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热带睡莲精油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热带睡莲精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萃取精油中的挥发性组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热带睡莲精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5 MPa,萃取温度45℃,循环萃取时间120 min,此时的精油得率为1.92%。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萃取所得的睡莲精油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量超过5%的优势成分有5种,这些成分包括6,9-十七碳二烯(含量为25.406%)、十五烷(含量为22.010%)、苄基醇(含量为11.011%)、8-十七碳烯(含量为9.916%)和金合欢烯(含量为8.601%)。  相似文献   

2.
云晓熏醋香味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提取云晓熏醋的挥发性香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确认了其中50种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占总质量分数的93.307%。其主要成分为3-羟基-2-丁酮(38.467%)、糠醛(21.388%)、醋酸(19.228%)、吡嗪类物质(1.970%)和乳酸乙酯(1.736%)等。  相似文献   

3.
烤烟香味物质的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云南烤烟的香味物质进行萃取.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烟草香味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20 MPa,温度50℃,CO2流量7 kg/h,萃取时间4 h,此时萃取率可达2.9%.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五味子精油的萃取工艺条件,采用无溶剂微波萃取技术萃取五味子精油,考察了3个变量(萃取时间,微波功率,预处理加水量)对精油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均匀设计法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通过DPPH法检测精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50min、微波功率800W、预处理加水量40%,优化的精油得率为0.92%;精油的GC-MS 分析共鉴定出35种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1.06%,依兰烯(34.81%)、β-雪松烯(10.74%)和α-佛手柑油烯(9.22%)为其中的3种主要成分;精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 值为 3.01mg/mL。采用无溶剂微波萃取五味子精油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萃取滩枣精油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温度、携带剂和料液比四个因素对滩枣精油萃取率的影响,并对精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得到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0℃,乙醇作携带剂,料液比1:0.9,在此条件下经过0.5h萃取,滩枣精油的萃取率可达1.51%。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 萃取雪峰蜜橘橘皮精油的中试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橘皮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SFE)提取雪峰蜜橘橘皮中精油和色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佳中试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GC-MS)分析最佳中试工艺条件下生产的橘皮精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佳中试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时间1h、萃取温度40℃、CO2 流量21.27L/min,此时提取物(色素+精油)提取率4.56%。其中精油共检测出21 种成分,主要成分为D- 柠檬烯、α- 金合欢烯、白菖油萜、β- 榄香烯、β- 蒎烯等,其中D- 柠檬烯和α- 金合欢烯的总含量达90% 以上。  相似文献   

7.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红树莓籽精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因素对红树莓籽精油萃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8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挥发油产品透明、橙黄。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40种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以5年人工种植人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人参脂溶性成分,通过正交实验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5h、原料与夹带剂之比(g/mL)为1∶0.6时,人参脂溶性成分的萃取率最高,达85.38%±3.16%。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人参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8种化合物,以脂肪酸类、酯类、甾醇类、倍半萜类、烯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3种组分是亚油酸(43.12%)、顺式-6-十八碳烯酸(21.65%)和棕榈酸(11.86%)。  相似文献   

9.
CO2超临界提取双轮底酒醅中香味成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L9(3^4)方法,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双轮底酒醅中香味成分,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时间等4因素对萃取量的影响,从而确定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双轮底酒醅中香味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30MPa,温度43℃,夹带剂20%,时间40min。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山楂籽油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山楂籽油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用GC-MS法分析了山楂籽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山楂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釜压力30 MPa,温度40℃,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达6.53%;山楂籽油中共分离出36种成分,确认结构31种,占总峰面积的76.27%,其中低沸点成分主要是E,E-2,4-壬二烯醛和壬醛等;山楂籽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油酸、亚油酸及其酯类,其质量分数超过31.12%,另外还含有较高质量分数的维生素E(9.18%)、角鲨烯(6.02%)、β-谷甾醇(4.76%)、二十八烷醇(0.82%)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葛缕子精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葛缕子籽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葛缕子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提取葛缕子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釜温度50℃,分离釜温度40℃,提取釜压力30 MPa,分离釜压力0.4 MPa,二氧化碳流速20 g/min,提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4.79%。与同时蒸馏萃取(SDE)法相比,超临界CO2流体能快速扩散到样品颗粒内部并充分溶解其中的精油成分,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无溶剂残留的优点。超临界CO2法制备的葛缕子精油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50.96%)和香芹酮(46.65%),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同时蒸馏萃取法的。结论:超临界CO2法比同时蒸馏萃取法更适合葛缕子精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2.
司辉清  沈强  庞晓莉 《食品科学》2010,31(2):134-137
为了研究腊梅花精油超临界CO2 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鉴定腊梅花精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腊梅花精油萃取率为指标,对影响超临界CO2 萃取腊梅花精油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 萃取腊梅花精油各主要因素的最佳工艺参数分别为压力30MPa、温度40℃、时间3.0h、CO2 流量25kg/h,在此条件下的精油萃取率最高为(1.18 ± 0.02)%。腊梅花精油经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鉴定出57 个化学成分,其中醇类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67.30%,其次是酯类占15.19%,萜烯类占10.90%,其他类占6.61%。推测醋酸苯甲酯、醋酸冰片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可能是腊梅花香型的关键成分。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产槟榔为实材,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方法提取槟榔子中的精油,并借助气质联用仪分析槟榔精油成分,从气质分析所得总离子流色谱图中共分离出105个峰,利用随机GC-MSSolution工作站美国国家标准谱图库(NIST-MS,2005)自动检索各组分质谱数据,共检出87种化合物并且确定了其化合物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提取所得精油以醇、酸、烷烃类为主,其中醇类相对含量为49.79%,酸类相对含量为17.76%,烃类相对含量8.31%。功能性成分如甾醇、维生素E、反式角鲨烯所占比例较高,为研究槟榔油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对三种不同工艺提取的八角茴香油中有效成分的GC-MS比较分析,探索了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生产茴香油的初步甄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GC-MS色谱图中,有?-水芹烯、樟脑这两种成分出现并且相对含量分别达到0.25%、0.15%及以上时,可以认为这种茴香油是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的;而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异丁香酚甲醚是溶剂提取法特有的成分;水蒸汽蒸馏法生产的茴香油中组分最少,而其中含有的甲基己烯雌酚是其特征性物质,但大茴香脑所占比重最大可以达到80%。  相似文献   

15.
马钤  郭川川  胡涛 《中国酿造》2023,42(2):163-168
为了提升辣椒籽综合利用价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辣椒籽精油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辣椒籽精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辣椒籽精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4 h、CO2流量30 L/h。在此优化条件下,辣椒籽精油得率可达7.04%。GC-MS检测结果表明,从辣椒籽精油中鉴定出54种化合物,包括烯烃类(16种,53.04%)、醇类(15种,29.83%)、酯类(9种,9.95%)、酮类(4种,2.5%)、酚类(2种,0.37%)、醛类(2种,0.25%)、酸类(2种,0.18%)、烷烃类(2种,0.11%)、芳香烃类(1种、0.25%)、萜类(1种,2.54%)。  相似文献   

16.
以新鲜香根草根须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粒径、装料系数、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率及萃取时间对超临界CO2萃提香根草油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率为影响因素,以香根草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 萃取香根草油的适宜工艺参数为粒径范围60~80 目、装料系数0.8、萃取压力22.61 MPa、萃取温度35.41 ℃、CO2流率1.65 L/min、萃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预测香根草油得率达到7.780%,实验验证值为7.762%,与预测一致。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超临界萃取的香根草油进行了成分分析,鉴定出18 种化合物,占总萃取物的69.88%。其中主要成分为柏木烯醇、脱氢香橙烯、月桂烯酮以及香根草特有的香根醇、香根酮等化合物,并按照应用领域对其进行了分类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燕麦油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常规提取和超临界CO2流体提取两种方法提取燕麦油中的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燕麦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GC-MS分析结果显示,燕麦油常规提取物中,通过人工解析结合标准图谱数据库(NIST)检索定性确认,共鉴定出6种成分,从常规提取燕麦油脂肪酸酯化产物中共鉴定出13种成分;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方法提取的燕麦油中共鉴定出16种成分,从超临界流体提取燕麦油脂肪酸酯化产物中共鉴定出10种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4种样品化学成分含量分别占总面积的82.7%、99.65%、64.26%和99.71%,其中含量较高的有N-(2-羟乙基)癸酰胺、顺式-十八烷酸、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等。本研究旨在今后为燕麦油的进一步食用或药用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法从梅花鹿(Cervus nippon)鹿脂肪中提取鹿油,探讨提取工艺对鹿油提取率的影响。以鹿脂肪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研究提取温度、提取压力、提取时间以及CO2流量对鹿油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45℃、提取压力40 MPa、提取时间150 min、CO2流量14 L/h。此时鹿油的提取率为44.81%。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对鹿油的成分进行检测,确定其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69.840 9%和30.159 1%,主要脂肪酸有十六烷酸、十八烷酸及十八碳烯酸。  相似文献   

19.
邓瑞雪  刘振  秦琳琳  王莉  刘雪琴  刘普 《食品科学》2010,31(10):142-145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讨论超临界CO2 萃取牡丹籽油过程中萃取温度、压力、时间及CO2 的流量因素对牡丹籽油脂的萃取率及不饱和萃取液中脂肪酸的含量的影响。并采用GC-MS 技术对油脂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可以萃取牡丹籽中的油脂成分,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5h、二氧化碳流量25kg/h。此时油脂的萃取率为30.7%,萃取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可达70.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