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为7.40%、半必需氨基酸(SEAA)含量为1.31%和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5.93%,均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野生和养殖鱼的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含量分别为0.80 μmol/g和0.98~1.03 μmol/g,在所有呈味核苷酸中最高。野生鱼和养殖鱼常量元素含量Ca>K>Na>Mg,微量元素Cu含量最小。野生和养殖鱼Zn:Cu,野生、S1和S2的Zn:Fe,均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可为提升养殖大黄鱼品质和优化养殖模式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养殖模式罗非鱼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6):147-152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2种养殖模式罗非鱼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鱼菜共生混养模式和纯投料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分别为51种和59种,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醇类、酯类以及烃类物质,总量分别占2种鱼总挥发性成分的70.69%和83.46%。其中鱼菜共生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体风味成分由己醛、庚醛、辛醛、2-辛烯醛、壬醛、2-壬烯醛、癸醛、2,4-壬二烯醛、2-十一烯醛构成,纯投料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体风味成分除上述成分外,还有2-癸烯醛和2,4-癸二烯醛和十二醛。2种养殖模式所得罗非鱼的特征气味都以鱼腥味、哈喇味、青草味和清香味为主,两者的哈喇味强度相似,纯投料混养罗非鱼的鱼腥味比鱼菜共生强,而鱼菜共生混养的青草味、清香味更突出。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原味沙拉酱的营养与风味品质,以原味沙拉酱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原味沙拉酱的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感觉阈值,运用相对气味活度法评价挥发性气味成分对总体风味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原味沙拉酱的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17.70%、1.77%、2.67%和76.26%;原味沙拉酱中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34.58%,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指数为0.77,说明其蛋白为可用的蛋白食物源;原味沙拉酱脂肪酸中含量最高为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为丰富;其呈鲜味氨基酸主要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63.94%;矿物质元素中Na含量最高,达7.56 mg/g;在原味沙拉酱中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成分,其关键气味物质主要为乙酸、苯乙醛、壬醛、十一醛、肉豆蔻醛、乙酸乙酯和异硫氰酸异丁酯。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品质差异,该研究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及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表观及质地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池塘水质污染程度较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缓且其中养殖的黄颡鱼肌肉空壳率、亮度及白度值显著高于传统组,肌肉的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湿地组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0.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78.67%,肌肉氨基酸组成更符合FAO/WT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湿地组黄颡鱼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分别为传统组的3.78倍、2.64倍以及3.25倍。湿地组黄颡鱼中呈油脂味等异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含量下降,且呈苦味及酸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下降,呈鲜味及甜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上升,呈鲜味的IMP含量为传统组的3.16倍,呈苦味的Hx R及Hx含量较传统组下降了17.00%及17.57%。综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可食用部分占比更高,肉质更为白亮,肌肉营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炖制方式与鸡汤品质之间的关系,以万能蒸烤箱为设备,分析不同的炖制模式下鸡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不同炖制模式下鸡汤的气味和滋味差异性,采用主成分(PCA)、聚类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鸡汤风味的差异性进行区分,确定出万能蒸烤箱的鸡汤炖制条件。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炖制的鸡汤呈淡黄色、表面有小粒浮油、鸡汤鲜味明显,香味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清甘。该条件的汤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达到117.97 mg/100 g;挥发性风味物质共39种,其中醛类15种,醇类9种、酯类8种,酮类3种,其他4种,比较六种炖制模式的样品,模式四(蒸烤模式,湿度100%;温度140 ℃烹制20 min后;100 ℃烹制60 min)下炖制的样品风味佳、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挥发性风味物质丰富且炖制时间相对较短,是一种成品风味佳且节能的炖制方式。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1):118-125
为评价养殖模式和饵料对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影响,以野生大黄鱼为参照,对养殖大黄鱼(筏式小网箱冰鲜鱼饵料组R1、筏式小网箱饲料组R2、多通框网箱冰鲜鱼饵料组S1和多通框网箱饲料组S2)的体色、质构和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鱼体表色泽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尾部的内尾部各点,色差值相近,外尾部各点,色差值也相近,但内、外尾整体之间差异显著;腹部和背部体色均呈现中间深两边浅的分布;饲料中南极磷虾的加入可显著提升腹部黄度值。S组具有较优的质构和持水力以及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蛋白含量较高而粗脂肪较低;饲料组(R2、S2)的b*、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含量较高。结果表明,多通框网箱模式投喂饲料养殖大黄鱼的体色、肉质、营养品质较优,更接近野生鱼,可为优化养殖模式和研发高效环保型配合饲料提升大黄鱼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网箱养殖大黄鱼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固相微萃取(SPME)法对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合感觉阈值,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鱼类的主体风味成分,并分析主要挥发性风味组分的气味特征及其生成途径。结果表明,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主要风味成分由壬醛、辛醛、三甲胺、(E)-2-辛烯醛、己醛、戊酸乙酯、庚醛、(Z)-4-庚烯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E)-2-己烯醛、癸醛、戊醛、(Z)-3-己烯-1-醇、2-戊基呋喃等15种化合物构成。  相似文献   

14.
探究金刚虾(Penaeus monodon)不同养殖模式下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旨在为后续产业精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模式的金刚虾。以低盐土池养殖(盐度:8.3‰,简称低盐土池组)、低盐高位池养殖(盐度:7.8‰,简称低盐高位池组)和高盐高位池(盐度:23.4‰,简称高盐组)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的金刚虾为试验对象,通过对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比较,研究金刚虾肌肉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营养差异。结果表明,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高盐组金刚虾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低盐高位池组和低盐土池组(P<0.05),低盐高位池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高盐组和低盐土池组(P<0.05),高盐组粗脂肪、灰分含量最高,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氨基酸组成方面,3种养殖模式饲养的金刚虾肌肉均含17种氨基酸,高盐组金刚虾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甜味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在必需氨基酸评价方面,高盐组金刚虾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2336.27 mg/g N)和必需氨基酸指数(76.15)最高,低盐高位池组次之,低盐土池组最低。在脂肪酸组成方面,共检测出17种脂肪酸,3种养殖模式下金刚虾...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龙田扎肉品质特性,明确扎肉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本试验对龙田扎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探讨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成品龙田扎肉中肉部分关键挥发性化合物14种,反式-2,4-癸二烯醛是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使肉部分呈现油脂香和肉香。而萝卜丝部分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19种,主要有2-十一烯醛、癸醛和1-辛烯-3-醇,为萝卜丝部分提供清香,薰衣草、玫瑰香气、水果香气。龙田扎肉中氨基酸总量为192.2 mg/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8.29%。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量的47.45%;龙田扎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9.41%。结果表明龙田扎肉富含2-十一烯醛、癸醛和1-辛烯-3-醇等挥发性物质、鲜味氨基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新鲜带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了带鱼的营养及风味特性。结果表明:带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质量的60.57%,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1.98%,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较高;带鱼肌肉中游离氨基酸以赖氨酸、组氨酸和丙氨酸为主,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5、0.28 g/kg;带鱼肌肉中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主要以三甲胺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是构成带鱼腥味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人工养殖大鲵肌肉和鲵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及评价,旨在为人工养殖大鲵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大鲵肌肉和鲵皮中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92.60%(干重)和96.46%(干重);脂肪含量低,分别为6.24%(干重)和4.02%(干重)。鲵肉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全面:共含18种氨基酸,其中6种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2.77%,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7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8.68%,均符合FAO/WHO理想模式,无限制性氨基酸;鲵皮蛋白质中含硫氨基酸含量丰富,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此外大鲵肌肉和鲵皮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184.96±73.84)mg/100g(干重)和(391.24±87.69)mg/100g(干重);微量元素中,锌和铁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野生许氏平鲉肌肉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均显著较高(P<0.05),粗蛋白含量略高,而粗脂肪含量显著较低(P<0.05);在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天冬氨酸,组氨酸的含量最低,且野生许氏平鲉肌肉氨基酸总量(83.20 g/100 g)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77.30 g/100 g);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的ΣEAA/ΣAA和ΣEAA/ΣNEAA均符合FAO/WHO的优质蛋白标准,二者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3.87和91.30,即野生许氏平鲉肌肉的蛋白营养价值高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均检测到15种脂肪酸,野生许氏平鲉肌肉中的EPA和DHA总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肌肉(P<0.05),二者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9.81%和71.98%;许氏平鲉肌肉中共定性出2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酮类、醛类、酯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苹果醋不同发酵阶段的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种不同酵母菌参与发酵的苹果酒和苹果醋各阶段风味物质的差异,苹果醋R中苹果酸、柠檬酸、必需氨基酸以及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风味浓郁;果醋S中风味物质相对较少,风味柔和淡雅。研究发现酵母菌能够通过其代谢特征显著影响苹果醋各阶段风味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蛋白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以及呈味核苷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感官评定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可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风味组分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前后的油炸罗非鱼风味变化明显,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经过食盐腌制处理,油炸罗非鱼油脂味、肉香味增强,土腥味减弱;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食盐腌制过后油炸罗非鱼的可挥发性气味物质中1-辛烯-3-醇相对含量降至4.17%,ROAV值为5.70、(E,E)-2,4-癸二烯醛含量升为5.12%,ROAV值为100,肉香味和油脂味明显增强,土腥味明显降低;食盐腌制处理后油炸罗非鱼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的消耗量增加,分别为38.94 mg/100 g和2.37 mg/g,且呈味氨基酸的占比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发生显著降低(P<0.05),提供鲜味的肌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含量显著(P<0.05)降低。实验证明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的风味物质及组分影响显著(P<0.05),显著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降解形成的挥发性物质显著提高,提高罗非鱼的油脂香、鲜味和肉香味,降低其土腥味和青草味,明显改善罗非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