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亚麻籽综合营养品质的差异.方法:以来源于6个产地的12个品种亚麻籽为研究对象,以α-亚麻酸等8个营养成分作为品质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12个品种亚麻籽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归类.结果:对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7.608%,可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小米的种质资源鉴定与筛选、品质育种及综合加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12个小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小米中的氨基酸含量,并以小米中所含的17种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品质综合评价,同时对小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小米品种对17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Ser>Lys>Arg>His>Met>Ile>Thr>Gly>Pro>Tyr>Phe>Asp>Cys>Glu>Leu>Val>Ala。主成分分析可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329%,Glu、Pro、Leu、Phe、Ile、Lys、Thr、His和Tyr可以作为小米品种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评价出了12个小米品种的品质优劣顺序,聚类分析可以将12个小米品种划分为三大类。结论:晋谷61的综合品质最好,张杂谷13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氨基酸含量的不同玉米品种的品质差异。方法:以16个新玉系列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玉米籽粒中氨基酸含量,并以玉米籽粒中含有的16种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玉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玉米品种对16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Met>His>Tyr>Lys>Pro>Thr>Leu>Glu> Ser>Phe>Val>Asp>Ala>Ile>Gly>Arg;主成分分析可提取出2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227%;Ala、Ser、Glu、Leu、Asp、Phe和Met可作为不同玉米品种品质综合评价指标;基于氨基酸含量的品质优劣顺序,可将16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三大类。结论:新玉54号和新玉65号两个品种综合品质较好,新玉87号和新玉13号2个品种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产区黑木耳基于氨基酸含量的品质差异,本研究以市售15个产区的黑木耳为研究对象,以黑木耳中所含的17种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17个评价指标中提取出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674%,可较好地反映出市售15个产区黑木耳的综合信息,分析得出Phe、Arg、Pro、Met和Ser含量可以作为市售15个产区黑木耳的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函数法评价出市售15个产区黑木耳基于氨基酸含量的品质优劣顺序为:黑龙江>辽宁>西藏>内蒙古>陕西>江西>浙江>河北>吉林>新疆>贵州>云南>湖北>甘肃>四川。聚类分析将市售15个产区黑木耳划分为三大类。第I类包括黑龙江、辽宁和西藏3个产区,其综合评分较高;第II类包括,内蒙古、陕西、江西、浙江、河北、吉林、新疆、贵州、云南、湖北和甘肃11个产区,其综合评分居中;第Ⅲ类包括四川1个产区,其综合评分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评价贵州省六盘水市猕猴桃果实品质,建立猕猴桃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以六盘水不同品种猕猴桃为试材,采用国标和农业标准对猕猴桃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同时对品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猕猴桃品质指标存在差异性和相关性,其中Fe差异最大,纵径差异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猕猴桃14个品质指标简化为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890%,可代表猕猴桃果实品质95.890%的信息量。根据聚类分析,14项猕猴桃品质指标可划分为4类,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了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和Fe四项核心品质指标,可用来衡量猕猴桃品质的优劣。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红阳和东红品质较好,适合作为鲜食品种栽培;翠香和徐香品质较差,适合作为加工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亚麻籽品种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差异。方法:以12个亚麻籽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亚麻籽中8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对亚麻籽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品种对亚麻籽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顺序为木酚素>总氰化物>黄酮>植物甾醇>总酚酸>生育酸>FRAP值>DP PH值。主成分分析可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925%,第一主成分主要由黄酮和FRAP值决定, 第二主成分主要由木酚素和生育酚决定,第三主成分主要由总氰化物和总酚酸决定。聚类分析将12个亚麻籽品种划分为三大类,其综合评价值依次降低,第Ⅰ类包括坝亚11、宁亚17、坝亚9、陇亚8和轮选2;第Ⅱ类包括陇亚10、宁亚16和晋亚7;第Ⅲ类包括轮选1、晋亚8、伊亚3和伊亚4。结论:综合评分坝亚11最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综合评价新疆不同品种桑葚营养品质。方法 以新疆地区11个桑葚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还原糖、有机酸、矿物元素、氨基酸、抗氧化活性等15项品质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 新疆不同桑葚品种各个品质指标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富马酸含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00.00%,果糖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为7.46%。黑桑1号中黄酮含量、矿物元素总量较高,分别为2.86 mg/g、5860.29 mg/kg;黑桑2号和药桑1号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均为4.18 mmol/L Trolox;粉桑、白桑1号中糖酸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2.45%、14.64%;药桑2号中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强,为4.27 mmol/L Trolox;药桑1号的花青素含量最高,为2.59 mg/g;药桑5号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1.349%。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将15项品质指标简化为3项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432%,可以反映品质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综合评价得分高低,将品种排序为药桑3号>黑桑2号>黑桑1号>药桑1号>药桑2号>药桑6号>药桑5号>药桑4号>白桑2号>白桑1号>粉桑。根据聚类分析可以将11种桑葚分为4类,第一类为:黑桑1号、黑桑2号;第二类为粉桑、白桑1号、白桑2号;第三类为:药桑1号、药桑3号;第四类为:药桑2号、药桑4号、药桑5号、药桑6号。 结论 综合评价得出药桑3号综合品质最优,但其糖酸比在3%左右,风味品质比较差,适合作为保健品开发的果桑品种;粉桑和白桑虽然综合品质较差,但其口感比较好,适合鲜食或者制作成桑葚酒、桑葚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莲藕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5个采收期的4个品种莲藕,测定蛋白质、淀粉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莲藕品质评价模型。结果 在采收期内,莲藕淀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总酚含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膳食纤维等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PC1、PC2、PC3 3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依次为2.274、1.933、1.023,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7.170%。不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总糖、淀粉、总酚和总黄酮6个指标可以用来综合评价莲藕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发现, 9月采收的八月粉,10月的鄂莲6号,2月的鄂莲10号和鄂莲11号,营养品质较好,优于其他采收期。3月采收的4个品种莲藕的综合营养品质较低。结论 在采收期内, 4个品种莲藕的营养物质动态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分析方法能够科学评价不同采收期莲藕的综合营养品质,为莲藕育种、加工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明不同鲜食葡萄品种间的氨基酸含量、组成特征及其营养价值差异情况.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其氨基酸种类及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全面比较不同鲜食葡萄氨基酸营养价值.结果:31种葡萄均至少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增香与着色氨基酸、抗菌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综合品质的差异,以来源于黑龙江的11个水稻品种和来源于日本的7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以糙米率等作为品质评价指标,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18个水稻品种进行品质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归类。结果表明:龙粳39、空育131和牡丹江32三个水稻品种在加工品质方面优于其他品种,爱知旭水稻在外观品质上最好,绥粳18号、松粳9号和早熟青森3个水稻品种在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评分方面优于其他品种。隶属函数法评价出18个水稻品种品质优劣顺序:龙粳39、牡丹江32、空育131、垦粳8号、早熟青森、龙粳36、爱知旭、绥粳18号、松粳9号、星之梦、垦粳6号、龙庆稻1号、新月光、龙庆稻3号、上育418、龙庆稻2号、龙粳43、富士光。聚类分析结果将18个水稻品种品质聚为3大类,第I类包括龙粳39,其品质最好,第II类包括牡丹江32、空育131、垦粳8号、早熟青森、龙粳36、爱知旭、绥粳18号、松粳9号、星之梦、垦粳6号、龙庆稻1号、新月光、龙庆稻3号、上育418、龙庆稻2号、龙粳43,其品质居中,第Ⅲ类包括富士光,其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金耳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并评价其营养价值。方法 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云南、陕西、福建、西藏和甘肃金耳中氨基酸的含量,比较不同产地金耳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之间的差异,并采用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氨基酸比值(amino acid ratio, 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atio coefficient of amino acid, RC)和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score of RC, SRC)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不同产地金耳中氨基酸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产地金耳中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含量在9.25~19.50g/100g之间;必需氨基酸含量在2.72~6.07g/100g之间,占总氨基酸含量在26.6%~31.7%之间;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在6.33~13.43 g/100 g之间,占总氨基酸含量在68.3%~73.4%之间。5个产地金耳中4种呈味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而不同产地金耳中呈味氨基酸总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陕西<云南<福建&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国29个产地山茱萸的氨基酸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方法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山茱萸样品中氨基酸的含量,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不同地区山茱萸样品的氨基酸总量存在差异,在15.12~26.47 mg/g之间;山茱萸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29份样品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5.75%,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模式标准;含量最高的3种氨基酸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均为药效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0.02%~68.48%;山茱萸中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值介于61.859~81.443之间;不同产地的山茱萸氨基酸组成相关性显著,主成分分析提出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884%,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其归为4类,其中以陕西秦岭和河南伏牛山地区品质为佳。结论 山茱萸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物质,氨基酸种类及含量丰富,综合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本研究可为不同产地山茱萸的品质评价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评价黑龙江、吉林、四川3个产地25批次黑木耳的氨基酸成分,为黑木耳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 GB 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黑木耳中氨基酸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不同产地黑木耳中均含有常见的 17 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在7.02~9.45 g/100 g 之间,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为36.2%~38.0%。不同产地间氨基酸种类无差异,但含量差异较大,各产地均以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为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1.06 g/100g和0.99 g/100g,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2.59%和11.64%。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196%,能较好地反映氨基酸的综合信息。依据各主成分得分值与方差贡献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3个产地黑木耳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较高,含量差异较大,综合评价排在前5位的产地均为黑龙江,其中最高得分为4.36,并且显著高于其他产地黑木耳。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区分不同产地黑木耳氨基酸的成分差异,可以为黑木耳中的氨基酸评价及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贵州玫瑰花茶的氨基酸含量,分析其组成特征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参照GB 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收集贵州5个产区(镇远、毕节七星关区、沿河、开阳、凤冈)不同品种及不同开放程度共12个玫瑰花茶,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比较玫瑰花茶品质。结果 贵州各产区玫瑰花茶均含16种氨基酸,其中均为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平均氨基酸总量在5.96~13.27 g/100 g之间,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05~4.16 g/100 g、0.43~0.96 g/100 g、3.85~9.05 g/100 g;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072%,能较好地反映氨基酸的综合信息,结果表明5-GZ,3-GZ和1-GZ氨基酸品质最佳;聚类分析将12个玫瑰花茶分为4类,表明这12个玫瑰花茶氨基酸品质有明显差异。结论 贵州各产区玫瑰花茶氨基酸含量丰富,通过综合评价氨基酸品质最好为镇远产丰花花蕾茶。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温度对亚麻籽进行炒籽并压榨制油,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炒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从坚果芳香过渡到严重焦糊味,色泽加深,在195℃炒籽45 min时形成热榨亚麻籽油特有的浓香型风味;营养成分如VE、总酚以及甾醇含量随炒籽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在255℃炒籽45 min时,3种营养成分的损失率分别为75. 7%、76. 5%和88. 9%;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K232值、K270值随炒籽温度升高而增加,且炒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适当炒籽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是有利的;高温炒籽压榨亚麻籽油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与其理化指标密切相关,进而共同影响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GC-MS法测定并分析了6个不同产地亚麻籽含油率及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亚麻籽含油率在36.59%~44.88%之间,含油率与产地的生长季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39 5,P=0.036 6);亚麻籽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5种脂肪酸分别是亚麻酸(53.36%~65.84%)、亚油酸(10.14%~16.39%)、油酸(10.03%~12.37%)、硬脂酸(3.98%~9.85%)和软脂酸(2.41%~7.9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7.51%~92.39%。综合含油率及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等因素,最终确定甘肃陇南作为优质亚麻籽油生产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不同纹理香菇内在品质,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以天白花菇(Bai-hua, TBH)、白花菇3A(Bai-hua 3A, B3A)、白花菇2A (Bai-hua 2A, B2A)、白花菇A (Bai-hua A, BA)、茶花菇(Cha-hua, CH)、光面菇(smooth cap shiitake, SCS)和板菇(plate shiitake, PS) 7个不同纹理香菇为实验材料,测定其中水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氨基酸、粗多糖、香菇嘌呤及4种嘌呤含量,并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内在品质进行评价。结果 7种不同纹理香菇内在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板菇的蛋白质、膳食纤维、香菇嘌呤、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4种嘌呤含量最高,光面菇的粗多糖和脂肪含量最高, 4种嘌呤含量最低。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析发现, 7种不同纹理香菇蛋白质营养价值依次为板菇>茶花菇>白花菇3A>白花菇A>光面菇>天白花菇>白花菇2A,板菇蛋白质营养价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依次为板菇>光面菇>白花菇A>白花菇2A>白花...  相似文献   

18.
以未处理和焙炒处理后的亚麻籽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液压压榨和螺旋压榨三种制油工艺,得到六种亚麻籽油和粕,探讨不同制取方法对亚麻籽油和亚麻籽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溶剂浸提法样品出油率最高(34.50%);在三种制油工艺中,焙炒处理后制得的亚麻籽油过氧化值和酸价均高于未处理组,但焙炒前处理可以提高亚麻籽油中总酚和维生素E含量;此外,制取工艺对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其中螺旋压榨油氧化稳定性最好,且同种制取工艺间焙炒前处理可以增强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制取工艺和焙炒前处理对亚麻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但焙炒处理组中的吡嗪、吡咯物质分别比未处理组高5.1%、15.8%、9.3%,未处理组中的醇类物质分别比焙炒处理组高6.1%、11.8%、3.7%。不同制取方法得到的亚麻籽粕中,未处理液压粕粗脂肪、粗蛋白和NSI(氮溶解系数)最高,焙炒螺旋压榨粕木脂素聚合物含量(16.70%)最高,且NSI也处于较高水平(33.13%);焙炒螺旋亚麻籽粕木脂素聚合物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0.49 mg/mL和0.88 mg/mL。本研究结果对亚麻籽油的产业发展和亚麻籽加工副产物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源树番茄果实品质比较及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不同种源树番茄果实为试材,对其单果重、横径、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酚等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评价树番茄果实品质的6项核心指标,根据综合得分对7个不同种源树番茄进行排序,并进一步做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以及不同品种间树番茄果实的品质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对其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产地因素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品种因素;此外,同一品种间单果重、固酸比、糖酸比、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7%,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不同品种间,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程度较大。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413%,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前3的是DH-1、DH-2、BS-2,得分最低的是LC-1;聚类分析将7个不同种源树番茄分为三类。综合分析结果显示DH-1、DH-2、BS-1外观和营养品质较好,可作为鲜食、食品加工原料进行推广,LC-1在风味上更具特色,可考虑作为调料品开发利用,而PE-1、XS-1其维生素C、总酚、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适合作为保健品的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