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EBSD及XRD等对薄规格取向硅钢试样不同退火温度(820、840、860℃)及退火时间(120、150 s)处理后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升高脱碳退火温度及减小退火时间可降低取向硅钢的晶粒尺寸,提高有利织构的比例及再结晶比例,为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晶粒的异常长大提供基础,从而提高取向硅钢的磁性能。当脱碳退火温度为860℃,退火时间为120 s时,取向硅钢试样的磁性能最优,磁感J800为1.807 T,铁损P1.7为1.07 W·kg-1。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和爱泼斯坦方圈方法等研究了退火过程中不同加热速度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显微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速度从10℃/s提高到70℃/s,试验钢最终退火后的平均晶粒尺寸逐渐变小,但加热速度达到100℃/s时,平均晶粒尺寸开始变大。加热速度达到40℃/s以上时试验钢最终退火后的γ取向线织构得到抑制,加热速度达到100℃/s及以上时λ取向线织构强度显著提高。加热速度为100℃/s时,试验钢最终退火后的铁损P1.0/400最低,其各向异性也最低;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磁感B5000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金属热处理》2025,49(11)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Fe-3.2%Si取向硅钢轧向和横向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850~1025 ℃时,样品未发生二次再结晶,主要织构为α织构和γ织构。当退火温度升高至1025~1050 ℃时,在样品轧向和横向近表面处优先发生二次再结晶,随退火温度升高晶粒迅速发生异常长大,在1050~1100 ℃时,整个样品全部完成二次再结晶,形成了单一Goss织构。退火温度为850~1025 ℃时,对应的B8及P15/50无明显变化,升温至1050 ℃时磁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在1050 ℃保温1 h时,磁性能最佳,沿轧向B8为1.92 T、P15/50为1.40 W/kg、相对磁导率为1.17×104、矫顽力为36.70 A/m;沿横向B8为1.35 T、P15/50为3.50 W/kg、相对磁导率和矫顽力分别为531.75和77.51 A/m。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Fe-3.2%Si取向硅钢轧向和横向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850~1025℃时,样品未发生二次再结晶,主要织构为α*织构和γ织构。当退火温度升高至1025~1050℃时,在样品轧向和横向近表面处优先发生二次再结晶,随退火温度升高晶粒迅速发生异常长大,在1050~1100℃时,整个样品全部完成二次再结晶,形成了单一Goss织构。退火温度为850~1025℃时,对应的B8及P15/50无明显变化,升温至1050℃时磁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在1050℃保温1 h时,磁性能最佳,沿轧向B8为1.92 T、P15/50为1.40 W/kg、相对磁导率为1.17×10~4、矫顽力为36.70 A/m;沿横向B8为1.35 T、P15/50为3.50 W/kg、相对磁导率和矫顽力分别为531.75和77.51 A/m。 相似文献
5.
6.
7.
对1.2%Si无取向硅钢进行不同温度的二次退火试验,研究了不同二次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退火能显著增大铁素体晶粒尺寸,降低无取向硅钢铁损;在780~820 ℃下进行二次退火,铁损降幅最大,达到1.0 W/kg,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达到最佳水平,此时平均晶粒尺寸为83~114 μm。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温度二次退火后的试样进行析出物统计,发现试样中的析出物主要为MnS-CuxS,当二次退火温度为780~820 ℃时,0.1~0.2 μm的细小MnS-CuxS析出物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辊连铸-温轧-中间退火-平整轧制-最终退火工艺制备了厚度为0.50mm、质量分数为6.5%Si的硅钢薄带。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磁性测量研究了不同的平整轧制量对最终退火板的金相显微组织、织构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板的平均晶粒尺寸随平整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晶粒尺寸差异减小。当平整量大于12%时,最终退火板表面织构为λ织构,中心层出现明显的γ织构,并且γ织构强度随平整量减小出现增强的趋势。当平整量较小时,织构强点比较分散。随着平整量的增加,最终退火板磁感应强度先减小而后增加。随平整量的增加,低频铁损先快速减小而后缓慢增加,而高频铁损则是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10.
11.
利用EBSD技术和单片测量法,研究了常化温度对含3.2wt%Si高磁感取向(Hi-B)硅钢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常化温度的增加,常化板的柱状晶粒发生完全再结晶,织构类型相似,都以α织构、λ织构和Goss织构为主.脱碳退火后,织构主要都由{ 114}<481>、γ织构和Goss织构组成,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随着常化温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900℃时最大,最大为20.3 μm).在850 ℃常化温度下,脱碳退火后的初次再结晶试样中对磁性能有利的{114}<481>织构和Goss织构的面积分数达到最高(分别为26.1%和4.5%).在常化温度为850 ℃时,Hi-B钢可获得最佳磁性能,B8=1.938 T,P1.7/50=0.828 W/kg. 相似文献
12.
将含Cu高硅钢薄板退火后,以不同方式冷却,通过微观组织观察、织构分析以及磁性能测量,研究了冷却速度对含Cu高硅钢再结晶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对再结晶组织几乎没有影响,但冷却速度减慢会提高{100}面织构的含量,降低{110}和{111}面织构的含量;0.4Cu试样的晶粒尺寸略大于0.2Cu试样,不同Cu含量试样织构组分差异不大;冷却速度和Cu含量共同作用下,冷却速度对高硅钢磁性能的影响占主导因素。冷却速度越慢,织构因子越大,磁感越高,{100}面织构含量越高,残余应力越小,并且高硅钢中长程有序度越高,有序相的反相畴尺寸越大,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降低铁损。 相似文献
13.
《金属学报》2016,(9)
利用EBSD和XRD技术对比分析了常化和不常化2种工艺对薄规格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条件下的初次再结晶和二次再结晶织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过常化处理的样品初次再结晶组织中{411}148和{111}112织构组分比不常化样品的低,但Goss织构组分比不常化样品的高;常化处理的样品二次再结晶织构多为锋锐的Goss织构,磁性能优异,而不常化处理的样品二次再结晶织构多为Brass织构和偏Goss织构.此外,经过常化处理样品的初次再结晶组织中Goss取向晶粒周围分布的20°~45°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高于不常化处理样品.2种样品初次再结晶后的平均晶粒尺寸差别并不明显,均为20μm,而且整体晶粒尺寸分布也相近.常化处理对最终磁性能有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冷轧前Goss取向“种子”的比例以及优化再结晶组织中Goss取向晶粒周围的织构环境. 相似文献
14.
15.
《上海金属》2017,(3)
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和时间对不含La和含0.007 8%La(质量分数,下同)无取向硅钢退火冷轧板微观组织和综合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从850℃升高到1 000℃,退火时间从1 min增加到5 min,两种La含量退火冷轧板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加;铁损降低,当退火温度为1 000℃,退火时间多于3 min时,又升高;磁感应强度先升高后降低。退火温度和时间相同时,相比不含La的退火冷轧板,含0.007 8%La退火冷轧板的晶粒尺寸更大,综合磁性能更好。含0.007 8%La无取向硅钢的最佳退火温度和时间分别为900~950℃和3~5 min,其平均晶粒尺寸为37.7~77.4μm。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不同热轧终轧温度对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热轧终轧温度为890℃时,热轧带钢表层为铁素体再结晶组织,芯部为铁素体相变组织;带钢经冷轧退火后,成品晶粒细小,铁损为5.565 W/kg,磁感为1.744 T,磁性能较差;当终轧温度为870℃时,热轧带钢全为粗大的铁素体再结晶组织,带钢经冷轧退火后,成品晶粒粗大,铁损降低至5.329 W/kg,磁感升高至1.762 T,磁性能最佳;当终轧温度降低至850℃时,带钢在热轧时再结晶晶粒难以长大,经冷轧退火后,铁损为5.507 W/kg,磁感为1.760 T,磁性能介于890℃和870℃之间。此外,实际工业生产数据表明,当热轧终轧温度为850~875℃时,成品磁性能明显优于880~900℃。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两种高硅钢材料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元素Cr的加入可以细化高硅钢的晶粒,保证材料的硬度和韧性;在退火过程中,材料的晶粒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00℃左右发生再结晶而形成等轴细晶;随退火温度升高,材料的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变小,在高温下晶粒长大对硬度的影响大于有序相转变的影响,可保证材料高温退火后的延展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辊甩带法制备了厚度为0.03 mm的6.5%Si极薄带,并在真空炉中进行了880 ℃和920 ℃的退火处理。利用XRD和EBSD研究了其在退火后的宏观和微观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单辊甩带制得的6.5%Si极薄带织构主要由{001}<100>立方织构、{110}<001> Goss织构和{112}<111>织构组成。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λ纤维仍占主导地位,且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特别是在920 ℃退火时,{001}<120>和{001}<100>晶粒的尺寸优势逐渐增大,不利织构{111}<110>和{111}<112>逐渐减弱,且最终的磁感应强度B50=1.644 T,铁损耗P10/400=5.896 W/kg。 相似文献
19.
20.
玄东坡;郭函;徐宁;董林硕;张健;李志坚;刘旭明 《金属热处理》2025,50(2):181-186
以工业化生产的1.45%Si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退火温度对热轧板的影响,以此指导大生产热轧卷曲后的保温工艺,为其免常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热轧板组织沿厚度方向存在较大梯度,表层、次表层和中心层分别为等轴晶、变形晶粒与细小等轴晶和变形晶粒。随退火温度升高,热轧板的再结晶比例逐渐提升,再结晶比例由32.8%增加到96.8%,热轧组织逐渐均匀,热轧板经740℃×2 h退火后晶粒尺寸达到51.4μm,热轧板中γ织构和Goss织构继续减弱,λ织构逐渐增强。在高于700℃保温2 h退火后即可发生完全再结晶,在实际生产中,应尽可能提高热轧卷曲温度(≥700℃),并快速将热轧卷存放到缓冷坑中保温,使其尽可能发生完全再结晶。最终,热轧板经冷轧和再结晶退火后得到磁性能优异的产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