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引起大众过度担忧,建立安全的溯源机制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农业生产者和食品加工企业采用区块链溯源的博弈模型,并建立复制动态方程,研究双方在食品溯源体系中的策略选择,结果显示溯源成本、共享信息全面性、协同收益、溯源风险等因素均会影响双方的策略选择。最后为区块链追溯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于食品追溯体系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的食品溯源信息,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可追溯体系能够满足监管者、生产者的需求。本文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可追溯领域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阐明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最后基于区块链技术在可追溯食品行业的现实需求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首个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7年12月14日,沃尔玛、京东、IBM、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首个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加强食品追踪、可追溯性和安全性的合作,提升中国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为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正12月14日,沃尔玛、京东、IBM、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首个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加强彼此在食品追踪、可追溯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合作,提升中国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更有效地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通过本次合作,四方将与食品供应链上的诸多供应商和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建立中国食品安全生态系统所需的标准及创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可追溯大米的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大米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物,建立并完善其可追溯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以及提高粮食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可追溯食品的使用主体,消费者对可追溯大米的态度、认知、支付意愿等决定了可追溯大米的市场容量,以及大米可追溯体系的构建层次与推广程度。研究从大米消费的特殊性与我国目前大米消费环境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实证层面主要分析了北京市271位消费者(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250份)对不同层次安全信息的两种类型可追溯大米的态度、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食品安全环境现状等因素影响着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信息以及可追溯食品的潜在需求;被调查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度较低,67.2%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得相关知识或信息;被调查者多数愿意为具有可追溯属性的大米支付一定的溢价,但所愿支付溢价有限;具备第三方检测评价的可追溯大米的可接受价格多集中在8~15元/500 g,而同时具备有机、富硒特点的可追溯大米的可接受价格多集中在18~25元/500 g;被调查者中愿意购买可追溯大米的群体,多为年龄在26~30岁的企业员工,其大多选择在大型超市、专门的米店或者网络购买大米,单次购买量多为5 kg,购买时间间隔为2个月,日常选购大米的价格多在5~10元/500g。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食品追溯中,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可信带来的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然而随着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网络化、复杂化发展,溯源信息越来越多,对于绿色食品的追溯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引入区块链侧链,构建可信的主侧多链绿色食品追溯平台,通过侧链对主链进行扩容,提高其存储能力,并使用布隆过滤器改进后的Bmerkle树,提高溯源的查询效率,最后以具体的绿色食品为例分析追溯平台的运行流程。可信主侧多链追溯平台的构建能够消除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不对称,保障追溯信息的真实可信,进而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信心;同时能够扩充单条链的存储能力、提高溯源查询效率,保障隐私数据的私密性,希望能够为区块链技术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区块链应用食品追溯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帮助食品供应链参与方解决技术应用难题。方法 首先,基于11家区块链技术平台企业和3家食品企业访谈内容,通过扎根理论筛选出区块链技术应用食品追溯产业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其次,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制约因素进行权重排序和评价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制约因素权重评价由4个准则层和12个指标层构成。其中,指标层因素中,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区块链投入产出(0.1430)、信源真实(0.1288)、链上企业配合意愿(0.1176)、食品企业认知度(0.0974)、标准体系(0.0942)、运作效率(0.0769)、消费者认可度(0.0733)、市场准入门槛(0.0694)、法律法规(0.0597)、人才建设(0.0594)、系统兼容(0.0470)、政策扶持(0.0333)。结论 区块链投入产出低、上链信源真实度存疑、链上企业配合意愿低、食品企业对区块链认知度低是区块链落地食品追溯产业的主要障碍,对此,应加大技术应用场景研究、提高市场认知水平、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区块链和代理重加密的食用油溯源方案,利用以太坊和智能合约实现食用油溯源系统,保障食用油供应链信息的可追溯性。使用代理重加密算法对食用油供应链主体的隐私信息进行加密,用于隐私信息的保护与密文共享。经过对系统性能和加密方案的时间开销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624 ms,吞吐量为250.4/s,系统性能和加密方案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演化博弈的理论与方法,对由上下游节点企业组成的食品供应链系统的协同过程进行分析。将信息共享、收益分配以及风险分担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建立双方协同的演化博弈模型,结合食品供应链的特殊性,着重考察风险因素对协同结果的影响,从而研究分析有限理性的博弈双方的协同过程。从理论上,找到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协同机制的影响机理和最优策略。研究发现,食品供应链上有效的协同机制的建立,是应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茶叶市场监管力度低,溯源保真难,导致市场茶叶品质参差不齐。传统的溯源体系在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中,很难避免溯源信息篡改、真假茶叶替换、防伪签套用、转卖等造假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设计集生物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溯源方式,在茶叶生产的各个过程中对茶叶进行基因抽样检测,再将检测信息上传至区块链,保证信息无误。采用的基因芯片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从基因层面确保茶叶的高品质,从技术层面确保了溯源信息的真实性,切实保障消费者对茶叶相关过程信息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研究食品企业对广大消费者偏好的食品追溯信息,为我国的食品追溯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提供策略支持。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消费者对水果供应链各环节的追溯信息偏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消费者在此类信息上的偏好差异。结果广大消费者比较偏好的追溯信息是关乎水果质量的认证标示、检测报告、种植基地水质、包装日期、收获季节以及农药使用等6类最重要关键性信息,而对基础性信息偏好较低。结论企业对消费者共享关注度较高的追溯信息,可以提升其对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加强溯源体系建设愈发重要。本文首先对区块链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出口食品溯源现状,对追踪信息及程序烦琐、信息易篡改易造假及缺乏统一平台进行有效监管等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论证区块链技术在食品追溯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及现实应用成功实例,足以证明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来构建出口食品溯源监管体系完全可行,最后提出相关应用探索方案,建立海关、地方监管部门、种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参与,由国内生产源头到国外分销的出口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以期对提高我国出口食品质量和完善我国出口食品安全溯源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大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传统的溯源体系中,信息仍然存在不准确、不透明、不安全等问题,而区块链具有防止篡改、全过程可追溯、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等特点。将区块链技术与溯源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的解决传统溯源体系中的问题,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溯源,切实保障了供应链上全体成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本文将介绍了区块链技术,梳理总结近些年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进行总结,有效的说明了构建基于区块链溯源体系时的着眼点,对于区块链溯源体系的推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食品贸易全球化和供应链的复杂化,监管全球食品供应链无疑是一项艰巨挑战。目前,一种由政府监管部门参与监督、各食品企业参与配合的第三方溯源服务系统,已逐渐成为监管制度的有效补充。基于我国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燕窝原产国输华燕窝双边议定书的签订,以及境外燕窝加工企业卫生注册工作的开展,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CAIQ)开发了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为获华注册的境外燕窝加工企业的输华燕窝提供溯源服务,输华燕窝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均加贴CAIQ溯源标签,我国消费者可通过扫描溯源标签上的二维码或通过网站查询16位燕窝码,获得燕窝产品的燕屋、加工、出口、进口、经销各环节的全程追溯信息,为消费者识别和选购合法进口燕窝提供有效途径。CAIQ溯源系统是建立在进口注册和口岸检验检疫基础上的追溯系统,是搭载了质量信息的追溯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广西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理论假设及问卷调查,以广西区内101家食品生产企业为实例,主要从生产企业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认知、企业对追溯体系建立过程中外部环境等4个方向进行调研,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结果企业参与实施追溯体系的意愿较高,影响企业建设追溯体系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是否获得质量认证、生产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关注度、可追溯产品的预期价格、消费者是否可以追溯到质量问题主体。结论在广西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需要结合多方力量,运用阿里经营模式,多手段、多渠道地去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相似文献   

16.
湘冷链——基于区块链的冷链溯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传统溯源系统无法保证数据可靠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冷链食品的防护与监控。方法:基于区块链技术为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了湘冷链溯源系统,采用读写分离的存储方式,利用缓存系统提升了区块链系统读写状态数据的效率。结果:湘冷链溯源系统实现了湖南省进口冷链追溯环节的数据共享,并且针对发生疑似问题的冷链食品可以精准定位和快速上报。结论:湘冷链溯源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信任性和可溯源性,为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冷链食品监管模式,通过追溯环节、追溯码、产品管理以及信息上链防篡改功能,实现了可信闭环冷链食品“物防”追溯体系,保障了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把粮食各个环节的信息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进行采集,并将各环节的产品标识信息链接起来,形成一条可追溯链条。结合粮食行业现状,通过粮食信息采集追溯服务标准研究,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环节粮食质量安全追溯链,实现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服务。  相似文献   

18.
何静  胡鑫月 《食品科学》2022,43(15):294-301
疫情防控背景下,冷链食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但当前食品冷链追溯系统建设不完善,仍存在缺乏信任、信息不对称、追溯环节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量子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追溯系统构建思路。在量子区块链中,区块中的记录被编码成一连串彼此缠绕的量子,运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代替传统区块链非对称加密传输,以量子签名进行身份验证,形成纠缠量子态对照效应,达成量子共识,保证任意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真实性,防止数据被篡改。结合分布式存储、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追溯系统所有节点共同参与、共同维护。从冷链信息采集业务层、网络数据管理层以及系统应用层3个层级对冷链追溯系统进行构建,并进一步探讨系统运行机制。本文欲利用量子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区块链优势,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冷链食品追溯面临的困境,为探索构建真实高效、可持续实施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出口鳗鱼生产企业中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鳗鱼质量安全信息体系。方法 通过对鳗鱼生产供应链进行分析, 明确鳗鱼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需要保存和传递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 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 采集各环节关键的、可追溯的信息, 完成鳗鱼产品的跟踪与追溯。结果 在此基础上, 研究开发了符合出口鳗鱼产品生产实际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应用于跟踪和追溯鳗鱼养殖、生产、销售过程。结论 阐述了该系统的作用、功能及在鳗鱼行业实施成效, 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