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运用GIS软件,以太湖流域的无锡蠡湖滨湖区域为研究主体,定量分析城市滨湖空间的可达性和市民出行的便捷性。进行市民在步行、机动车交通模式下至各滨湖空间的可达性分析,探讨在可达目标下,滨湖通达要素、滨水空间格局和保障市民享用滨湖景观公平性的关联性。研究从市民的出行和感知出发,探究可达性评价方法,为促进城市滨湖空间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建材》2017,(4):113-114
针对地下交通体系的应用展开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与土地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研究,从中发现很多实际问题,因此,须对此做简明科学的分析。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与交通相关土地特征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理论性指导。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评价参数空间变异模拟数学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评价参数空间变异的二重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论述了环境评价参数空间变异模拟的数学原理与方法。由于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弥补经典统计数学方法对环境评价参数空间变异随机性分析的不足 ,因而能够获得这类参数空间变化的结构性信息及空间最优估计值 ,使得对环境评价中各种参数空间变异不确定性的分析与评价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地下空间时代即将到来,寻求科学规划、设计、管理地下工程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基于3D GIS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应时代需求,研发集编辑修改、查询分析、三维漫游展示于一体的地下工程数字化信息系统。采用二、三维一体化技术,同时实现地上、地下空间三维可视化表达和空间分析。改善了以往地下工程信息系统较少涉及地面三维信息化的状况,实现了地上地下信息集成统一;并集成开发了地下结构计算分析模块,实现了隧道、基坑工程配筋设计、稳定分析等功能,并可输出标准设计图纸。其成果可有效辅助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和利用。系统开发经验可为其它类似软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普通克里金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岩体波速的空间变异特征,统计了岩体波速的概率分布特点,应用GOCAD软件对岩体波速进行三维空间插值,得到岩体波速的空间连续表达。研究表明岩体波速具有空间变异的特征,波速空间依赖性中等偏弱。三维可视化模型将岩体波速的空间分布可视化表达出来,以岩体波速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工程地质分析,使得地质解释可视化、定量化,提高了地质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正处于综合性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轨道交通建设和八大功能区开发全面启动。为了系统性的改善和提升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总体水平,结合新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分析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针对新区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道路交通、地下公共停车、地下人行通道、地下物流系统等五类功能设施进行深入规划研究,提出了总体规划目标、规划策略和详细布局方案,兼顾规划的前瞻性与可实施性,对促进新区地下空间开发、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改善滨海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在将土地利用由二维平面转为三维立体的同时,也将地价评估研究的客体扩大至地下,亟需客观地显化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价格。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科学评估直接影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对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主体的意愿影响较大;同时,价格杠杆也是政府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进行控制引导的重要手段。笔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地价内涵及评估方法选择,对我国地下空间使用权评估有一定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重庆市渝中半岛地下空间的特点,开展了地下空间开发安全风险评价研究。首先,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筛选并建立了地下空间开发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模糊评价和变权思想建立了安全风险模糊变权综合评价分析模型;然后,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了重庆市渝中半岛地下空间开发安全风险评价系统,实现了区域整体评价和规划待建轨道工程风险分析的功能;最后,整体评价了渝中半岛地下0~150 m的开发安全风险,并选取某待建轨道工程进行了精细化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评价系统加载了模糊变权综合评价分析模型,完成了渝中半岛地下空间的三维评价,可为穿越该评价区域的规划待建轨道工程辅助选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侯鑫  顾大治 《住宅产业》2022,(9):29-32+44
本文根据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理论对滨湖新区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借助空间句法分析新区城市道路的可达性特点,对合肥市滨湖新区的人居环境情况做出整体评价,为下一步提升新区道路交通的通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为实现“以人为本”的便捷出行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GI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与一系列关于地质特征的描述、模型及分析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传统地质学与地质工作的研究水平。论文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三维GIS技术和最新的三维体视化技术来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结构特征及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属性的分布规律,从而借助于三维可视化分析的手段来辅助解决地质专业问题,为解决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地质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论文对三维地质数据空间数据模型与建模方法、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详细、系统地归纳了三维地质模拟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1.
排水系统建设对城镇安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用变异系数法对2015年—2019年间我国城镇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城乡统筹下的排水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排水系统总体进展较大,发展日趋均衡,但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阶段不一,特征差异显著;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的无序化会极大制约系统的整体性能提升;系统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与地区经济水平空间分布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当前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地上地下指标割裂考虑及指标状态对整体权重影响被忽视的问题,结合熵权和变权思想提出一种改进熵权法三维评价流程。以广东琶洲岛、东莞滨海湾新区和南通重点规划区为实例,构建了符合三者地质特征的惩罚型状态变权函数,基于Petrel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采用Kriging法全域模拟,最后从数理统计、整体模型和局部剖面层次对改进熵权法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熵权法可有效将地上地下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改进熵权法相较单一熵权法在保证整体分布准确基础上对局部细节刻画有明显优势;三个研究区评价结果模型与当前城市发展现状吻合度高,验证了改进熵权法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城市地下空间和空间内需要三维建模的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地下空间的各种特征,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三维模型的分类标准。然后针对不同地下空间建模对象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三维建模方法。最后针对不同三维模型和应用需要,提出了剖面式、开挖式、隧道式和地上地下一体化等不同的地下空间三维模型展示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开展了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首先,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筛选出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技术经济问题,建立了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其次,利用ArcGIS和C#程序,开发了基于Fuzzy-AHP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统。最后,以宁波市东部新城为例,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基于ArcGIS+C#的评价系统能够较为合理地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5.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应充分考量其适宜性。本文以武汉长江新城为例,先提出了“适宜性=资源质量×开发需求”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和开发需求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和总体规划的成果,开展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得到了相应的分层评价分区图;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及适宜性特征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地服务于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而且建立了完整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下空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质环境条件影响着地下空间资源的质量特征与发展难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内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和场地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牡丹江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建立了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0~10 m)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按各指标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分区图进行叠加,得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性优区、适宜性良区和适宜性中区3个质量区。其中,适宜性优区和适宜性良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2.4%,分布于高平原地貌单元上;适宜性中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7.6%,主要分布于高漫滩地貌单元上。在该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建议提前做好该区的洪涝等灾害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可为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支撑服务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期勘察的雄安新区496个钻孔岩芯资料及19449组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明确了雄安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建立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0~100m的工程地质结构并划分了18个标准工程地质层组;分析了不同工程地质层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及产生的环境地质效应,指出了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方法,为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考察中国新区空间开发的历史过程,定量分析空间治理手段对新区空间开发的影响,构建中国新区空间开发的本土化制度分析框架,旨在发现中国新区空间开发背后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在中国新区空间开发的40年中,中央政府设置了不同的制度激励条件,导致央地关系、政企关系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空间治理制度引发了中国新区空间开发模式的3个阶段变迁。第一阶段是新区的制度红利期,中央施行分税制,地方以协议出让土地的方式招商引资,以企业税收缓解财政压力,导致新区呈现出工业开发的特征。第二阶段是新区的制度普惠期,中央相继实施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地方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更多的商住用地,以土地出让金缓解财政压力,导致新区呈现出综合开发的特征。第三阶段是新区的制度创新期,中央收紧土地配额指标的同时开展考核机制改革,地方面临土地资源紧约束和提升土地效益的压力,导致新区呈现出功能提升再开发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