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苹果玫瑰醋复合饮料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苹果玫瑰醋复合饮料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测定了该果醋饮料中的主要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基本营养素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苹果玫瑰醋复合饮料中乙酸含量为2.74 mg/mL;16种氨基酸总量为441.47 μg/mL,其中必需氨基酸占61.92%,呈味氨基酸占14.69%;7种单体酚总含量为266.97 μg/mL。该果醋对三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当玫瑰提取液添加量为500 μL/m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3.82%,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6.58%,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54.61%,与单一苹果醋饮料相比,复合果醋饮料抗氧化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鲵汤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大鲵汤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测定5个不同熬煮时间(30、60、90、120、150 min)条件下大鲵汤的一系列营养指标,包括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肌苷酸含量、定性定量脂肪酸组成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大鲵汤中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30~60 min间显著增加,在60~120 min间趋于平衡,在120 min后显著增加;肌苷酸含量随熬煮时间延长而增加;测得以棕榈酸、十六烯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四碳烯酸为主的16种脂肪酸,且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saturated fatty acid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SFA/PUFA)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60 min时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适宜,且SFA/PUFA值最佳为1.37;大鲵汤中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ssential amino acid/non-essential amino acid,EAA/NEAA),随熬煮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在60 min时达到峰值,总氨基酸含量为239.529 mg/100 g,EAA/NEAA值为0.858。在传统的常压熬煮条件下,熬煮时间为60 min时大鲵汤营养品质好,此时汤中脂肪含量适宜且SFA/PUFA值最佳,氨基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冲泡温度与时间条件下,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黄金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变化规律,建立浸出动力学模型,并通过DPPH法、ABTS法测定茶汤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冲泡温度为60~90℃时,黄金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及DPPH、ABTS清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冲泡时间为1~30min时,茶汤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浓度及DPPH、ABTS清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30min后趋于稳定。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遵循二阶动力学反应,温度与浸出速率常数k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茶多酚表观活化能为4.312 6×104 J/mol,游离氨基酸表观活化能为1.238 9×104 J/mol。  相似文献   

4.
以红薯为原料,感官评分和产酸量为评价指标,经发酵制备麻糖水。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麻糖水料液比、酒曲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初始pH等工艺条件,比较优化麻糖水与市售麻糖水营养成分、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麻糖水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g/mL),红薯浆糖度23 °Brix,60 ℃糖液化3 h,酒曲0.19%,pH=4.5,30 ℃发酵9 d。发酵后麻糖水感官综合评分为90分,还原糖含量6.85 g/100 g,总糖7.20 g/100 g,粗蛋白6.65 g/100 g,黄酮0.92 mg/100 g,总游离氨基酸0.27 mg/100 g,DPPH自由基清除率64.60%,总抗氧化力365.47 mmol/L,羟自由基清除率89.99%;市售麻糖水还原糖含量7.84 g/100 g,总糖8.00 g/100 g,粗蛋白1.43 g/100 g,黄酮0.41 mg/100 g,总游离氨基酸0.18 mg/100 g,DPPH清除率80.25%,总抗氧化力446.80 mmol/L,羟自由基清除率41.25%。实验优化麻糖水还原糖、总糖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力较市售麻糖水低,而粗蛋白、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羟自由基清除率均较市售麻糖水高。综合分析,麻糖水经最佳发酵工艺优化后羟自由基清除率、黄酮含量及总游离氨基酸均高于市售麻糖水,符合中老年人对低糖、高营养产品的选择,因此,选择优化麻糖水更适宜饮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苦荞麸乙醇粗提物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部分,为分离该部分的有效成分提供参考.方法:以营荞麸为原料,用95%乙醇提取苦荞麸总黄酮粗提物;水悬浮,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测定各萃取相以及苦荞麸总黄酮粗提物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通过DPPH·的清除能力、ABTS·+的清除能力、总还原力以及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能力的测定,比较不同萃取相和粗提物的抗氧化性.结果:乙酸乙酯相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EC5078.86 μg/mL)优于芦丁(EC50135.71 μg/mL),弱于VC(EC5071.26 μg/mL);ABTS·+清除能力(EC5029.79 μg/mL)优于芦丁(EC5072.96 μg/mL)和VC (EC50112.71 μg/mL),还原力高于芦丁和槲皮素,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的能力(EC50101.24 μg/mL)低于BHT(EC5015.80 μg/mL).苦荞麸粗提物和萃取物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和ABTS·+清除率EC50值呈负相关性.结论: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粗提物.据此分离苦荞麸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相的抗氧化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椪柑籽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压榨及亚临界丁烷萃取工艺,得到椪柑籽油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所得椪柑籽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时间2 min、微波功率900 w和喷水比例2.10%,出油率达到27.12%;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4次、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43 min,出油率达到10.0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49.60 μg/g)和柚皮苷含量(30.07 μg/g)分别高于压榨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17.29 μg/g)和柚皮苷含量(28.30 μg/g)。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0 mg/mL,亚临界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1.81%,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48.66%,总抗氧化能力为0.123 mmol/L。压榨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4.34%,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5.11%,总抗氧化能力为0.102 mmol/L。因此,亚临界椪柑籽油比压榨椪柑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以桦褐孔菌为试材,采用乙醇热回流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了单因素(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以及提取时间)对桦褐孔菌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利用FRAP、DPPH·、ABTS+·三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影响因素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75℃,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0 h,料液比1:25 g/mL,在此工艺下提取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53.25 mg/mL,提取率为10.66%。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浓度为200 μg/mL时,其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464.53 μmol/L FeSO4。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为36.44 μ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为299.89 μg/mL。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黄酮类化合物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接近V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有潜力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PR),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试验研究了枸杞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结果表明,在料液比为1∶50、溶剂比(石油醚∶无水乙醇)为1∶500、超声时间为30 min、超声功率为40 W的条件下DPPH·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含量最大。优化条件下枸杞提取液对DPPH·的清除率为92.34%,对羧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9.11%,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5.54%,β-胡萝卜素含量为0.424 mg/mL,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1.6 mg/100 g,黄酮含量为0.039 2 mg/mL,枸杞多糖含量为0.066 7 mg/mL。  相似文献   

9.
李洁  宫路路  王刚  崔霖芸  刘亮  柳陈坚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6):182-187,226
以华南忍冬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华南忍冬总酚酸,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探讨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微波功率对总酚酸含量的影响,优化华南忍冬总酚酸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铁离子还原能力来评价华南忍冬总酚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液料比12:1 mL/g、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0 min、微波功率400 W,总酚酸含量达到59.45±0.13 mg/g,与模型预测值57.76 mg/g相近。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为21.26 μg/mL,铁离子还原能力EC50值为39.37 μg/mL。本试验表明华南忍冬总酚酸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为华南忍冬综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新鲜的三黄老母鸡为原料,研究连续熬煮时间、反复熬煮次数、不同冷藏和冷冻时间对鸡汤各项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连续熬煮5 h的鸡汤相比,反复熬煮4次的鸡汤中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风味最佳,但反复熬煮4次的鸡汤中亚硝酸盐含量已达到1.60μg/mL;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鸡汤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风味受冷藏时间的影响不显著,亚硝酸盐含量为0.78μg/mL;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鸡汤中蛋白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但冷冻4 d的鸡汤中亚硝酸盐含量已达到1.45μg/mL,风味也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而变差。  相似文献   

11.
熏马肠是我国哈萨克族居民加工的一种传统肉制品,煮制成熟的熏马肠和汤汁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量化熏马肠煮制过程中滋味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释放,对不同煮制时间汤汁中的游离氨基酸、主体风味特征、味觉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汤汁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增加趋势,煮制105 min和120 min时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煮制初期(P<0.05),而不同煮制时间的呈鲜、呈甜和呈苦味氨基酸百分比差异不显著(P>0.05)。汤汁咸味值、鲜味值、丰富度、苦味值、苦味回味值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涩味值和涩味回味值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煮制时间汤汁的挥发性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挥发性物质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汤汁主体风味成分在PC1和PC2上的方差贡献率为97.06%,风味特征明显,且在LD1和LD2上的方差贡献率为85.27%,通过风味主体成分可以区分不同的样品。煮制105 min时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主体风味得到一定保持,涩味值未显著升高,较适宜用作熏马肠的熟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热加工(70、90 ℃)和非热加工(室温、超声、均质和超高压)对不同粒径羊肚菌水提液鲜味成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羊肚菌的精深加工提供参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检测了提取液中5’-核苷酸(5’-CMP、5’-UMP、5’-XMP、5’-GMP、5’-IMP和5’-AMP)和游离氨基酸(17种)的含量,并计算、对比各加工条件下羊肚菌的等鲜度(EUC)。通过三种抗氧化法(DPPH、FRAP和ABTS)综合评价各提取液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除室温处理外,其它处理下,超微粉碎(P2或P3,菌粉粒径分别为35.52和6.28 μm)不同程度地提升羊肚菌水提液中5’-核苷酸含量,但降低了提取液中呈鲜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FAA)含量,使得菌粉的EUC值从106.58 g MSG/100 g~493.97 g MSG/100 g降低至74.70 g MSG/100 g~364.35 g MSG/100 g。相比室温处理,其它处理均能提高羊肚菌水提液的EUC值,但热处理降低了提取液的抗氧化性能,非热处理中HHP(超高压处理)能够取得最优的EUC值和理想的抗氧化效果,其中,未经超微粉碎的菌粉经HHP处理后具有最高EUC值和抗氧化能力,适用于羊肚菌水提液的精深加工。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橘红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该文研究在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橘红茶茶汤多酚类物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宜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橘壳,而氨基酸、可溶性糖、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率显著低于橘壳(p<0.05);橘红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橘壳和宜红茶(p<0.05);冲泡次数对橘红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浸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因此,饮用较高抗氧化活性橘红茶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温度85℃~95℃,冲泡时间5 min~10 min,冲泡次数为1次~2次。  相似文献   

14.
何小峰  岳馨钰  王益  黄文 《食品科学》2010,31(22):306-310
为研究鸡汤的主要滋味物质,找出瓦罐鸡汤感官滋味优于其他鸡汤的原因,分析3 种不同加热方式所制备的鸡汤的基本滋味,并比较其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鸡汤的基本滋味以鲜味和甜味为主;瓦罐鸡汤中的总核苷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高压熬制的鸡汤和电磁炉熬制的鸡汤,而高压熬制鸡汤的低聚肽含量最高;鸡汤中的鲜味核苷酸主要为5′- 肌苷酸,鲜味氨基酸为谷氨酸,且瓦罐鸡汤的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鸡汤的谷氨酸含量。瓦罐鸡汤较其他鸡汤有较丰富的鲜味物质和较好的感官滋味。  相似文献   

15.
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石榴根皮多酚的工艺条件,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能力。以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显著性影响因素,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设计优化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检测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及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氮盐(2,2'-amino-di(2-ethyl-benzothiazolinc sulphonic acid-6)ammonium salt,ABTS)的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温度49 ℃、超声时间32 min时,石榴根皮多酚得率为1.643%,接近模型预测值。石榴根皮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70.3%和65.7%,IC50相应为71.166和163.319 μg/mL,其清除能力与多酚浓度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超声波辅助提取石榴根皮中多酚的方法可行、可靠,石榴根皮多酚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及呈味特性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对比分析酶解液与鸡汤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检测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并用电子舌分析两者滋味轮廓。结果表明,酶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相对鸡汤显著增加,两者呈味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total free amino acids,TFAA)的比例相近。鸡汤中味道强度值最大的为组氨酸,其次为谷氨酸,酶解液中味道强度值较大的除谷氨酸为呈鲜味的氨基酸外,其余均为呈苦味氨基酸。鸡汤中呈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占TFAA比例之和与呈苦味氨基酸相近,而酶解液中呈苦味氨基酸占TFAA比例多达72.60%,可见鸡汤整体滋味以鲜甜为主,而酶解液整体滋味以苦味为主。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鸡汤与酶解液滋味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鸡汤炖制方式与鸡汤品质之间的关系,以乌骨鸡为原料,家庭用智能燃气灶为设备,通过分析不同的炖制时间和炖制方式对乌鸡汤的感官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乌鸡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嘌呤含量,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乌鸡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确定出现代家用智能燃气灶的乌鸡汤炖制条件:中档烧开后继续滚煮10 min,然后转低档小火炖制30 min。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炖制的乌鸡汤呈乳黄色、表面有小粒浮油、汤汁黏度适中,鸡汤香味浓郁,鲜味较适中,滋味醇厚。该条件的汤中风味氨基酸共17种,含量达到35.47 mg/100 mL;嘌呤共4种,含量达到154.74 mg/L;挥发性风味物质共33种,其中烃类12种、醛类12种、酮类3种、醇类4种、含氮和含硫化合物各1种,烃类占13.4%、醛类占71.26%、酮类占2.29%、醇类占11.73%、含氮化合物占0.4%、含硫化合物占0.92%。比较四种煲汤模式的样品,中档烧开后炖10 min,转低档炖30 min后炖制的样品风味佳、营养丰富、嘌呤含量较低且时间较短,是一种营养健康的炖制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煮制对鹅肉蛋白的影响,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煮制时间(0、30、60、90、120 min)下鹅肉的蒸煮损失率、剪切力、蛋白电泳、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构成及微观结构研究了煮制时间对鹅肉蛋白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损失率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由0 min处的27.5%升高到120 min处的39.0%;剪切力值则是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在90 min时出现最低值;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图谱显示,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35~55 kDa处的条带逐渐变浅变细,10~15 kDa处条带随煮制时间延长颜色变深;MFI值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煮制120 min时的MFI值约为处理0 min时的2倍;共检出三种呈味氨基酸,从总量看,苦味氨基酸的含量最多,甜味氨基酸含量次之,鲜味氨基酸含量最少。煮制过程中,这三类氨基酸总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约增加了2.5倍,苦味氨基酸的总含量约增加了3.1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约增加了3.4倍),而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这两者的含量随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图中发现肌纤维之间的空隙表现出先变大后减小到粘成一块。同时,肌纤维和肌束膜结构的完整程度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逐步破坏,最终导致部分肌纤维束发生崩塌使它们相互黏成一块。因此,鹅肉在蒸煮过程中,其蛋白组成和含量、MFI值、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微观结构会因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鹅肉蛋白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90 min为鹅肉的最佳煮制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卤汤反复使用对鸭胸肉和卤汤中杂环胺及其前体物的影响,本文以鸭胸肉为原料,模拟盐水鸭的制作工艺,测定鸭肉和卤汤中杂环胺及其前体物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卤汤使用次数的增多,鸭肉和卤汤中肌酸、氨基酸、葡萄糖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卤汤中前体物上升速率大于鸭肉。鸭肉和卤汤中杂环胺总量随卤煮次数直线上升,线性方程分别为y=0.0224x+1.7209(R2=0.9871)和y=0.0157x+0.3821(R2=0.9442)。卤汤反复使用40次后,鸭肉和卤汤的杂环胺总量分别为2.74、1.08 ng/g。卤汤反复使用过程中,鸭肉和卤汤中肌酸、氨基酸、葡萄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杂环胺也不断富集。因此,应尽量避免卤汤的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