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葵叶柄和山葵花苔为原料,采用面汤水腌制发酵工艺制得一款山葵酸菜。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使用不同腌制面汤水比例、不同腌制温度、不同腌制时间对山葵酸菜感官品质和总酸含量的影响,并用响应面法对此腌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山葵酸菜采用面汤水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腌制面汤水比例为7%,腌制温度为25℃,腌制时间为24 h。此工艺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山葵酸菜感官评分达到98分,总酸含量为1.869 g/100 g。山葵酸菜经检验,结果显示未检出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云南泡小米辣的发酵条件。选定食盐、糖、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为因子进行Box-Benhnken实验设计,以综合指标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对泡小米辣的发酵条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小米辣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烫漂温度55℃、烫漂时间20min、食盐添加量11%、糖添加量8%、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0.09%。测得泡小米辣成品亚硝酸盐含量为1.9mg/kg,总酸含量为1.2g/100g,pH为3.85,总氨基氮含量为8.2mg/kg,感官评分为90.3,综合指标均值为26.2,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结论为泡小米辣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东北大宗蔬菜品种——大白菜为原料,釆用北方地区传统的工艺发酵方法及人工接种发酵方法制作酸菜,考察发酵期的发酵方法和加盐量及贮藏期的贮藏温度和光照条件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总酸含量及感官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发酵的酸菜亚硝酸盐含量低于自然发酵,总酸含量及感官评价结果相近;发酵期食盐的添加量不超过2%,酸菜的品质较优;贮藏期的温度低于20℃,有利于酸菜的储存;避光贮藏酸菜为最佳储存条件。  相似文献   

4.
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过程中红酸汤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酸汤为原料,以总酸、亚硝酸盐、pH、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水分、抗坏血酸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发酵时间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的红酸汤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的红酸汤中还原糖、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酸含量和pH均在第6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11 g/kg和3.04与10.26 g/kg和2.84;水分含量在第6天达到最低,分别为84.83%与84.18%;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分别为0.052 2 mg/kg与0.030 4 mg/kg,未超标。因此,与自然发酵相比,乳酸菌强化发酵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含量,缩短了红酸汤发酵周期,但自然发酵红酸汤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从海带中分离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a10对海带进行纯种发酵,研究海带发酵产品的营养成分及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以感官评定为终极指标的OC1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0℃、接种量5%、白砂糖浓度9%、食盐浓度4%,时间10 d;(2)以发酵总酸为终极指标的OC2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0℃、接种量10%、白砂糖浓度9%、食盐浓度为2%、时间7 d;(3)海带发酵产品去除了海带的腥味,在OC1和OC2发酵条件下,褐藻胶含量从32.07%分别下降至19.60和14.01%,还原糖和总糖含量从2.19%分别提高至9.15和11.01%。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终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两种发酵条件下分别为93.99和71.43μg/k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无盐并接种乳酸菌发酵酸菜过程及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方法:分析无盐酸菜发酵过程中的基本理化指标及贮存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无盐酸菜在发酵第5天达到成熟,发酵过程中,pH值、亚硝酸盐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维生素C含量减少了88.62%,总酸和总有机酸水平显著上升(P<0.05)。发酵成熟时,亚硝酸盐含量极低,达(0.23±0.10) mg/kg;其中有机酸主要为乳酸、草酸和醋酸,除琥珀酸外,其他有机酸如草酸、柠檬酸等发酵后均有增加,乳酸含量增加了26.5倍。4℃贮藏60 d,无盐酸菜的pH值、总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亚硝酸盐含量持续降低。结论:发酵过程有效提高了无盐酸菜的酸味和鲜味,并保证了其优良的感官品质,且4℃下的贮藏性能良好,贮藏期为60 d。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研究不同方法发酵的酸豆角品质对比分析。选取质地嫩脆、条形均匀、无病虫害的新鲜豆角为泡制原料。采用自然干法发酵、自然湿法发酵与纯种湿法发酵的发酵方法制作酸豆角。检测发酵过程中,pH值、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总糖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氨基酸态氮含量,分析纯种湿法发酵与自然湿法发酵对酸豆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种湿法发酵25 d后,其pH值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3.92、0.03%,均高于自然湿法发酵;总酸、总糖、亚硝酸盐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25%、0.04%、0.01 mg/kg和0.01%,均低于自然湿法发酵。另外,纯种湿法发酵酸豆角的甲氧基乙酸含量为0.37%,乙酸乙酯为0.51%,含水量为81.15%,感官评分为45.52,均高于自然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对酸豆角品质的效果最好,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发酵后期显著降低,感官评分较高,对豆角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湘西苞谷酸是一种以玉米和新鲜红辣椒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风味独特的发酵食品,该研究对3种不同温度模式下苞谷酸发酵过程营养品质变化进行测定,并对3种温度条件下的产品进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3种温度模式下,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苞谷酸pH、淀粉逐渐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发酵18 d后pH下降趋缓,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趋缓;25~30 ℃更利于湘西苞谷酸品质的形成,此温度条件下发酵36 d,苞谷酸pH3.8、淀粉含量33.3 g/100 g、蛋白质含量5.71 g/100 g、乳酸菌数对数值为5.03、亚硝酸盐3.8 g/kg、还原糖0.43 g/100 g、总游离氨基酸1.4 g/100 g。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传统发酵酸菜为样品,首先利用MRS-CaCO3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利用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酶活性、16S rDNA序列分析做菌种鉴定;再用分离菌株制备直投发酵剂并用于发酵酸菜,最后根据产酸特性、降亚硝酸盐能力、抑菌活性、感官评价和风味成分分析筛选优良菌株。结果获得5株性能良好的植物乳杆菌。用这5株菌作为直投发酵剂,按白菜重量0.2%添加,20℃~25℃发酵20 d即可得到酸菜成品且具有传统发酵酸菜的风味和品质,总酸含量为(5.24±0.71)g/100 g~(6.41±0.69)g/100 g,亚硝酸盐含量在5.7 mg/kg~10.2 mg/kg,均符合国家标准,为东北酸菜实现高品质工业化生产提供菌种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0.
以新鲜的豆角为原料,采用自然湿法发酵、自然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纯种干法发酵4种发酵方法制作酸豆角,测定在发酵过程中,酸豆角中的pH值、总酸、还原糖、总糖、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4种不同发酵工艺对酸豆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种湿法发酵对酸豆角品质的效果最佳,对还原糖、总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提高了发酵速度,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为1.44 mg/kg,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为0.011 5 mg/kg,较其他发酵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复合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型酸汤味牛肉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复合发酵剂(乳酸菌∶酵母菌=3∶1)添加量为2.2%,酸汤添加量为8%,蜂蜜添加量为10%,食盐添加量为1%;30 ℃发酵21 h。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型酸汤味牛肉干出品率42.22%,亚硝酸盐含量0.02 mg/kg,水分含量35.30 g/100 g,脂肪含量19.88 g/100 g,蛋白质含量36.31 g/100 g,pH值为5.21,总糖含量8.07 g/100 g。发酵型酸汤味牛肉干的质量指标符合牛肉干相关标准要求,比自然发酵酸汤味牛肉干的品质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食盐、大豆低聚糖和紫苏-豆芽汁的添加量对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的pH、亚硝酸盐含量和感官品质等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不同比例对泡菜母水乳酸菌总数和酵母菌总数的动态变化、pH以及白萝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感官品质等影响。结果表明:4%食盐、5%大豆低聚糖和4%紫苏-豆芽汁综合效果最好,发酵7 d后白萝卜泡菜的pH为3.36,亚硝酸盐含量为1.5 mg/kg,综合感官评分为78.7。相对于自然发酵,添加0.2 g乳酸菌粉和0.2 g酵母菌粉,发酵7 d后白萝卜泡菜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浓度分别达到108.05 CFU/mL和106.68 CFU/mL,pH为3.27,亚硝酸盐含量为1.1 mg/kg,综合感官评分为79.1。研究结果为低钠盐、低亚硝酸盐白萝卜泡菜加工工艺的改进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灰枣片感官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灰枣为实验原料,切片3 mm后,对灰枣片分别进行80℃热风干燥、真空微波干燥、80℃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对干燥后的灰枣片进行感官评价及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80℃热风干燥5 h、真空微波干燥3 min、80℃真空干燥4 h感官品质及营养品质较好。80℃热风干燥5 h感官得分83、多酚含量9.06 mg/g、黄酮含量0.63 mg/g、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35 mg/g、总酸含量为6.52 mg/g、还原糖含量为68.49 g/100 g、总糖含量为83.40 mg/g,真空微波干燥3 min感官得分82、多酚含量10.48mg/g、黄酮含量0.47 mg/g、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8 mg/g、总酸含量为4.43 mg/g、还原糖含量为63.48 g/100 g、总糖含量为84.40 mg/g,80℃真空干燥4 h感官得分81、多酚含量9.60 mg/g、黄酮含量0.65 mg/g、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35 mg/g、总酸含量为4.7 mg/g、还原糖含量为65.51g/100 g、总糖含量为87.70 mg/g。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新鲜芥菜的总糖含量选取12个芥菜品种进行发酵,对发酵后的芥菜进行感官分析、微生物、pH值、总酸、有机酸、亚硝酸盐、抗氧化能力、生物胺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竹冲芥菜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其它发酵芥菜,其中,感官评价为87.0分,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分别为1.18×107 CFU/g和1.01×107 CFU/g,pH值4.80,总酸1.73 g/kg,亚硝酸盐含量11.82 mg/kg,DPPH自由基清除率84.60%,有机酸含量1543.69 mg/100 g,生物胺含量30.03 mg/kg,其各项理化指标均位于试验品种前列。此外,发酵竹冲芥菜中共检出40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达21.0 μg/g,优于平均水平。该研究为芥菜发酵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5%、10%和15%不同食盐浓度对生腌茭白发酵过程中pH 值、总酸、平衡盐度、亚硝酸盐和氨基酸态氮等理化指标及发酵程度、色泽和质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食盐浓度10%时,可快速启动发酵,同时抑制发酵过程中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pH 值下降至3.42,总酸含量增加至0.38 g/100 g(以乳酸计),平衡盐度和氨基酸态氮分别达到7.05、0.057 g/100 g(以氯化钠计),亚硝酸盐含量低于1 mg/kg(以NaNO2 计),腌制14 d~21 d 时,茭白的黏聚性、回复性、咀嚼性和胶着性等质构特性最为理想。通过对腌制茭白各项理化指标及品质的分析,建议茭白腌制食盐浓度为10%,腌制时间14 d~21 d。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东北大白菜为原料,红茶菌(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为菌种,对红茶菌酸菜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先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对影响酸菜感官品质、总酸含量和亚硝酸含量的三个因素(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红茶菌接种量)进行删选,再通过响应面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红茶菌接种量为16.036%,发酵温度为29.791 ℃,发酵时间为7.143 d,考虑到实际生产的便利,将其调整为接种量16%,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7 d,调整后发酵出的红茶菌酸菜感官评分为35分,总酸含量为1.87 g/100 g,此条件下产品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为0.84 mg/kg。红茶菌自身产生的代谢产物有众多保健功效,再与白菜结合后二者相互融合,发酵出一款新型酸菜,不仅提高红茶菌利用价值,也为酸菜市场的多元化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不同盐度(1%,3%,5%,10%)对紫甘蓝酸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比较在发酵过程中,其感官得分、pH、总酸、亚硝酸盐、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含量及乳酸菌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对紫甘蓝酸菜的感官得分及理化指标中的pH、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含量及乳酸菌数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过高(>5%)不利于紫甘蓝酸菜的发酵及感官品质,其中3%盐度发酵酸菜的感官综合得分最高。HS-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末期(60 d),3%盐度发酵的酸菜的风味物质总含量最高;其中,部分烯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异硫氰酸酯类及腈类等风味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的酸菜(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这些风味物质相应减少。结合OAV值分析得到酸菜中21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在较高的盐度(>5%)下对应的OAV值显著降低(P<0.05);通过PCA可知,发酵中期(30 d)和末期(60 d),不同盐度发酵的酸菜间风味物质组成差异较大,其中3%盐度的风味物质组成更为丰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乳酸菌数、感官综合得分及大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呈负相关,其中与总酸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pH值、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结论:相比其它盐度的酸菜,3%盐度发酵的紫甘蓝酸菜风味品质较好,可直接用于紫甘蓝的发酵工艺,对紫甘蓝酸菜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酸豆角的品质,本研究以新鲜豆角为原料,采用自然湿法发酵和纯种湿法发酵腌制酸豆角。通过对不同方法腌制过程中pH、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总糖及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发酵后酸豆角进行质构分析,探究自然湿法发酵和纯种(植物乳杆菌接种量为0.04 g/kg)湿法发酵对酸豆角品质的影响;结合感官评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发酵后酸豆角的风味成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纯种湿法发酵酸豆角中pH、总酸、氨基酸态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自然湿法发酵;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消耗速率高于自然湿法发酵。发酵后,纯种湿法发酵酸豆角的硬度、脆度及感官评分均优于自然湿法发酵。两种方式腌制的酸豆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较为相近,且酯类、酸类和醇类物质含量较高。与自然湿法发酵相比,纯种湿法发酵酸豆角缩短了发酵周期,降低了亚硝酸含量且最低含量为0.035 mg/kg,保持了与自然发酵酸豆角相近的风味,该研究为酸豆角的品质优化和风味成分解析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传统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与基质中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成分变化进行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在5~15℃条件下发酵35 d进入成熟期,乳酸菌数为6.61 lg CFU/m L,比细菌数量高出1个数量级,成为优势菌群;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至0.135%和0.073 6 mg/g,大部分营养成分被转化为小分子风味物质,其主体风味物质为含硫化合物,与乳酸等酸性成分构成东北酸菜独有的品质;亚硝酸盐含量3.21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要求。乳酸菌菌群对传统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产品品质形成和安全性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并优化混合蔬菜乳酸菌发酵工艺,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并对发酵液的感官、酶活、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优化的乳酸菌发酵混合蔬菜的发酵条件为加糖量40%,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1.5∶1.0,接种量3.00%,发酵时间20 d,发酵产品中淀粉酶活28.74 U/m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45.63 U/mL,蛋白酶活51.66 U/mL,总多酚4.52 mg/mL,总黄酮63.40 mg/mL,总糖344.38 g/L,还原糖291.25 g/L,总酸8.48 g/L,亚硝酸盐含量为0.16 mg/kg,感官评分为88分。该发酵产品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