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香气是评价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形成茶叶香气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多但含量低。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香气成分数量少而且含量低。绿茶香气的特点表现为嫩香、清香、栗香或嫩栗香、花香等特征性香型。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不同香型绿茶香气中的关键呈香成分及其形成途径,以期为特色风味绿茶的精准定向加工和茶叶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依据,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绿茶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襄阳绿茶品质特征,在感官审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香气的17种绿茶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色谱联用法及多元分析法,系统测定分析其滋味成分、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香型襄阳绿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是有显著差异的(P<0.05),氨基酸、咖啡碱、没食子酸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水浸出物、茶多酚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栗香型 > 嫩香型 > 清香型,而氨基酸含量,栗香型 < 嫩香型 < 清香型;不同香型绿茶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65种香气物质成分,包括醛类9种,酮类5种,醇类13种,烯类11种,芳香烃7种,酯类16种和其他类4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含量其次,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芳樟醇、己酸顺式-3-己烯酯和香叶醇;进一步进行差异分析,发现顺-氧化芳樟醇、反-丁酸-3-己烯酯、顺-3-己烯异戊酸酯可作为嫩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6-十一酮、反-香叶基丙酮、δ-杜松烯可作为清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苯乙醇、桉树醇、α-法尼烯可作为栗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重庆针形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特征及成分组成,收集重庆市38个针形名优绿茶样品,采用感官审评及顶空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香气特征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名优绿茶主要表现为清香型或栗香型。共检测出香气成分40种,包括醇类11种,酯类6种,醛类4种,酮类5种,碳氢化合物类10种,芳烃2种,杂环及含硫化合物各1种。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β-芳樟醇、顺-茉莉酮、吲哚、橄榄醇、橙花叔醇、顺-已酸-3-己烯酯、2-甲基戊酸甲酯、水杨酸甲酯、β-杜松烯、顺-β-法尼烯等香气物质对构成重庆针形名优绿茶特征香气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酯类在清香型绿茶中含量显著高于栗香型绿茶。通过主成分分析,清香型与栗香型绿茶主要贡献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清香型绿茶差异成分有反,反-3,5-辛二烯-2-酮、柠檬烯、反-戊酸-2-己烯酯、香叶基丙酮、橙花叔醇、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β-芳樟醇、顺-茉莉酮、6,10,14-三甲基-十烷-2-酮,主要为呈现花香和果香类物质;栗香型绿茶差异成分主要有环氧芳樟醇Ⅱ、4,8-二甲基-1,3,7-壬三烯、壬醛、二甲硫,主要为呈现甜香和鲜味类物质。产地聚类分析表明,地...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18?个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PCA、PLS-DA和HCA均可直观地对3?种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进行有效区分;PLS-DA中,18?个栗香茶样基于其香气特征实现良好分离,其中R2Y=0.843、Q2=0.694,说明该模型对3?种栗香特征绿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预测能力;HCA中,3种栗香绿茶在聚类距离12处被清晰地分成3?类,其中板栗香型和嫩栗香型距离更接近,聚类效果和感官辨识基本一致。此外,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大于1,筛选出了38?种区分不同栗香特征的重要挥发性组分。  相似文献   

5.
日照球形绿茶与日照卷曲形绿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日照球形绿茶和日照卷曲形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富集其香气物质,利用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绿茶香气组分类似差异不显著,两者均为栗香型绿茶,有7种共同的主要香气成分:顺-己酸-3-己烯酯、脱氢芳樟醇、β-芳樟醇、2-正戊基呋喃、2-乙烯基-1,1-二甲基-3-亚甲基-环己烷、反-β-罗勒烯、D-柠檬烯,其他香气组分几乎相同,无明显差异。因此,两种绿茶在香气组分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外形方面日照球形绿茶优于日照卷曲形绿茶。  相似文献   

6.
不同杀青温度对绿茶香型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杀青和干燥是绿茶香气形成的关键过程。本研究以黄山群体种一芽二、三叶的茶鲜叶为实验材料,通过80、110、130℃三种不同烘干温度,分别制得清香型、栗香型、高火香型绿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并探讨茶鲜叶、杀青叶、烘干叶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杀青去除了茶鲜叶中大量的罗勒烯、乙酸叶醇酯等青草气成分;烘干工艺使茶叶中高沸点芳香成分增加,其中,80℃干燥的茶叶芳香成分相对含量较低,显清香;110℃烘干使茶叶中原有芳香成分含量增加,产生特征香气成分苯乙醛、月桂酸乙酯,栗香明显;130℃烘干使茶叶产生吡咯、吡嗪等高火香成分。研究认为,干燥温度的差异引起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从而产生各种香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四个品种花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并和乌龙茶作对比。研究发现,晒青和摊放工序是形成花香绿茶特征香气及香型的关键。经GC和GC/MS分析鉴定,构成花香绿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己酸-顺-3-乙己烯酯、丁香烯、-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花香绿茶的香型由各香气成分的组成、含量及其各自阈值决定。  相似文献   

9.
高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晒青、摊放、摇青的高香绿茶样,生化成分含量均高于普通绿茶对照样;在香气分析中,高香绿茶的香气种类比普通绿茶多,酯类和酚类物质分别比普通茶样的高10.8%和3.44%,这些香气成分的形成构成了高香绿茶的香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花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分析了四个品种花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并和乌龙茶作对比。研究发现,晒青和摊放工序是形成花香绿茶特征香气及香型的关键。经GC和GC/MS分析鉴定,构成花香绿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己酸-顺-3-乙己烯酯,丁香烯、α-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花香绿茶的香型由各香气成分的组成,含量及其各自阈值决定。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滚筒变温组合、干燥时长、是否耦合热风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利用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IRAE-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筛选栗香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以单芽嫩度为制备原料,当电磁滚筒变温组合为180℃/170℃/160℃,耦合110℃热风干燥6 min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最佳。此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建立了栗香绿茶的有效判别模型(R2Y=0.997,Q2=0.774);基于VIP>1和p≤0.05,筛选出27种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进一步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确定其在栗香和非栗香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发现27种香气物质在栗香绿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非栗香绿茶。另外,原料嫩度也会影响绿茶栗香的效果,单芽比一芽一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更好。综合来看,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加工技术,为栗香绿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21,42(14):151-15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分析“清香”绿茶和“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栗香”和“清香”绿茶中检测到543 个化合物,其中含量差异较大的成分有173 个,包括黄酮类75 个、酚酸类22 个、萜类1 个、脂质31 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9 个、生物碱4 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9 个、有机酸5 个、木脂素和香豆素5 个、鞣质1 个以及其他类11 个等11 类物质;“清香”绿茶中含量高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63 个,含量低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110 个;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隐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L-蛋氨酸及γ-氨基丁酸共7 个化合物对绿茶样品中香气品质成分的生成可能有重要影响;“清香”绿茶中隐绿原酸、L-蛋氨酸含量较高,而“栗香”绿茶中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γ-氨基丁酸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成分的含量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3类典型栗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对关键香气组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3类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共鉴定出79种共有香气组分,其中萜烯类较多,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基于OAV不小于1,共筛选出12种关键香气组分,其中己醛、1-辛烯-3-酮、β-紫罗兰酮在3类典型栗香绿茶中OAV均不小于10,特别是1-辛烯-3-酮在3类典型栗香绿茶中OAV均超过100;以OAV结果为基础,在模拟体系中添加相同浓度和比例的关键香气组分进行香气重构,3类典型栗香重构样与对照样的夹角余弦值均在0.97以上。本研究明确了12种关键香气组分对栗香绿茶特征香气的贡献作用,并通过香气重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为绿茶赋香物的定性及量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创新型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滚筒杀青为对照,设定滚筒-微波、滚筒-远红外、滚筒-微波-远红外、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共5 种方式,结合感官审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品茶样香气成分68 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层次聚类分析、香气活度值法、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探明绿茶栗香形成的最佳杀青方式,寻找栗香关键组分。结果表明,滚筒联合远红外有利于栗香品质的提升,其中以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可获得高扬持久的栗香,且滋味鲜爽,整体品质最优;滚筒联合远红外杀青处理利于高沸点醇类、酮类、芳香烃类如芳樟醇、反式-β-紫罗酮等的转化与形成,以滚筒-远红外-微波处理含量显著最高;PLS-DA及层次聚类分析可根据栗香强度将不同类杀青方式准确区分及聚类,结合香气活度值,明确反式-β-紫罗酮、芳樟醇、顺-3-己酸己烯酯、壬醛、香叶醇、苯乙醛6 种物质为栗香关键组分。本研究可为定向化、标准化生产优质栗香绿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感官审评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6 个茶树品系所制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分析。结果表明,6 个茶树品系所制绿茶均具有鲜、清、高等典型的绿茶香气特征,其中01-4-7、20-2-1和03-7-1带有花香;共检出55 个香气成分,以醛类、醇类、酯类化合物为主,芳樟醇、壬醛、(Z)-己酸-3-己烯酯和香叶醇含量较高,其次是(E)-己-3-烯基丁酸酯、二甲硫、水杨酸甲酯、庚醛、癸醛等;不同茶树品系所制绿茶在香气物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样品存在一些含量较高的特异性香气成分;共得到9 个气味活度值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芳樟醇、癸醛、二甲硫、β-紫罗兰酮、香叶醇、壬醛、庚醛、(E)-2-壬烯醛、(Z)-己酸-3-己烯酯,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多重分析表明:在香气成分上,6 个茶树品系与福鼎大白茶(对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茶树品系03-7-4、01-4-7、07-7-68和03-7-1所制绿茶的香气成分较为相似,20-2-1含有较高含量的酯类化合物且香气总量高,07-7-64有高含量的醛类化合物;关键变量分析表明有19 个香气成分是所测样品间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6.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19,40(22):219-228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等。结果表明,从7 个“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70 个共有香气化合物,化学组成以醛类、醚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以及酯类等成分为主;采用OAV法和GC-O-MS法分别确定“清香”绿茶中的20 种和28 种关键香气成分;2 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 种物质,包括芳樟醇、壬醛、(E)-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乙苯、萘、2-正戊基呋喃等,表明这些物质对绿茶“清香”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广东客家地区代表性茶类-仙湖茶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客家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且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与炒青绿茶品质审评得分的相关关系较大,是造成炒青绿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客家炒青绿茶样品中共鉴定出44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37.96%)、醇类(28.47%)、烃类(15.92%)、酮类(10.38%)、酯类(5.10%)和其他(2.17%),香气化合物中壬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且RVOA>1,均呈现花香、栗香,推测是客家炒青绿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8.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utilized on the quality of teas, the major water-soluble and volatile components of 24 Biluochun and regular green tea samples obtained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area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sensory evaluation, Folin-Ciocalteu method, the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re were sm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the major water-soluble compounds identified in these samples. Sixty-five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se teas. These molecules included 22 hydrocarbons, 18 alcohols, 8 ketones, 6 esters, 3 aldehydes, 3 heterocyclics, 2 nitrogens, 1 lactone, 1 acid, and 1 phenolic.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se 65 compound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Biluochun samples were highly similar and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regular green teas.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although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and cultivar influenced the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s somewha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tea aroma.  相似文献   

19.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从浙江省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以四川茶区主栽品种福选9号为对照,研究3 个引进品种春梢(1 芽1 叶) 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 3 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内含物质较丰富, 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96±1.65)%~(43.94±0.93)%;咖啡碱含量范围在(3.92±0.06)%~(4.47±0.12)%。氨基酸含量为(4.78±0.16)%~(5.71±0.30)%,均显著高于福选9号;茶多酚含量为(19.89±0.68)%~(23.95±1.73)%,儿茶素含量为(8.38±0.08)%~(13.25±0.18)%,均显著低于福选9号;酚氨比值范围在3.48~5.01,也低于福选9号,因此,3 个供试品种具有适制绿茶,且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物质基础。在中茶108、中茶302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37 种,中茶102中检出香气成分38 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中茶108、中茶302所制的绿茶品质明显优于福选9号,中茶102则与福选9号品质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