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探究较长时间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菌膜形成的影响。首先采用微孔板联合结晶紫染色法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不同菌株黏附性能差异,分析不同黏附力菌株菌膜形成曲线,进而选择代表菌株采用平板计数法分析在较长时间酸应激时其菌膜的形成规律,最后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比较黏附力不同的菌株在酸性环境下菌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4 株菌株黏附能力有差异;不同黏附力菌株均在2 h开始产生黏附现象,但菌膜形成曲线有明显差异。以中等黏附力菌株ATCC43895作为代表菌株进行酸应激实验,结果表明pH值越低菌膜形成量越少,pH值相同时乳酸对浮游菌数和菌膜形成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盐酸(P<0.05)。CLSM观察结果表明,成膜能力较强的菌株J29和较弱的菌株CICC21530在中性和酸性培养液中均能形成一定结构的生物菌膜,但前者的菌膜形成量多于后者,酸性条件对成膜过程有抑制作用。提示乳酸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菌膜形成过程,可为食品实际加工中该菌菌膜的消除技术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冷冻后残存的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在解冻后的存活情况,本研究首先比较4 株E. coli O157:H7冷冻后的死亡和损伤情况,进而采用无营养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基质研究冷冻后不同解冻方式对E. coli O157:H7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4 株E. coli O157:H7 -20 ℃冷冻24、48、72 h后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死亡和损伤,冷冻时间越长细菌致死和致伤程度越明显,且存在菌株差异,冷冻72?h时菌株CICC21530的损伤率最高,为87.70%。采用混合菌株进行解冻实验,4?株E.?coli?O157:H7磷酸盐缓冲液菌液冷冻后立即置于20、30、37?℃解冻,细菌发生了进一步的死亡,解冻温度越高死亡越明显,3?个温度组在解冻48?h时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冷冻72?h时菌落数(P<0.05)。进一步探讨缓慢解冻方式对菌体存活的影响,菌液冷冻后先置于4?℃一定时间(0、2、6、12?h),再置于37?℃不同时间(5、10、30?min)观察菌株存活情况,结果表明4?℃缓慢解冻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细菌的存活,4?℃、12?h/37?℃、5~30?min解冻方式下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上菌落数仍显著低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上的菌落数(P<0.05),表明仍有损伤菌的存在。本实验提示采用缓慢解冻反而有利于残存菌的存活,冷冻食品风险评估时应重视残存菌尤其是损伤菌的检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大肠杆菌O157:H7和食品中常见腐败菌假单胞菌为对象,研究两种菌混合培养时菌体泳动能力和混合菌膜形成时的交互作用,进一步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大肠杆菌O157:H7代表菌株在混合菌膜形成时毒力基因(stx1、stx2、hly和eae)表达变化。菌体泳动性结果显示,3 株大肠杆菌O157:H7泳动性均低于4 株假单胞菌(P<0.05),两种菌混合培养时假单胞菌的泳动能力受到显著抑制。选择性培养计数发现混合菌膜形成72 h时,两种菌未发生相互促进,其中4 株假单胞菌的菌膜形成均受到3 株大肠杆菌O157:H7显著抑制(P<0.05)。选取大肠杆菌O157:H7 CICC21530菌株分析毒力基因表达,结果发现混合菌液单位体积、混合菌膜单位面积4 种毒力基因表达分别低于单种菌液、单种菌膜(P<0.05),进一步的单位菌数结果亦然,表明混合培养和混合菌膜形成时假单胞菌抑制了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表达;单位菌数结果还发现菌膜中4 种毒力基因表达均高于浮游菌(P<0.05),表明形成菌膜后菌体毒力增强。本研究可为揭示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混合菌膜形成的交互作用及进一步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快速、高效地鉴定纺织品基质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筛选出大肠杆菌O157:H7特有的rfb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和荧光双标记探针,结合免疫磁珠技术,集成创新开发一种目标菌低浓度、不可培养情况下的样品中高效、快速富集分离大肠杆菌O157:H7的技术,建立了一种针对纺织品基质的免疫磁珠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其检测下限可达8 CFU/mL。利用该方法对收集到的30份阳性样品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与传统方法结果100%吻合。结果表明,新建方法稳定性强,实现了纺织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灵敏鉴定。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Oxyrase酶加入到接种了大肠杆菌O157:H7的培养基中以促进这种兼性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与不加Oxyrase酶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了Oxyrase酶的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表明,Oxyrase酶在大肠杆菌O157:H7 快速培养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胶体金标记抗大肠杆菌O157:H7 单克隆抗体(鼠源),通过将大肠杆菌O157:H7 多克隆抗体和驴抗鼠抗体(二抗)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研制大肠杆菌O157:H7 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通过优化实验,确定最佳条件为标记量16.8μg/mL、标记pH8.0、封闭剂PEG20000、检测时样品最佳pH7.0~7.5。对26 株常见细菌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该试纸条除与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3311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26003 有轻微交叉反应外,与其他24 株菌均无交叉反应。该试纸条灵敏度为104CFU/mL。用该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7.
PCR 法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肠杆菌O157:H7 型菌株的各毒力基因及基因组中的特异序列进行了设计和比对,确定292bp 的检测引物。常规定性PCR 和实时定量PCR 证明该引物特异性强。模拟样品的前增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在原样品活菌浓度约2.0CFU/mL 时通过16h 增菌后检测出来,总的检测时间可以控制在24h 内。本实验建立的PCR 方法可用于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 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揭示超高压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的损伤。研究了200、400、500 MPa不同压力对大肠杆菌O157:H7的灭活作用,通过对菌体细胞核酸类物质、钾离子和镁离子泄漏量、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摄入量、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变化的分析研究,评价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对大肠杆菌O157:H7膜损伤效应。结果表明,经200、400 MPa压力处理5 min后,大肠杆菌O157:H7菌落总数由初始8.8(lg(CFU/m L))分别下降至8.2(lg(CFU/m L))和6.3(lg(CFU/m L)),500 MPa压力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全部死亡。压力升高,细菌细胞内核酸类物质、K+、Mg~(2+)离子泄漏量、PI摄入量均显著增加,细胞膜上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Ca~(2+)/Mg~(2+)-ATP酶对压力的敏感性更强,500 MPa处理组该酶活性几乎完全丧失。超高压处理引起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产生显著损伤,细胞膜上Ca~(2+)/Mg~(2+)-ATP酶的失活是导致大肠杆菌O157:H7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肠杆菌O157:H7是近年来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建立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特异强的检测方法,是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O157:H7传播的重要手段,对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综述了食源性致病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方法、免疫学方法、PCR方法和新兴方法等,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有关工作者在实际检测中选择相关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O15 7:H7是一种感染剂量小 (10个活菌 ) ,危害性很大的致病菌。近年 ,在世界各地屡次发生大肠杆菌O15 7:H7的感染事件。因此 ,在食品卫生和安全领域 ,对大肠杆菌O15 7:H7致病机理、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预防和控制已成为研究热点。作者对大肠杆菌O15 7:H7的致病性、生化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食品中出现的情况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原料乳中大肠杆菌O157:H7的PCR技术.该方法利用过滤富集菌体后的PCR技术来检测原料乳中大肠杆菌O157:H7,先对人工污染大肠杆菌O157:H7的原料乳进行离心脱脂,然后添加EDTA-2Na获得澄清乳液,最后通过0.45 μm微膜过滤收集菌体,整个过程只需6 h左右即可完成.检测灵敏度高达10-mL-1.这种方法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做了有效改进,使得原料乳中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能够快速、准确、灵敏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O157:H7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剂量极低,低达10个菌体。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十分凶险,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该菌引起的感染主要通过食品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感染和流行尤为迫切。本文就大肠杆菌O157:H7在食品中的预测模型以及风险评估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用特异性的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包被处理的PCR管,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特异性免疫富集,以免疫捕获-PCR(Immunocaptured PCR,IC-PCR)管中捕获到的病原菌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免疫捕获-PCR对病原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灵敏度达到102CFU/mL,比直接PCR和ELISA提高了103倍;特异性验证实验证实,对其他10株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均无目标条带。该方法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合起来,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周期短,检测迅速,是适合检测一线进行快速检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预测模型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O157:H7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剂量极低,低达10个菌体。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十分凶险,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该菌引起的感染主要通过食品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感染和流行尤为迫切。本文就大肠杆菌O157:H7在食品中的预测模型以及风险评估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检测,是预防和控制致病菌的有效方法,而大肠杆菌O157:H7因其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方法,包括细菌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并简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贮藏于4℃的家制酸奶中低浓度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奶预热后分装并分别接种体积分数3%的酸奶和2.15(lg(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在45℃下发酵5h后贮藏于4℃的冰箱中。利用Pathatrix大体积循环系统中偶联了抗体的免疫磁珠特异性地捕获这些酸奶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免疫磁珠重悬于1%的蛋白胨水后涂布于添加了新生霉素(5mg/L)的山梨醇麦康凯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基在37℃恒温培养箱中放置24h。实验结果表明,酸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数量逐渐减少,12d后才检测不到。因此乳制品加工及保存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的监测,以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乳酸菌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ATCC43895(E.Coli O157:H7)的抑制作用,在培养基上进行了研究。将E.Coli O157:H7与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和瑞士乳杆菌同时接种在培养基中,E.Coli O157:H7的活性不受影响;将E.Coli O157:H7接种到培养了24h的乳酸茵培养液中,E.Coli O157:H7活性显下降。以乳酸调整的低pH值对E.Coli O157:H7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研究表明:乳酸菌的代谢产物乳酸对E.Coli O157:H7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从代谢活性、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生物膜的微观结构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探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机理。结果发现:乳酸和过氧乙酸的最小抑菌剂量(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分别为0.25%和0.002 5%;通过活菌计数测定分析不同剂量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抑制效果,发现在亚MIC(1/2 MIC和1/4 MIC)下乳酸和过氧乙酸的生物膜抑制作用较弱,而MIC下两种有机酸均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形成(P<0.05),2 MIC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形成;经MIC的乳酸和过氧乙酸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代谢活性分别降低了84.25%和43.49%,而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显著减少(P<0.05);乳酸和过氧乙酸均有效抑制了大肠杆菌O157:H7的黏附相关基因(csgA、flhC)、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sdiA)、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srA、adrB、adrA)以及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phoQ、phoP、envZ、ompR)。综上所述,乳酸和过氧乙酸可以作为食品工业中有效的杀菌剂,降低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相关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食源性致病菌,ε-聚赖氨酸(ε-PL)是一种安全、无毒、天然的食品防腐剂。食品的加工温度、pH值、金属离子是影响食品品质的三大要素。研究ε-PL在不同的温度、p H值、金属离子条件下,对食源性病原菌的杀菌稳定性,是指导ε-PL应用防治此类食源性致病菌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ε-PL对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2.60 mg/mL。在4~121℃下,ε-PL抗菌活性不受温度影响,抑菌效果稳定,对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当p H值为4~6时,ε-PL对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Mn~(2+)、Zn~(2+)与LYS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Mg~(2+)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ε-PL的抑菌效果,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天然防腐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柠檬酸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几种压力反应相关基因的转录响应。结果发现,1 mg/mL EGCG处理后,recA转录水平下调,rpoS无明显变化,而oxyR转录水平明显上调;4 mg/mL柠檬酸处理后,recA转录水平小幅上调,rpoS和oxyR转录水平显著上调。1 mg/mL EGCG和4 mg/mL柠檬酸联合作用,recA、rpoS、oxyR基因转录量显著上调,且上调幅度明显大于防腐剂单独处理样本,说明柠檬酸和EGCG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结果证实低浓度的EGCG和柠檬酸均能激活细菌的氧化应激反应,柠檬酸能激活SOS反应,但低浓度EGCG一定程度上能抑制SOS反应。相较柠檬酸,EGCG更适于控制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