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得到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亚麻籽油,研究了亚麻籽在光照萌发过程中,亚麻籽油的脂质伴随物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的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随着萌发时间的增加而增多,其中,α-生育酚、β-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大幅度增加.与未萌发的亚麻籽油相比,光照萌发会增加亚麻籽油脂质伴随物的含量,进而提高亚麻籽油的营...  相似文献   

2.
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糟帆  丁彩云  马玉婷  刘慧燕  傅婧 《中国油脂》2022,47(9):13-18+25
为比较不同工艺制取的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亚麻籽油,测定亚麻籽油得率、基本理化指标、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麻籽油得率最高,为52.77%,热榨法亚麻籽油得率显著高于冷榨法;冷榨亚麻籽油色泽、脂肪酸组成较佳,α-亚麻酸含量高达54.49%;索氏提取亚麻籽油总生育酚含量最高,为450.79 mg/kg,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的总生育酚含量相当;索氏提取和冷、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1、17种和34种,5种为共有成分,其中(E,E)-2,4-庚二烯醛是冷、热榨亚麻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冷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而热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二者铁还原力相当,索氏提取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铁还原力。综上,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比较分析了不同加工部位及提取工艺对沙棘油得率、品质特性及主要脂质伴随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果肉油和全果油相比,沙棘籽油具有较低的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K232值和K270值,且具有较高的得率、α-亚麻酸和植物甾醇含量;沙棘果肉油和全果油则具有较高的生育酚、类胡萝卜素和总酚含量。与传统溶剂提取(SE)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UAE)相比,微波预处理+溶剂提取(MPE)和加速溶剂萃取(ASE)均能够显著增加沙棘油得率,但ASE同时增加了沙棘油尤其是果肉油的脂质过氧化水平; MPE能够增加沙棘油中植物甾醇和类胡萝卜素的油相迁移,而ASE则更有利于生育酚和酚类化合物的释放和油相迁移。总之,从沙棘油得率、营养品质的角度考虑,微波预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前处理方法,与短时加速溶剂萃取的联合将能够实现沙棘油的提质制取。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制油方法对青海亚麻籽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对青海亚麻籽分别进行焙炒、烘烤、高压高温湿热、脱胶、真空冷冻干燥前处理,再分别采用螺旋压榨法和液态静压法制油,测定亚麻籽油出油率、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脂肪酸含量、挥发性组分相对含量、总酚含量,并利用Schaal烘箱法建立亚麻籽油氧化动力学模型预测货架期。结果表明,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出油率、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均低于其他处理组,模拟预测货架期最长,为353 d。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为72 种,其他制油方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为40~60 种,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影响明显。此外,亚麻籽油5 种主要脂肪酸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54.71~61.03 g/100 g,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上,与其他方法相比,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5.
6.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相似文献   

7.
旨在为提高油莎豆的贮藏稳定性,采用微波对油莎豆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冷藏(4 ℃)和常温(20~31 ℃)贮藏条件下油莎豆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及其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同时测定了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伴随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或冷藏过程中,油莎豆的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及油莎豆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均呈一定增长趋势,微波预处理显著降低了油莎豆的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和油莎豆油的酸值;常温贮藏和冷藏120 d后,704 W 处理270 s制备的油莎豆油的酸值(KOH)小于4 mg/100 g,显著低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油莎豆油,满足国标(GB 2716—2018)的要求;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油莎豆油中生育酚和总酚的含量,其分别在400 W处理270 s、704 W处理210 s时达到最高,为41.70 mg/100 g和10.21 mg/100 g;经微波预处理后,油莎豆油植物甾醇含量总体较空白组有所降低,但保留率在73.05%以上。综上,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的安全贮藏及其油脂中脂质伴随物的溶出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青海亚麻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亚麻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研究料液比、抽提温度和抽提时间对亚麻籽出油率的影响,同时探讨脱胶、焙炒、湿热、冷冻干燥和烘烤等前处理对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亚麻籽出油率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0.06 (g/mL)、抽提温度70℃、抽提时间8h,在该条件下,亚麻籽的...  相似文献   

9.
亢敏  党玲 《粮食与油脂》2021,34(6):74-77,86
采用脱胶、脱酸、脱色3种工艺方法,研究精炼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亚麻籽油最佳精炼工艺,分析精炼前后亚麻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脱胶最佳工艺为温度75℃、加水量5%、时间25 min;脱酸最佳工艺为温度60℃、超碱量0.25%、时间30 min;脱色最佳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溶剂浸出法、压榨法、烘烤后压榨法及水酶法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最低;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影响小;烘烤后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最多,有51种;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生育酚、甾醇含量高,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角鲨烯含量高。  相似文献   

11.
以花生仁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60℃)、热榨法(150℃)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对花生油色泽、酸价、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活性成分(生育酚、多酚及角鲨烯)、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花生油色泽(Y19. 5R1)最浅,酸价(KOH)((0. 66±0. 05) mg/g)最高,过氧化值((2. 05±0. 00) mmol/kg)最低,氧化稳定指数((3. 95±0. 11) h)最高,油酸含量最高((50. 73±0. 43)%);热榨花生油中α-生育酚、总生育酚和多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24. 57±0. 03) mg/kg、(206. 61±3. 24) mg/kg、(44. 27±2. 60)mgGAE/kg;冷榨花生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477. 20±10. 31) mg/kg;热榨花生油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能力最强,抗氧化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压榨、浸提与超临界CO2萃取3种工艺制得的紫苏油中脂肪酸组成、挥发物、不皂化物、维生素E的种类及含量差异,分析不同工艺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制得的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通过脱壳处理能显著降低超临界CO2制备紫苏籽油的蜡质含量,提高紫苏油品质.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亚麻籽及亚麻籽油的主要成分及营养功能,阐述了亚麻籽低温冷榨制油的工艺过程,并对各关键工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微波处理对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技术对亚麻籽粉进行处理,探讨了微波处理条件对亚麻籽粉中生氰糖苷含量、出油率以及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有效降低亚麻籽粉中生氰糖苷的含量,增加亚麻籽粉的出油率;对亚麻籽油中的黄酮和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甾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亚麻籽油的过氧化值、酸值也会增加,碘值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全生产工艺对油理化指标和脂质伴随物的影响。方法 首先收集不同预处理方式、不同制油工艺、不同精炼阶段生产的油茶籽油,其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生育酚、角鲨烯、甾醇等活性脂质伴随物进行检测,最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蒸汽和热风预处理油茶籽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可以使油中的多酚含量增加76.79%和59.81%,热风预处理会增加植物甾醇的含量。在制油环节,浸出工艺会大幅度增加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且有苯并[a]芘的产生,对油品影响严重。精炼结束后压榨油茶籽油的酸价下降了65.57%,苯并[a]芘未检出,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和多酚含量分别损失100%、22.61%、89.69%和79.19%。精炼工艺仅保留脱胶沉淀,不经脱色、脱酸脱臭和冬化等工序,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保持不变,过氧化值下降30.30%,苯并[a]芘未检出,还可使生育酚、角鲨烯、多酚和甾醇等活性脂质伴随物的保留率达85%以上。结论 油茶籽预处理会促进脂质伴随物的溶出,精炼工艺能提高油茶籽油质量但会对脂质伴随物含量造成一定损失,浸出工艺相较压榨工艺对油品易造成较大影响。在实...  相似文献   

16.
对取自不同地区花生油加工企业的24个花生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总量(AFT)进行检测,挑选其中AFT高、中、低含量不同的3个花生仁样品分别进行低温压榨、高温焙炒压榨和正己烷溶剂浸出制油,检测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和饼粕中AFT含量,分析研究花生仁品质及制油工艺对其毛油和饼粕中AFT含量的影响,探讨花生仁中AFT在不同制油过程向毛油和饼粕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23个花生仁样品中AFB_1含量为12. 45~33. 16μg/kg,平均值为20. 54μg/kg,AFT含量为14. 57~40. 48μg/kg,平均值为23. 45μg/kg;从花生仁原料中色选出来的变色霉变花生仁样品中AFB_1含量为91. 22μg/kg,AFT含量为99. 61μg/kg;用AFT含量不同(14. 57、40. 48、99. 61μg/kg)的3个花生仁样品分别制取的热榨、冷榨及浸出毛油中AFT含量分别为0. 48~40. 94μg/kg、0. 51~52. 82μg/kg、0. 34~13. 42μg/kg,平均值分别为13. 97、18. 06、4. 71μg/kg,分别是原料花生仁AFT平均含量的27. 10%、35. 03%、9. 14%,压榨毛油中AFT含量明显高于浸出毛油;用品质较好(AFB_1含量12. 45μg/kg)花生仁所制取的3个毛油中AFB_1平均含量0. 44μg/kg,仅为原料花生仁中AFB_1含量的3. 53%;用变色霉变花生仁所制取的3个毛油中AFB_1平均含量33. 39μg/kg,为花生仁中AFB_1含量的36. 60%,为国标限量1. 70倍。花生仁热榨饼、冷榨饼及浸出粕中AFT含量分别为11. 82~57. 96μg/kg、9. 51~52. 06μg/kg、16. 67~100. 00μg/kg,平均值分别为30. 25、25. 83、54. 62μg/kg,分别是花生仁中AFT平均含量的58. 68%、50. 10%、105. 96%,浸出粕中AFT含量明显高于压榨饼,AFT在花生饼粕中的迁移率和富集程度显著高于花生毛油。在花生油生产中优选花生仁原料并严格进行色选,是防范花生油和花生饼粕中AFB_1超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18.
利用Schaal烘箱法来动态检测亚麻籽油的储藏品质,测定了酸价、过氧化值、K232、K270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总酚、维生素E、甾醇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对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含量和理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在储藏期间,过氧化值、酸价、K232值开始缓慢增长,后快速增长;K270值持续增长;多种营养成分在储藏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消耗,在本试验条件下,微波制油工艺获得的亚麻籽油具有最好的储藏性能;亚麻籽油在储藏期间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酸价、过氧化值、K232和K270值密切相关,进而共同影响亚麻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制油工艺(浸出法、普通螺旋压榨法、水酶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对文冠果油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法的文冠果油得率最高且色泽最浅,水酶法文冠果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普通螺旋压榨法文冠果油酸值最低,水酶法文冠果油过氧化值最低;文冠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水酶法的最高,浸出法文冠果油中生育酚、甾醇含量最高;62℃烘箱实验中,文冠果油的酸值变化均不大,过氧化值呈指数下降,生育酚的含量下降;烘箱实验前后,超临界CO_2萃取的文冠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烘箱实验后,4种方法制取的文冠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20.
以双低油菜籽为实验材料,研究微波和烘烤预处理对冷榨双低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生育酚和总酚等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中均检测到5种植物甾醇,包括胆甾醇、菜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随微波时间的延长,微波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中各甾醇单体及甾醇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微波2 min预处理组甾醇总量最高,为982.12 mg/100 g,比对照组高59.85 mg/100 g;烘烤预处理对冷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总量具有显著影响,180℃烘烤5 min预处理组甾醇总量最低,180℃烘烤10 min预处理组甾醇总量最高;各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中主要含有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这2种生育酚,油菜籽经微波或烘烤预处理后,冷榨菜籽油中的生育酚单体含量及生育酚总量均显著上升;随着微波或烘烤时间的延长,冷榨菜籽油中的总酚含量不断增加,且微波0~1.5 min组比1.5~2 min组菜籽油中总酚的增长速度快,180℃烘烤0~10 min组总酚的增长速度较10~15 min组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