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亲脂性活性分子如维生素、脂肪酸和香精油等对氧、热、光等敏感,在食品加工或人体生理运输过程中易被氧化和降解,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在可用于递送亲脂性分子的技术中,乳状微凝胶颗粒是一类相对较新的软固体颗粒递送体系,其因离散程度的大小和\"智能\"释放特性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微乳液凝胶颗粒包载亲脂活性分子能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木质素作为可再生天然芳香性高分子生物质资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木质素高值化利用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木质素纳米颗粒(LNP)的制备与应用是实现木质素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木质素具有环境和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廉且资源丰富等优点,但其固有的异质性、颗粒尺寸较大和分散性差的问题阻碍其应用,木质素纳米化可实现颗粒尺寸大小和形态的可控,LNP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功能位点增加,相比原始木质素,抗氧化、抗紫外线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LNP的制备以及在水凝胶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汤洋  高成成  张岩  汤晓智 《食品科学》2022,43(3):341-351
近年来,乳液凝胶由于能够提高乳液稳定性、保护生物活性物质、控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凝胶是指将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嵌入凝胶网络中,或者由多糖基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液滴聚集、相互作用形成连续的乳液颗粒型凝胶网络结构.这种乳液凝胶具...  相似文献   

4.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聚合物。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淀粉纳米颗粒因其不同于天然淀粉的独特性质而备受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不同来源淀粉的结构特点,概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的方法和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淀粉纳米颗粒在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靶向药物的运载和工业废水的吸附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对其在食品、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淀粉纳米颗粒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气凝胶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和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隔热、保温、水修复、空气净化和药物运输等领域。气凝胶通常以粉末或块体存在,关于气凝胶纤维状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气凝胶纤维制备复杂,且机械性能差。因此,开发制备简单、力学性能优异的气凝胶纤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近些年国内外制备气凝胶纤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气凝胶纤维四种主流制备方法的制备过程,还探讨了气凝胶纤维的相关应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油凝胶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半固体状塑性脂肪替代品之一,可替代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SFAs)和反式脂肪酸(TFAs)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文章概述了包括直接分散法在内的油凝胶的4种制备方法、油凝胶多种凝胶剂的特点及油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油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微凝胶是一种尺寸在0.1~100μm之间的交联软颗粒,以其多样的三维网状结构和优越的物化性质,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了解微凝胶在食品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际应用,重点探讨了多糖基、蛋白基和复配型食品微凝胶的类型,分析总结了当前食品微凝胶的最新制备技术,并详细总结了其在生物活性物质递送、食品风味物质保护、脂肪替代、食品乳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此外,还对食品微凝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微凝胶作为食品领域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的新型微纳粒子,对食品加工、风味、质构、脂肪替代、营养等扩展应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乳液凝胶是一种半固体性材料,主要分为基于蛋白质的乳液凝胶和基于多糖的乳液凝胶,可在乳状液的基础上通过热诱导、酸诱导、盐诱导、酶诱导等方法制备。乳状液的结构与性质对乳液凝胶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乳状液的结构特性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乳液凝胶。乳液凝胶可作为脂肪替代物,也可作为传递体系,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本文在总结近十多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不同乳液凝胶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和应用特点,为进一步扩大乳液凝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近几十年来聚合物水凝胶的制备,以及在农业、工业、医药和生理卫生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具有良好的凝胶性、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是制备蛋白基水凝胶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概述了基于大豆蛋白的水凝胶最新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其结构后,讨论了当前大豆蛋白水凝胶主要的制备方法以及凝胶机制;总结了大豆蛋白水凝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提出大豆蛋白水凝胶如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制备具有更高性能的大豆蛋白基水凝胶及推动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具有良好的凝胶性、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是制备蛋白基水凝胶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概述了基于大豆蛋白的水凝胶最新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其结构后,讨论了当前大豆蛋白水凝胶主要的制备方法以及凝胶机制;总结了大豆蛋白水凝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提出大豆蛋白水凝胶如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制备具有更高性能的大豆蛋白基水凝胶及推动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具有良好的凝胶性、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是制备蛋白基水凝胶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概述了基于大豆蛋白的水凝胶最新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其结构后,讨论了当前大豆蛋白水凝胶主要的制备方法以及凝胶机制;总结了大豆蛋白水凝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提出大豆蛋白水凝胶如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制备具有更高性能的大豆蛋白基水凝胶及推动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其自身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其自身存在延展性不足、溶解性差,难成型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等诸多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利用壳聚糖与之复合后,有望增加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成型性和抗菌性,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其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重金属吸附等多领域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今后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沉淀法制备纳米ZnO超细粉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硝酸锌、碳酸钠为原料,通过在沉淀反应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制备出ZnO超细粉体.讨论了制备过程中Zn  相似文献   

15.
多孔淀粉是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或生物酶法处理得到一种改性淀粉,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吸附性强等特点。多孔淀粉的特殊结构赋予了其丰富的功能和应用前景,且不同方法制备的多孔淀粉存在结构差异以及性能差异,其应用潜力也存在不同。为了进一步促进多孔淀粉在食品工业的实际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多孔淀粉的常用制备方法,讨论分析了多孔淀粉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本文发现常用的多孔淀粉制备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如物理法制备的多孔淀粉表面孔隙不均匀,化学法会导致化学残留,生物酶法则是制备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这些方法亟需进一步优化工艺以实现在食品工业的广泛推广。超声、微波等物理加工技术和化学改性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具有效率高,易推广等特点,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多孔淀粉由于其优异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多孔淀粉包埋的食品营养物质能有效避免被胃肠道中的酶水解,提高其生物可及性。负载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多孔淀粉制备的食品包装材料具有优异抗氧化和抗菌能力,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多孔淀粉经过化学改性后表现出和脂肪类似的感官体验,可用于制备脂肪替代物,改善高脂肪摄入带来的健康问题。本研究为未来多孔淀粉的合理制备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酶的微胶囊化技术是将酶包埋、封存在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近年来,微胶囊化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酶的固定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对微胶囊技术进行概述,着重介绍微胶囊化酶的制备方法及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微胶囊化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纳米SiO2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皮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纳米SiO2的超重力、化学沉淀、溶胶-凝胶、共沸蒸馏、微乳液、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等制备方法,并对纳米SiO2的制备方法进行适当的评述.重点介绍了纳米SiO2在纳米复合涂饰剂、纳米鞣革、改性皮革着色剂以及提高皮革卫生性能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发投资少、生产控制简单的纳米SiO2制备新方法,将会有效地提高纳米SiO2的性价比和扩大纳米SiO2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纳米技术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是一项前沿科学技术.解读纳米包装的定义、要素及研究对象,以及纳米包装印刷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及纳米技术在包装印刷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了纳米技术对改造传统的包装印刷的课题,并就纳米技术在新型包装印刷材料领域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研讨,展望了纳米包装印刷材料产业化、商品化的目标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