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方法: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杀青、揉捻、干燥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微波杀青工艺替代传统滚筒杀青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设置了14组微波杀青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干茶与汤色色泽三个方面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结果:与传统滚筒杀青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500w、杀青时间为3min的微波杀青工艺,所制绿茶色绿味醇且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味评价指标酚/氨比、酯型儿茶素含量与总儿茶素含量的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且干茶与茶汤色泽在绿、明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利用微波杀青工艺加工秋季绿茶具有较好的保绿降苦效果,可应用于提高秋季绿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
不同杀青工艺对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过程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采用滚筒、汽热混合、热风3种杀青方式,对秋季绿茶进行8种杀青处理。利用热像仪对杀青叶叶温进行测定,结合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研究了不同杀青过程对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青条件下,杀青叶叶温及理化成分含量有所差异,滚筒杀青对秋茶鲜叶的杀青效果较难控制,而汽热杀青和热风杀青比较容易控制杀青效果,而采用汽热混合杀青能够获得茶样更好的香气品质。理化分析也表明,采用汽热混合杀青能够较多地固定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降低花青素、黄酮甙等苦味物质,可以作为提高秋茶品质的加工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从浙江省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以四川茶区主栽品种福选9号为对照,研究3 个引进品种春梢(1 芽1 叶) 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 3 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内含物质较丰富, 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96±1.65)%~(43.94±0.93)%;咖啡碱含量范围在(3.92±0.06)%~(4.47±0.12)%。氨基酸含量为(4.78±0.16)%~(5.71±0.30)%,均显著高于福选9号;茶多酚含量为(19.89±0.68)%~(23.95±1.73)%,儿茶素含量为(8.38±0.08)%~(13.25±0.18)%,均显著低于福选9号;酚氨比值范围在3.48~5.01,也低于福选9号,因此,3 个供试品种具有适制绿茶,且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物质基础。在中茶108、中茶302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37 种,中茶102中检出香气成分38 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中茶108、中茶302所制的绿茶品质明显优于福选9号,中茶102则与福选9号品质相近。  相似文献   

4.
选择四川省不同产区绿茶包括川南、川北和川西3个产区共20个绿茶茶样,参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绿茶审评法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样中主要滋味贡献成分含量,分析川内不同产区绿茶的差异。结果表明,川南、川北、川西茶区绿茶感官平均分为87.69±1.76、83.14±1.75和89.06±1.12;滋味感官审评得分分别为87.73±2.19、81.05±2.94及89.62±1.27,均是川西绿茶高于川南绿茶高于川北绿茶。绿茶主要滋味贡献成分含量之间有明显差异,儿茶素类含量明显高于茶氨酸及咖啡碱的含量,分别为(513.10±118.20)mg/L(川南绿茶)、(724.91±121.68)mg/L(川北绿茶)、(300.675±71.14)mg/L(川西绿茶)。不同产区茶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且研究表明其与感官审评总分并无相关性;而咖啡碱的含量不同产区水平相当。通过主要滋味贡献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及其与滋味评分、总分的相关性分析,得知高酯型儿茶素含量(471.52±86.00)mg/L是导致川北绿茶苦涩味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川西绿茶的低酯型儿茶素含量(173.07±42.40)mg/L是导致其滋味醇甘鲜、略涩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将为四川不同地区绿茶的品质提高和消费者识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不同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颗粒形绿茶分别采用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剂包装,在温度15±1℃、相对湿度65%下贮藏24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感官审评方法和色差分析法,研究贮藏过程中风味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随着贮藏时间延长,两种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含水量呈上升趋势(P<0.05),而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呈下降趋势(P<0.05)。咖啡碱含量在贮藏前期相对稳定(P>0.05),贮藏24个月后显著下降(P<0.05)。色差结果表明,两种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贮藏中L值、a值和b/a值均呈下降趋势(P<0.05),采用脱氧包装的颗粒形绿茶茶汤L*值、a*值始终高于单一铝箔包装。贮存24月后,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包装的颗粒形绿茶DPPH 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8.96%和60.87%。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的DPPH清除率与a值、b/a值、茶多酚、表儿茶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感官审评表明,采用脱氧包装的颗粒形绿茶的汤色、滋味和感官总分始终高于单一铝箔包装。结论 相较于单一铝箔包装,采用脱氧包装更有利于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保持,从而延长颗粒形绿茶货架期。本研究为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秋季黄金芽鲜叶为原料加工绿茶,比较滚筒、蒸汽和微波三种不同杀青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感官评估结合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三种杀青方式所制秋季黄金芽绿茶均品质优异,但不同杀青方式处理的茶叶色泽、香气、滋味存在较大差异。滚筒杀青处理的干茶色泽最绿,香气最优,栗香明显,氨基酸含量比蒸汽和微波杀青分别高11.01%和5.20%,茶多酚含量低3.54%和3.94%,滋味醇和鲜爽;蒸汽杀青处理后滋味得分最高,拥有最高的茶氨酸(7.69 mg/g)和最低的咖啡碱(27.91 mg/g),同时电子舌结果表明,其鲜味值、丰度均最大,苦味值最小;电子舌滋味属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黄金芽绿茶茶汤鲜味值与茶氨酸含量有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99;苦味值与苦味儿茶素含量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99;此外,不同杀青方式的黄金芽绿茶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不同,总抗氧化能力依次为微波杀青(0.83)>蒸汽杀青(0.80)>滚筒杀青(0.66)。综上所述,滚筒杀青滋味醇和,香气高长;蒸汽杀青滋味醇厚,色泽黄绿。虽有所侧重,但所制秋季黄金芽绿茶均体现了其良好的品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创新型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滚筒杀青为对照,设定滚筒-微波、滚筒-远红外、滚筒-微波-远红外、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共5 种方式,结合感官审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品茶样香气成分68 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层次聚类分析、香气活度值法、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探明绿茶栗香形成的最佳杀青方式,寻找栗香关键组分。结果表明,滚筒联合远红外有利于栗香品质的提升,其中以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可获得高扬持久的栗香,且滋味鲜爽,整体品质最优;滚筒联合远红外杀青处理利于高沸点醇类、酮类、芳香烃类如芳樟醇、反式-β-紫罗酮等的转化与形成,以滚筒-远红外-微波处理含量显著最高;PLS-DA及层次聚类分析可根据栗香强度将不同类杀青方式准确区分及聚类,结合香气活度值,明确反式-β-紫罗酮、芳樟醇、顺-3-己酸己烯酯、壬醛、香叶醇、苯乙醛6 种物质为栗香关键组分。本研究可为定向化、标准化生产优质栗香绿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湖南引入川西茶区的保靖黄金茶1号品种的鲜叶以及春梢所制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夏秋季新梢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9.33%~46.34%、2.86%~6.35%、3.61%~4.09%、18.12%~24.74%、13.91%~20.29%,均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酚氨比值范围为2.80~8.65,低于对照;儿茶素品质指数均高于对照。黄金茶1号春梢独芽、一芽一叶与一芽二叶新梢所制的绿茶样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对照相比也有相同的趋势。黄金茶绿样检测出45种香气组分,以醇类为主,其次是烯烃类和酯类,其中,黄金茶独芽和一芽二叶所制绿茶中,具玫瑰香气的香叶醇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15.01%、164.71%。这些结果显示,黄金茶1号引种四川后,保持了高氨基酸含量的特性,具有滋味鲜爽浓厚、栗香高长的生化物质基础。感官审评结果也显示,黄金茶1号品质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9.
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以及感官品质分析,探讨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滋味物质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摊放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这些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使得酚/氨比在摊放阶段由11.45下降到6.21,在杀青阶段逐渐上升到8.01,在揉捻和干燥阶段趋于稳定;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在摊放阶段由0.43上升至0.45,在杀青阶段由0.47下降到0.44,在揉捻和干燥过程中逐渐缓慢降低至0.35;同时,这些滋味物质质量分数与绿茶滋味品质明显相关,当酚/氨比为5.5~6.5、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为0.3~0.5时,绿茶滋味品质由粗淡、苦涩逐渐转化为醇厚、鲜爽。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4个主要产茶区(黔南州都匀市、贵阳市开阳县、遵义市湄潭县、安顺市)福鼎大白茶树秋季一芽三叶为原料,采用室内摊晾、微波杀青、热风干燥的加工方式制得超微绿茶粉,测定其特征性成分含量及色泽,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探讨贵州省各地超微绿茶粉品质特点及总体水平。结果表明,4个主要产茶区超微绿茶粉的多酚类物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相对稳定,形成鲜醇爽口、浓醇回甘两个类型,整体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叶种特异性品种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方法 以红紫芽晒青茶为原料,分别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电子鼻、色差分析结合感官审评方法研究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 红紫芽晒青茶共鉴定6大类28种香气物质,红紫芽出堆样共鉴定出9大类46种香气物质, Loading结果表明, 10个传感器中就有5个传感器(R8、R6、R10、R7和R9)对茶叶香气的响应明显,对区分贡献率最大,香气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叶制成熟茶香气物质丰富。随着翻堆序数增加, L~*和?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a~*和?a值总体呈增加趋势b~*及?b值随着翻堆序数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发酵进行,茶汤明亮度降低,茶汤变红变深,这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随着渥堆序数增加,总儿茶素、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呈递减趋势,出堆样氨基酸、茶多酚含量低于晒青原料(P<0.05),水浸出物含量高于晒青原料(P<0.05),每一次翻堆样咖啡碱的含量变化幅度也不大(P>0.0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选用‘陕茶1号’春季一芽二叶新梢为原料,分别按照扁形茶、卷曲形茶、针形茶、兰花形茶和炒青工艺加工成绿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内含成分分析、香气组分分析和抗氧化能力分析,以确定‘陕茶1号’春季鲜叶原料加工绿茶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兰花形茶各内含成分适中协调,水浸出物含量为46.24%,氨基酸含量最高达4.22%,咖啡碱含量为4.54%,茶多酚含量为21.52%,酚氨比最低,叶绿素含量最高达2.15 mg/g,绿茶主要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达21.69%,感官品质最佳,其加工工艺是加工‘陕茶1号’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最佳工艺;扁形茶感官品质及其主要香气物质含量仅次于兰花形茶,多酚类保留量最高,各内含成分也较协调,且抗氧化能力最强,其加工工艺也适合‘陕茶1号’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加工。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遵义市湄潭县5个主要产茶区福鼎大白茶树秋季一芽三叶为原料,采用室内摊晾、微波杀青、热风干燥的加工方式制得超微绿茶粉,测定其理化成分含量及色泽,结合感官审评结果,探讨湄潭县超微绿茶粉品质特点及总体水平。结果表明,5个主要产茶区超微绿茶粉的多酚类物质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相对稳定,可形成鲜醇爽口、浓醇回甘2个类型,整体品质较优,可为湄潭县超微绿茶粉的开发利用及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茶叶内质成分保留量最佳的微波杀青工艺参数及干燥方式。方法以夏秋茶鲜叶为研究对象,以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儿茶素保留量为考量指标,研究微波干燥、微波-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对夏秋茶叶内质成分的影响,并对微波杀青工艺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对微波杀青时间、投叶量及微波功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L9(33)正交试验,运用方差、极差分析确定最佳微波杀青工艺参数。结果微波杀青时,投叶量50 g、微波功率800 W及微波杀青时间150 s,茶叶中内质成分保持最佳;比较三种干燥方式,得出微波干燥对茶叶内质成分在总体水平上保留效果最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实验室微波干燥茶鲜叶方法可以为实验室微波固样方法提供参考,为工厂微波杀青及干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的红茶加工工艺及其制茶品质特点。本研究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万源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对红茶关键加工技术(萎凋、发酵和干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TFRB为评价指标,确定紫色芽叶红茶的最优工艺参数,探究关键加工技术不同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福鼎大白’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按照优化后的加工工艺加工成红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通过感官审评、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为萎凋时间21 h,发酵时间4.5 h,干燥温度90±2℃,此时感官评分最高为92.83±0.19,‘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的感官品质优于对照,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分别为12.58%、3.62%、2.89%、37.89%、4.61%、0.38%和3.57%,均高于对照,TFRB为1.07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氨基酸组分总量、呈鲜爽味氨基酸组分和呈甜味氨基酸组分含量分别为32.35、22.68和3.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黑茶传统自然干燥工艺受天气、卫生、效率等因素局限,本文探讨黑茶采用现代机械干燥替代传统干燥的可行性。方法 以云南晒青毛茶渥堆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干燥工艺(热风烘干、远红外干燥、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波光波混合干燥、晒干、晾干)制成黑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加工的黑茶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基本一致,香气和滋味相差较大。其中热风烘干的黑茶陈香突出,综合品质最高,其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远红外干燥的黑茶滋味略带苦味,陈香较弱,其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较低,滋味的浓度、协调度均不足。炒干的黑茶条索更紧结,香气带陈香较清新,滋味醇和,其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微波干燥的黑茶滋味甜醇,稍带闷气,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较高。光波干燥的黑茶茶滋味有甜醇风味及特殊香气,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微光波混合干燥的茶有甜醇味,香气略陈,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介于微波与光波干燥之间,茶多酚的含量高于其他干燥方式。晒干的茶滋味涩,香气为日晒气,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高,儿茶素含量较高。晾干的茶滋味有涩味,口感低淡,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相对较高。 结论 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分析,黑茶加工干燥环节,热风烘干、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光波混合干燥等现代机械干燥方式可以取代传统的晒干和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鸠坑”为原料进行绿茶加工,通过毛火至15%、20%、25%的含水率获得重度、中度、轻度三个不同的毛火程度,分析其对所制绿茶品质的影响,明确绿茶毛火适度的含水率。结果表明,毛火程度越高,总黄酮苷、外形绿度值Sa、汤色绿度值La等越高(p<0.05),甜度值、外形黄度与绿度的比值Sb/Sa等越低(p<0.05);重度毛火较轻度毛火的甜度值、Sb/Sa值分别下降了38.53%、78.88%,Sa、La、总黄酮苷等值分别增加了47.11%、11.02%、3.17%;中度毛火处理(20%含水率)的茶叶同时具有相对高的氨基酸、葡萄糖、甜度值、汤色黄度与绿度的比值Lb/La及相对低的酚氨比、总黄酮苷等,具备了成为优质绿茶的基础,其中Lb/La较重度和轻度毛火分别显著高出了3.14%、4.25%(p<0.05),茶叶呈现出嫩绿明亮、嫩香、鲜醇的优异品质,感官总分92.2,较重度和轻度毛火分别高出了1.25分、2.25分;不同毛火程度的茶叶品质差异的主要指标为Lb/La、LL、酯型儿茶素、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综上可知,20%毛火叶含水率可作为毛火适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