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上海市生食水产品的安全状况,为食品安全分析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为代表的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对上海市3 个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分析,在2013年基于GB/T 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共检测了90 个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0.00%,其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tdh+)的检出率为1.10%,使用MEGA软件根据16S rDNA序列开展了菌株多样性分析;根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生食三文鱼中的污染情况,使用@Risk 5.5 软件分析了生食三文鱼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经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分析后表明,生食三文鱼患病的概率为2.02×10-6,即每百万人有2 人发病;根据上海市三文鱼的平均消费总量,上海市居民每年生食三文鱼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可能的患病人数为111 人。上海市居民生食三文鱼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疾病的风险较小,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和每次三文鱼的消费量是减少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由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其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2种微生物病原。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发现与应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而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这2种致病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畜禽肉、海产品及其他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显著的减菌作用,其噬菌体裂解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几种裂解酶的研究报道,也显示了较好的溶菌活性。本文旨在为利用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上海市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方法按WHO/FAO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资料收集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报告,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应用了监测、膳食调查、生长模型,调整因子、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及统计方法。结果在上海市生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三文鱼片致病的发病概率1—2月、3—5月、6—8月、9—11月分别为8.00×10-7、6.23×10-7、4.14×10-6、8.71×10-6,敏感度分析显示6—11月生食三文鱼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对发病概率影响最大。结论上海市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存在比较小的健康风险,夏、秋季控制生食三文鱼片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是减少健康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水产品中溶藻弧菌的生物清除剂,以溶藻弧菌为宿主菌,从锦州市水产品市场、农贸市场、笔架山海域、超市及葫芦岛市某水产养殖场、鞍山市某养殖场等地方采集了约60份海产品及其养殖环境污水,应用双层平板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Va2001。对Va2001的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optimal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一步生长曲线、温度和pH的稳定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牡蛎感染模型中测定了噬菌体对溶藻弧菌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噬菌体Va2001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Va2001的裂解谱较窄,裂解率为32%,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为100 min,平均裂解量为274 PFU/cell;在4~60 ℃、pH4~9范围内活性稳定。以牡蛎为感染模型的净化实验结果显示,噬菌体Va2001能够抑制养殖环境中溶藻弧菌的增长,降低牡蛎体内溶藻弧菌的含量;当养殖时间延长至72 h时,实验组中溶藻弧菌的数量降低约2个数量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噬菌体Va2001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作为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新型生物清除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株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474x1的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及在食品中的抑菌效果。方法:以副溶血性弧菌474菌株为宿主菌,从海鲜市场基围虾分离噬菌体474x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分析474x1对温度及pH的敏感性。分析474x1全基因组序列,根据474x1末端酶大亚基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测定菌落总数评价噬菌体对虾肉中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到1株新型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命名为474x1,该噬菌体能够裂解23株副溶血弧菌中的19株(19/23=82.61%)。电镜观察474x1具有典型的短尾病毒科病毒形态特征。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474x1的潜伏期为10 min,裂解量为115 PFU/cell。该噬菌体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30~60℃)和pH(4~11)范围内维持活性。474x1全基因组长47830 bp,包含69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其中14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分析474x1与短尾噬菌体科弧菌属噬菌体Vp41s3基因组具有较高同源性,进化分析表明474x1与...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噬菌体作为天然生物防控剂应用于食品中的前景,本实验从水产品市场的污水中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烈性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SHOU24,测定其生理特性,并探讨其在即食虾中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只对含有毒力基因tdh的副溶血性弧菌有裂解能力。电镜观察其形态表明该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HOU24的最适p H为7~8。在50℃温度以下,存活率很高。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在常温条件下对即食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使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浓度下降1log CFU/g。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SHOU24作为抑菌剂应用于食品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产碱假单胞菌为宿主菌,使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PSJ-1,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在冷却羊肉中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噬菌体PSJ-1噬菌斑透明,直径为1~2 m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具有直径约86 nm的二十面体头部和长约176 nm的尾部,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噬菌体PSJ-1的最佳感染复数是0.1,在最佳感染复数下的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30 min,裂解量为32 PFU/cell。PSJ-1在30~70 ℃、pH2~11的条件下都可以存活,抑菌实验结果表明,PSJ-1可以显著降低冷却羊肉中产碱假单胞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从水产市场污水中分离纯化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并对其中一株噬菌体vB_VpP_AC2(AC2)进行分离鉴定、基因组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探究该噬菌体作为副溶血性弧菌生防制剂的潜力。噬菌体AC2的噬菌斑透明且边缘清晰,透明部分的直径约为1.12 mm,无可见晕圈。噬菌体AC2的全基因组序列长44 270 bp,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为49.30%,共预测到55个假定的开放阅读框,其中37个与编码已知功能蛋白质的基因相似(占67.27%),包括一个类似holin功能的蛋白(AC2_gp43,UTQ72417.1),该功能蛋白首次在Maculvirus属中被表征。经蛋白网络与末端酶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噬菌体AC2属于自转录病毒科(Autograohiviridae),Maculvirus属,与噬菌体vB_VpaP_MGD1的ANIb值最高,为95.62%。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噬菌体AC2能够裂解30.77%的受测菌株,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AC2的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为35 min,裂解量为143 pfu/cell。总之,噬菌体AC2的分离鉴定不仅可为相关功能蛋白的研究提供参考,还可为水产食品安全提供较高应用价值的噬菌体资源。  相似文献   

9.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引起人类细菌性腹痛腹泻。随着空肠弯曲菌耐药性日益严重,亟需筛选能高效裂解空肠弯曲菌的噬菌体,为应用噬菌体防治空肠弯曲菌污染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分离一株能高效裂解空肠弯曲菌的噬菌体,将其命名为vB_Cj_QDYZ。电镜结果显示该噬菌体有一个正二十面体的头部(直径约100.81 nm)和一条可伸缩的尾部(长度约65.90 nm)。噬菌体vB_Cj_QDYZ的温度耐受范围为30~60℃,在pH值为3~12时效价较稳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的潜伏期是60 min,裂解期是150 min,爆发量是45 PFU/cell。噬菌体的基因组全长为130 627 bp, G+C含量为26%,共有165个开放阅读框,3个tRNA。基因组中不含毒力基因、抗生素耐药基因及过敏原基因。比较基因组学表明噬菌体vB_Cj_QDYZ可能是来自Eucampyvirinae亚科,Fletchervirus属的新成员。噬菌体vB_Cj_QDYZ是一株裂解能力较强、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良好的空肠弯曲菌噬菌体,具有开发为新型空肠弯曲菌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噬菌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方法 模拟自然界微生物的生物矿化方式,将偏硅酸钠与副溶血弧菌噬菌以1:9的体积混合,通过改变溶液酸碱度(pondus hydrogenii, pH)启动矿化,并测定矿化噬菌体对温度的耐受性。结果 与未经矿化的噬菌体相比,矿化后不影响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宿主细菌的感染能力。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在矿化前后对温度的抗性差异极大,矿化前噬菌体在80℃下处理30 min后失去感染能力,但矿化噬菌体在90℃下处理120 min后仍然具有和原始噬菌体相似的感染能力。结论 该方法能够在不影响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细菌抑制效果的情况下提高噬菌体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19年广州市售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特征进行研究,为防控因食用三文鱼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GB 4789.7—2013方法对90份广州市售三文鱼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定量及血清分型,分离株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析,通过PCR扩增对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90份三文鱼样品中,有1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17.78%,阳性样品污染量范围为3.6~93 MPN/g,其中批发市场的检出率(27.50%)最高。MPN计数阳性管分离得到的72株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凝集共分出11个O群血清型,分型率为80.56%,其中O11、O9和O6群为主要血清型,占51.39%,其他血清型分布较分散。72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含有tlh基因,且均未检测到trhtdh基因。药敏分析发现,全部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等5类18种抗生素敏感。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达97.22%,少数分离株对哌拉西林(1.39%)和复方新诺明(5.56%)耐药。6.94%的分离株同时对2种抗生素耐药,未出现多重耐药。结论 广州市售三文鱼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较高,分离株的血清型呈多样化,主要为非致病株,但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存在危害健康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反式肉桂醛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因子的抑制作用,首先研究了反式肉桂醛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亚抑制浓度,随后研究评价了反式肉桂醛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动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及侵入宿主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式肉桂醛对1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MIC为50~200μg/mL,对副溶血性弧菌ATCC 17802的亚抑制浓度为1/16 MIC、1/32 MIC、1/64 MIC。亚抑制浓度下,反式肉桂醛可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动运动能力;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反式肉桂醛可减弱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且反式肉桂醛能使副溶血性弧菌黏附及侵入Caco-2细胞的能力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反式肉桂醛具有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对人体感染能力的潜力,这为进一步开发反式肉桂醛应用于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场污水中分离到1 株烈性噬菌体P65。透射电镜表明,噬菌体P65头部呈多面体结构,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噬菌体P65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噬菌体P65潜伏期为10 min,裂解周期为90 min,裂解量为35.46 PFU/cell。在pH 4~10和温度30~45 ℃条件下具有稳定的裂解活性。紫外线照射70 min后,噬菌体P65效价由1.91×108 PFU/mL降至2.65×104 PFU/mL。经噬菌体处理48 h后,菌株MRSA 2和MRSA 24的生物被膜清除率分别为91.3%和92.2%。在25 ℃条件下,噬菌体P65在牛奶和牛肉细菌污染模型中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本研究表明噬菌体P65具有较宽的宿主谱和稳定的裂解杀菌能力,在清除生物被膜和食品抗菌方面有一定的运用潜能。  相似文献   

14.
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MCC50115)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的方法从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ΦSHDA-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ΦSHDA-1 噬菌斑透亮且边缘清晰,无晕圈;透射电镜观察ΦSHDA-1 头部直径为(53±8) nm,尾部长(112±12) nm,属于长尾噬菌体科;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 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潜伏期为 25 min,爆发期为 30 min,平均裂解量为 36.52 PFU/cell;在 30~50 ℃和pH为2~10 条件下稳定;且裂解曲线表明,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有良好的裂解效果。全基因组测序共得到6个重叠群,总长度为40 523 bp,GC含量为51%。通过Prokka注释,共得到59个编码序列,不含tRNA及rRNA,含有一个裂解酶基因,通过对开放阅读框与CARD 以及VFDB 进行分析,未发现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离鉴定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理学特性及抑菌能力。方法 以沙门氏菌SalmonellaagonaCICC21586为宿主菌,采用点斑法从农贸市场污水中分离沙门氏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理学特性,并测定其在牛奶和鸡肉中的抑菌效果。结果 分离到一株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Salmp YZU27,其具有宽裂解谱,可裂解鼠伤寒沙门氏菌CICC 21483、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ICC 21512和肠沙门氏菌2011K-1440染色体血清型N16等12株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 pH在4~11时保持高活性;潜伏期为20 min,爆发期为100 min,爆发量为89 PFU/cell;在40~70℃可保持较高活性;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未检出致病因子和抗性基因;不同感染复数下在LB肉汤中均可抑制宿主菌至少8h,且在牛奶和鸡肉片中对宿主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结论 本研究分离鉴定的沙门氏菌噬菌体SalmpYZU27裂解谱广,酸碱耐受性较好,耐热能力强,爆发量适中,为后续噬菌体抑菌剂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参加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的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能力验证活动,提高实验室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准确率。方法对能力验证标号为CODE1~CODE3的3组鱼蛋白粉样品,使用恒温荧光核酸技术与国标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结果使用恒温荧光核酸检出CODE2为阳性结果,与GB4789.7-2013国家标准方法检出的阳性结果一致,证明CODE2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通过此次能力验证,使得实验室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为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测定TC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评价其抑菌效果;随后通过测定TC对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曲线、生长动力模型、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探究其可能的抑菌机理;最后,构建副溶血型弧菌污染的鲜虾模型,评价TC对鲜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TC对副溶血性弧菌的MIC为50~70μg/mL;TC可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最大生长速率、延长其生长延滞期;TC可使副溶血性弧菌细胞膜完整性显著降低,并使副溶血性弧菌细胞形态干瘪、皱缩;在鲜虾模型中,体积分数0.4%的TC在1 h(4℃)使鲜虾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降低至检出限以下。研究结果表明,TC有潜力作为天然的抗菌物质应用于鲜虾及其他海产品中有效控制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稳定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致病基因的检测方法。对已建立的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基因tdh、trh和tlh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与副溶血性弧菌反应良好,与其他弧菌属和非弧菌属的6株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检测了6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分离株,3种致病基因检出限分别为tlh 6~43 CFU/mL,tdh 97~1 700 CFU/mL,trh 1 100~4 000 CFU/mL;3种致病基因20次重复组内变异系数在0.96%~1.50%,组间变异系数在2.70%~4.10%。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Vibir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从54株副溶血性弧菌出发,研究了它们的API20E生化反应、抗生素耐药性、O抗原血清型,进行了ERIC-PCR分子分型,并检测了两种毒力基因tdh和trh的分布。54株副溶血性弧菌可被分为6个生化反应类群,主要类群为Biochem-A;菌株对萘啶酮酸、环丙沙星、氯霉素均不耐药,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耐药率0.88;O抗原血清型分别为O1、O2、O3、O4、O5、O6、O8、O10、O11,O2为主要血清型,O3为临床主要血清型;ERIC-PCR分子分型将54株菌分成47个型别,ERIC-PCR图谱相似性大于0.80的类群有12个,没有明显的优势类群;有12株副溶血性弧菌为tdh阳性,阳性率为0.22,其中10株为临床来源菌株;有2株副溶血性弧菌为trh阳性,阳性率为0.04,均为食品分离株。珠三角地区食品和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部分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相关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10月采集顺义区市场的双壳贝类,取适量样品分离其消化腺,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剩余样品按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耐药性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50份双壳贝类样品中有1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检出率为36.0%;有8份样品携带诺如病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17株为tlh+tdh-trh-型,1株为tlh-tdh-trh-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图谱聚类后呈现多态性,存在多个克隆群。诺如病毒只在10月份检出,分布于牡蛎、蛏子和扇贝中,均为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GⅡ型诺如病毒,需警惕感染风险。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多态性,但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