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屋藏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道出了那些读书、爱书、藏书者的内心境界。我有幸结识了一些这样的朋友,我不仅愿意与这些朋友们聊天,也愿意在他们那充满书香气的屋子里小憩,以便沾些文化气息,进而充实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破万卷的条件,故特别关心爱惜与书有关系的一切一切。  相似文献   

2.
曾有一个学中文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太喜欢“吃”了:商人谈判要在饭桌旁,朋友聚会要一起吃饭,就连恋人见面也免不了这道“重要程序”。吃饭,好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确,大多数俄罗斯人很不习惯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吃”上,他们经常简简单单地用面包、香肠和沙拉来打发一顿,节省很多时间。不过,正宗的俄式大餐同样有其精妙之处,让人过后难忘。  相似文献   

3.
读书解谗     
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没出息的人,平生最喜欢做的两件事情,竟然只是吃好吃的东西和看好看的讲吃东西的书。我算是一个有点儿闲情的人,经常有机会无所事事地闲呆着。好心的朋友就劝我,那么多时间,用来读点书多好啊。我也这样认为,应该趁着有时间多读书,多学习,多提高一些知识修养。只可惜,少年时代偷偷摸摸疯狂看小说的经历,让我再也不能习惯在悠  相似文献   

4.
食粮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之分,而在精神食粮中,书,无疑是极主要的一种。古往今来不乏把读书和饮食相提并论的名言佳句,如清末梁山舟题绍兴鲁迅旧居“三味书屋”的对联就有“大羹有味是诗书”之句。读书和饮食的关系确实颇可咀嚼和玩味。 最能体现读书者求知之渴望的是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果人人对于知识的需求,都能像饥之于食、渴之于饮,那么,书店一定会开得和饭馆、餐厅一样多、一样高  相似文献   

5.
99岁的车辐老先生昨夜(2013年元月22日)辞世.朋友赵蓉在电话里说过后,我心里竟没有半点伤感和痛感.个把小时后,直到在一张给他家人的哀悼卡上写下几个字时,才突然地泪水直下. 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够奢侈,而车老的高寿也少有人不眼红,尤其是百年还未昏聩,未痴呆,未帕金森,还能吃,能读书,能用蝇头小楷写日记,还能和别人交流读书体会.有次车老跟我神秘兮兮地说:"你不可能把天下的书都读完噻,要是平时多跟读过的人摆,那就是赚了嘛."  相似文献   

6.
裁缝的故事     
当作者和朋友说要写一本关于“裁缝”的书时.他们的反应是那样不可思议:“谁会来买这本书?”大家都认为:做裁缝的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不会买书;而不做裁缝的.谁又会来关心裁缝呢?就如同大家对这类书的反应一样.人们对裁缝社会地位的反应同样令人回味。一方面.人人要穿衣;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告诉别人.自己是做衣服的“裁缝”.  相似文献   

7.
张四同 《今日印刷》2010,(12):91-91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现代学者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适时地学习相应知识是一件非常有益、有趣的事,又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形容海外华人为“假洋鬼子”。我们家三人中有两个“假墨西哥人”。嫁了个苏格兰血统的美国老公,始终以为他爱吃美国食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和对门的墨西哥人家成为朋友以后,我才发现老公和儿子是一个模式,最好天天吃墨西哥饭菜。我说老公是隐藏得很深的民族敌人,他根本听不懂。我说儿子是小小卖国贼,他也听不懂。结果倒是我这个中国人成了他们的俘虏,投降以后心不甘情不愿地为他们俩做墨西哥菜。  相似文献   

9.
读书名言     
杨绛先生说,读书贵在“追求精神享受”。她又说,不过,读书的“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乐。钻人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这个“乐”和“追求享乐”,该不是一回事吧!  相似文献   

10.
家的乌托邦     
前些日子.有朋友打电话找我了解关于装修方面的事情,絮絮叨叨说他们夫妻俩怎样找设计师和泡建材市场之类的事。我马上警惕地问:你们俩谁拿主意?朋友在电话那边春风满面:我们俩一块商量,一同拿主意。我转弯抹角地劝道:你们还是一个人拿主意吧。朋友兴致正高,没有听出话外之音。我放下电话,不由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11.
糜烂美态     
“不修边幅”可以说是个颇受欢迎的style,爱得就是那种自由随性又不失有型的感觉。很多人穿着牛仔裤多年也不洗,甚至有朋友叫人不断踩踏他新买的球鞋,其实他们需要的就是那种经过时间和感情留下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郝驰 《四川烹饪》2003,(2):12-13
成都人以好吃闻名于世。我的一位朋友某日竟突发奇想,说是要对成都人做一次专题社会调查:什么东西最好吃。我说,你这简直是吃饱了撑得慌,肯定忙活半天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向灯的,也有向火的,绝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百口不同味,何况如今有人爱吃“生抠”,有人爱吃“生鲜”,有人爱吃“点杀”,还有人喜欢“活吃”,你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又怎能评判出最好吃的东西来呢?朋友说,其实他早有答案了:“欺头”最好吃。成都俚语中的“吃欺头”,是占便宜的意思。现代成都人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幽默感,他们给“吃欺头…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与自己相爱的人陪伴在身边——家人、伴侣、朋友。正因为有他们,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但是也许人生来就很含蓄吧,向他们说出爱和感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由于现实中确实存在家庭纷争、个人情绪低落及相互陪伴交流的时间缺乏等问题,使得我们”谈情说爱“更为困难。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当然这也不是不能改变的。那么该怎样做呢?还是听听心理治疗专家如何说:爱对于人就如同空气对于人,谁都不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家电》2004,(15):32
“欢迎光临,有什么我可以效劳的吗?” 编辑点评:导购员第一声问候语,既礼貌而又不失热情,瞬间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为成功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刚搬家,想要添置一些家用电器”那位先生说,他们中的女士停了下来,“老公,我听朋友说电磁炉使用起来很方便的,我们先看看电磁炉吧。” “我是小陈,我带两位了解一下电磁炉,这边请”说着我就把他们带到万利达小家电专柜。  相似文献   

15.
馋出学问来     
梁实秋学问渊博,又是美食家,不过他也有弄不明白的时候。他在《熘黄菜》中说:“北京人常避讳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为什么不雅。‘不樨’、‘芙蓉’、‘鸡子儿’都是代用词”。1994年7月,我偶然在书店里见到《读书》月刊当年第6期6期有一篇《味外酸咸》的文章,文中有京人避讳说“蛋”的答案——北方因为太监  相似文献   

16.
食久必厌     
在火车上与同座者聊天,很长见识。有一次由上海去金华,与二三同座高谈阔论,其中一位女士,老家舟山。我去过舟山几次,有不少话题可谈。我问她:“你对海鲜是否失去了兴趣?”她说:“吃多了不太感兴趣,但很少吃到的还是能吸引我。”我想起一种说法:“就数舟山和丽水的人嘴最难侍候,前者尝遍海鲜,后者吃惯山珍。”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全面。因为舟山人难侍候的只是吃多了本地海鲜,如让他们吃闽、广海鲜,就称心了;对丽水人也一样,让他们品尝川、湘山珍,他们不一定会挑剔。这说明人都爱追新求奇,不甘心一成不变。上海的白领由于有“实力”,常吃粤…  相似文献   

17.
女性的力量     
《美食与美酒》2014,(9):19-19
经常有朋友对我说,葡萄酒行业是个感性的工作,因此他们对我理工科背景转行做葡萄酒都表达出惊愕的反应。也有一些年纪稍大的朋友,总是问我:“我的女儿对艺术很感兴趣,很感性.跟你一样做葡萄酒好不好?”  相似文献   

18.
隆冬将至,朋友的儿子问我这位“鞋叔叔”,给他老爸老妈买双什么样的鞋好过冬? 我说:“你知道你爸妈是什么脚型吗?”“你说的是尺码?”“当然,不过除了尺码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他们是汗脚还是干脚?”“什么汗脚干脚?”“汗脚就是爱出汗的脚,干脚嘛当然是不爱出汗的脚,甚至皮肤干裂的脚。”“这和买鞋有关系吗?”“当然有,不仅有,还大着呢!”“怎么个大法?”“我问你,你穿皮鞋和穿胶鞋都有什么感觉?”“感觉?  相似文献   

19.
板栗养生鸡     
那天朋友贾老练对我说:“大嘴兄,你自称嘴大吃八方,华阳有一家板栗养生鸡火爆得不得了,你吃过没有?”我摇了摇头。贾老练凑过来低声对我说:“那家板栗鸡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前阵子他还对我讲,国庆节他们每天都要卖4万,可是人家的餐厅才400多平方米哦……”  相似文献   

20.
正以前说起持家,开门七件事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因为幼时读书不求甚解,又以"君子远庖厨"自诩,总以为里面说的酱便是酱油。后来读到一些旧书,发现在古时更早出现在餐桌上,使用更广泛的是各种酱——甜面酱、豆瓣酱、黄豆酱……如此看来,七件事之一应该是各种酱料。因为爱读老舍和梁实秋等人的书,我一直对北京(那时候叫做北平)的风物,尤其是饮食有很大的兴趣。我生长在典型的江南家庭,几乎顿顿主食吃米饭,偶尔有挂面或者馄饨调节一下,便是我的节日。那两位文豪书中林林总总的面食和点心,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