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菱角梗、菱角壳乙醇提取液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并考察不同温度、pH、紫外辐照对菱角梗、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高效液质联用法对菱角梗、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菱角梗、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91、0.391、3.125 mg/mL和0.098、0.195、1.563 mg/mL,抑菌效果显示,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优于菱角梗乙酸乙酯萃取物,二者萃取物均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显著抑菌作用,且效果强于革兰氏阴性菌,对真菌的抑菌作用最弱;菱角梗、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在温度20~100℃、pH5~9和紫外光处理10~40 min时,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稳定性。经鉴定,菱角梗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含量最高的是没食子酸和1,2,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含量为45.87%,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含量最高的是1,2,3,6-四-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槲皮素-3-O-半乳糖苷和1,2,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含量为57.84%。本文为菱角梗、菱角壳提取物作为抑菌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试验菌,探究牡丹花蕾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机理。利用琼脂滤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评价抑菌活性;测定生长曲线、膜脂肪酸组成、膜蛋白荧光光谱、膜通透性及细胞形态变化来探究抑菌机理。牡丹花蕾提取物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死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为3. 13和6. 25 mg/m L。在MIC和MBC下,细胞膜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提高了6. 06%和8. 19%,而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了5. 17%和6. 91%,从而导致膜流动性降低;同时提取物降低膜蛋白Phe、Trp和Tyr荧光强度,表明膜蛋白构象改变,导致膜功能产生障碍。此外,提取物破坏膜完整性和增加膜通透性。牡丹花蕾提取物通过改变膜脂肪酸组成和膜蛋白构象并破坏膜完整性发挥抑菌作用,可作为防腐保鲜剂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通过分析乙醛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体细胞膜完整性、膜电位、总蛋白含量、Na+K+-ATP酶变化以及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探究乙醛对P. fluorescens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乙醛对P. fluoresce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0.5μL/m L,最小杀菌浓度MBC值为1μL/m L;电导率和二乙酸荧光素染色实验发现乙醛处理可引起P. fluorescens细胞膜出现破裂;添加1×MIC、2×MIC、4×MIC乙醛3 h后降低菌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从72.10 AU分别下降至35.57、15.31和7.46 AU,影响细菌的代谢活力;不同浓度乙醛处理后胞内蛋白质的含量3 h内分别下降至0.40、0.35和0.34 mg/mL,3~12 h期间呈现平缓、略有下降,表示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乙醛降低了Na+K+-ATP酶活性,导致胞内ATP代谢异常,不能正常为细胞活动供给能量,促使荧光假单胞菌的凋亡;0.25μL/m L的乙醛对生物被膜形成抑制率为30.11%,显著降低P. fluorescens生物被膜形成。由此可见,乙醛对P. fluorescens可能的抑菌机理是改变菌体细胞膜完整性,为拓展水产品的防腐保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菌,研究了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利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了柠檬烯抑菌活性,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膜电位的测定,诠释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和增殖,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L/L;柠檬烯可以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提高菌液的相对电导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柠檬烯也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菌体的膜电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柠檬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方式,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导致细菌细胞死亡。这说明柠檬烯可以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其正常细胞形态结构及完整性,从而有效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茶多酚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首先通过平板法确定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然后采用滤纸片法确定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通过生化检测研究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3%;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当茶多酚作用于菌体细胞后,能够逐步破坏其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得碱性磷酸酶渗出,继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金属离子、蛋白质的渗漏使细胞代谢发生紊乱,逐渐破坏细胞结构,从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茶多酚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首先通过平板法确定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然后采用滤纸片法确定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通过生化检测研究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3%;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当茶多酚作用于菌体细胞后,能够逐步破坏其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得碱性磷酸酶渗出,继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金属离子、蛋白质的渗漏使细胞代谢发生紊乱,逐渐破坏细胞结构,从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蒲公英总黄酮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蒲公英总黄酮进行提取和抑菌实验。以革兰氏阴性假单胞菌做为试验菌,通过测定蒲公英总黄酮类提取物与假单胞菌的作用前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可溶性总糖及蛋白质表达方面的变化,初步弄清了蒲公英总黄酮类提取物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蒲公英总黄酮类提取物处理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总糖的浓度都增加,表明蒲公英总黄酮类提取物能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另外,通过实验证实蒲公英总黄酮类提取物可以防碍细菌蛋白质的正常表达,导致细菌正常生理功能丧失,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蕌头提取物对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添加蕌头提取物对假单胞菌液体和固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液态纯培养条件下,由于荔头提取物的添加,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模型中的延滞期数值从2.926降到.0.4665,最大比生长速率数值变为负值,从0.6237降到.0.1184;在冷鲜猪肉基质上,添加苗头提取物后其生长动力模型中的延滞期数值从4.342降到1.341,最大比生长速率数值从1.3247降到1.115。蕌头提取物添加对两个模型中最大比生长速率数值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初步说明蕌头提取物添加对液体模型中最大比生长速率数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其对固体基质上假单胞菌的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品在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芳樟醇具有抗菌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可为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评价芳樟醇的抑菌活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晶紫染色实验、二乙酸荧光素染色实验以及测定电导率、核酸泄漏、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探究芳樟醇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5 mL/L;芳樟醇能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细胞的结构形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泄漏、膜外电导率升高;能抑制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破坏呼吸链,导致胞内代谢紊乱。研究认为,芳樟醇可通过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的细胞结构和抑制其呼吸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有望作为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鲜。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预测和监控冷鲜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建立和验证冷鲜排骨中0℃~20℃温度条件下假单胞菌的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方程能很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假单胞菌的生长,得到的假单胞菌一级生长预测模型,且其偏差因子和准确因子都在1左右;利用平方根模型描述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期的关系,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34和0.9263,从而得到假单胞菌生长预测的二级模型.初步说明生长预测模型能有效地预测0℃~20℃冷鲜猪排骨中假单胞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菱茎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方法:以菱茎为材料,采用正交实验对菱茎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测定菱茎多酚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及还原力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菱茎多酚对6种腐败微生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菱茎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pH1、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35 min、料液比1:35 (g/mL),此工艺条件下多酚的提取得率为67.31 mg GAE/g DW;菱茎多酚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和对Fe3+还原力(FRAP)的IC50值分别为228.34、220.57、152.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腐败希瓦氏菌、青霉和酿酒酵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3.13、0.20、0.39、1.56、0.78 mg/mL。结论:菱茎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可作为潜在抗氧化剂和抑菌剂的来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黄晓冬 《食品科学》2011,32(11):43-47
以聚酰胺吸附-硝酸铝显色法测定龙眼核水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等4种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同时采用管碟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法测定比较4种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并测定评价在二苯代苦肼自由基(DPPH自由基)体系、羟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及抗脂质体过氧化体系中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90±0.12)%,其抗菌活性也强于其他3种提取物,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对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菜软腐菌、甘蓝黑腐菌7种菌的抑菌圈直径均达15mm以上,对各菌的MIC均≤100mg/mL;在不同的自由基体系中,4种提取物均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相对较弱,但对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抗脂质体过氧化均表现出较强的效果;以清除率达50%时所对应的样液质量浓度IC50作为指标比较发现4种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的抗氧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水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其中水提取物对这3种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20、0.15、2.69mg/mL。可见,龙眼核的95%乙醇提取物适宜作为植物源抗菌剂,水提取物则适宜作为植物源抗氧化剂以深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对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佳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固定方法;在此条件下,采用结晶紫法结合扫描电镜研究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添加时间下对肉源性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30 ℃培养24 h生物被膜测定值最高。提取物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在生物被膜形成0 h加入的清除效果显著强于在24 h加入的清除效果(P<0.05)。当提取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主要通过抑制菌体生长而清除生物被膜;当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时,主要通过破坏生物被膜立体结构而清除生物被膜。提取物破坏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使生物被膜形成孔洞,从而清除生物被膜。本研究证明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能够清除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对肉的保鲜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确定香榧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分析挥发油成分,并开展其抗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对提取过程中的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进行比较;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影响香榧壳挥发油得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料液比;从香榧挥发油中分析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柠檬烯(42.998%)、α-蒎烯(28.138%)和β-水芹烯(3.927%);抗菌结果研究显示,香榧壳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正交试验法优选得香榧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浸泡时间1 h,蒸馏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2.27%;挥发油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山楂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对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肠癌Caco-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比较测定总黄酮含量的直接法和两种铝盐显色法,进一步采用硝酸铝盐显色法测定提取物总黄酮含量,ABTS法和DPPH法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MTT法评价山楂黄酮提取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山楂黄酮提取物中黄酮含量占干质量的98%,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随提取物剂量的增加而升高,EC50分别为88μg/mL和112μg/mL,而标准品Trolox的EC50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111μg/mL和118μg/mL。山楂黄酮提取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且对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更强,Hep-G2细胞和Caco-2细胞的IC50分别约为115μg/mL和376μg/mL。结论:山楂黄酮提取物黄酮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合浦珍珠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稳定性。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及96孔法测定合浦珍珠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并探讨温度、反复冻融、酸碱、紫外线、金属离子、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合浦珍珠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合浦珍珠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0.94 mg·mL-1,且抑菌活性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以8×MIC合浦珍珠提取物进行抑菌稳定性实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OD600值为指标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合浦珍珠提取物在pH3.0~9.0抑菌活性保持稳定,但在pH11.0相比pH7.0抑菌活性,保留约70%;在-80~80 ℃抑菌活性保持稳定,但在100 ℃相比4 ℃处理30 min抑菌活性保留约68%;在-20 ℃反复冻融及20 W紫外灯照射条件下,提取物抑菌活性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在25~200 mmol·L-1的NaCl、KCl、CaCl2条件下,提取物抑菌活性稳定,但在25~200 mmol·L-1MgCl2条件下,抑菌活性逐渐降低,在200 mmol·L-1 MgCl2时,抑菌活性相比未添加金属离子组保留约40%;提取物对胰蛋白酶处理保持良好的抑菌稳定性,但在胃蛋白酶处理下,抑菌活性消失,说明对胃蛋白酶敏感。结论:合浦珍珠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稳定的体外抑制活性,为其今后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小粒咖啡果皮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提取工艺,并初步测定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理化性质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云南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pH为1.5,提取温度60 ℃,提取时间为100 min,在此条件下咖啡果皮果胶的得率为15.13%。小粒咖啡果皮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为67.71%,酯化度为70.07%,干燥失重10.17%,总灰分为22.75%,pH为2.61,酸不溶性灰分为1.57%,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标要求。小粒咖啡果皮果胶水解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8 g/L,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16 g/L,与山梨酸钾相比较弱;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4和8 g/L,和山梨酸钾相当。研究结果为咖啡果皮废料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hitosan (CS) nanosphere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physical forms, was investigated against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hich are 2 foodborne harmful pathoge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bacterial efficacy of CS nanospheres: (1) was superior to that displayed by CS in powder and solution form; (2) was higher against S. aureus than agains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3) was dependent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H of the medium depending on the strain. For S. Typhimurium, a higher activity was displayed at 37 °C, in which 99.9% of the population was eradicated independently of the pH, followed by 20 °C and 7 °C, in which acidic pH conditions favored a higher susceptibility of bacteria to the effect of CS. On the contrary, S. aureus was less susceptible to the pH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 the medium, an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pH 5.8 and 8.0 at 20 °C and 37 °C. However, at 7 °C a slightly higher activity was displayed at pH 5.8 than at 8.0.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海南苦丁茶、白沙绿茶、大叶种茶及鹧鸪茶4种茶水提物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本实验通过水浸提法获得4种茶的水提物,利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以5株酿酒酵母及5种致病细菌为靶标,分别测定了4种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丁茶、白沙绿茶、大叶种茶及鹧鸪茶水提物的提取率分别为29.31%、23.02%、27.07%和16.18%;总多酚含量分别为(251.48±12.30)、(315.05±10.98)、(395.05±27.70)、(420.05±25.65)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91.60±19.47)、(292.60±18.36)、(524.93±1.53)、(217.60±7.00)mg RE/g DW;4种茶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由强到弱为:大叶种茶>鹧鸪茶>白沙绿茶>苦丁茶;特别是鹧鸪茶和大叶种茶对二苯基苦酰肼基(Diphenyl picryl hydrazinyl radical,DPPH)自由基、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均高于标准品芦丁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erbutyl hydroquinone,TBHQ)。同时4种茶对H2O2氧化应激胁迫下的5株酿酒酵母模式菌株的存活率均有提高,其中苦丁茶对基因缺陷型菌株gsh1Δ的存活率提高最明显,为30.21%。4种茶对致病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叶种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优,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56 mg/mL。由此表明,4种茶水提物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且多酚含量与活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谭婷  朱斌  杨倩  吴娟娟  史娟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22):199-203,226
研究紫叶小檗果小檗碱的提取条件及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基础上,得到小檗碱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平板抑菌实验测定紫叶小檗果小檗碱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olani,F.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B.c.)、尖孢镰刀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o.)、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M.g.)、苹果腐烂病菌(Cytospora sp,C.s.)六种植物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滤纸片法评估紫叶小檗果及葛根、紫叶小檗果配伍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小檗碱最佳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20 mg、酶解时间120 min、料液比1:12 g/mL、浸提时间150 min,得率达到0.198%。在小檗碱浓度为4 mg/mL时,对六种植物病菌抑菌效果由大到小排序如下:尖孢镰刀病菌(F.o.) > 苹果腐烂病菌(C.s.) > 番茄灰霉病菌(B.c.) > 水稻稻瘟病菌(M.g.) > 马铃薯干腐病菌(F.s.) > 苹果炭疽病菌(C.g.),小檗碱对尖孢镰刀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在小檗碱浓度为4 mg/mL时可达到89.28%;葛根与紫叶小檗果配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强,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存在最佳配伍,为葛根:紫叶小檗果质量比6:44。综上所述,本实验所得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紫叶小檗果中小檗碱的提取,并且紫叶小檗果中小檗碱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可用于食品防腐、农业生物防治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