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花粉症又称季节性鼻炎或枯草热,是敏感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超敏反应.在美国,每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两个以上的人患花粉症;现在日本有1300万人饱受花粉症折磨,超过总人口的10%[1].我国的发病率为0.5%~1%,高发区达到5%,虽没有上述一些国家那么严重,受害者亦相当可观.全世界花粉症发病人数到1999年就已有5000多万[2],可见花粉症患者是一个绝不可轻视的群体.图1显示了花粉过敏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春节前后,吉安市遭遇到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连续出现了低温、阴雨和雨夹雪,成为全省灾情最严重地区之一.特别是1月25日以后,出现了持续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冰冻损坏了市区的电网,压垮了树枝,封锁了道路和桥梁.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苏石 《玻璃纤维》2005,(5):42-42
欧文斯科宁公司(以下简称OC)创建66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玻璃纤维的新用途,是建筑材料和复合材料行业的领先创新者和制造商,OC进入亚太市场也已超过30年,长久以来他们专注于推广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以及扩大其供应基地.最近,欧文斯科宁在印度扩充了生产能力,并在上海设立了技术中心.至今为止,欧文斯科宁在亚太区已有超过1800名员工,从事建筑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生产,销售和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艳  卢文玉 《化工进展》2014,33(5):1265-1270
萜类化合物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但是目前的生产过程复杂、产量低。酿酒酵母甲羟戊酸途径为萜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直接前体,因此酿酒酵母细胞具有合成异源萜类化合物的天然优势。对酿酒酵母甲羟戊酸途径的清晰认识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的基础,本文从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特点和全局调控机制3个方面对该途径进行了介绍。从代谢途径的构建和优化、模块与底盘细胞的适配、模块构建及组装方式的角度概述了酿酒酵母细胞异源合成单萜、倍半烯萜、二萜、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指出实现酿酒酵母高效合成萜类化合物所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是对酿酒酵母甲羟戊酸途径进行更为全面了解和对萜类化合物的天然代谢途径进行明确解析;另外,合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此提供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的深入开展,各种污染源的分析及其处理措施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在充分研究若干家电企业的钢铁喷涂制件的前处理工艺(如:预脱脂、脱脂、清洗、表调、磷化等)的基础上,分析喷涂前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源,研究污染源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公司回转窑规格为Φ4.0m×60m.窑内使用的耐火砖为镁铬砖、隔热尖晶石、蓝晶石和黏土砖以及硅莫砖.镁铬砖规格为(81×90×150×200)mm,其它耐火砖规格皆为(81×90×200×200)mm.尽管每个品种的砖品质相同,但由于在镶砌和使用过程中方法不同,寿命有长有短.通过多年实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硅酸钠缓蚀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硅酸盐资源丰富,无毒,价廉,不繁殖细菌,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缓蚀剂.近年来研究的以硅酸盐为主的缓蚀剂复合配方,大大提高了硅酸盐缓蚀剂的应用范围.目前,开发缓蚀剂复合配方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硅酸钠缓蚀剂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许建元  李永娥  宋群 《玻璃与搪瓷》2004,32(6):24-25,37
为了使啤酒瓶质量与啤酒灌装质量协调统一,探讨了啤酒瓶外形设计、剩余空间和瓶壁厚度与瓶子强度和灌装质量的关系,提出啤酒瓶企业定点向啤酒企业供瓶,两企业协作互动,了解相关的技术、设备性能和工艺流程,以利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7日~2006年12月8日化妆品化学家年会在美国纽约举行,该年会为化学品供应商提供了参与REACH法规的机会.REACH法规的实施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化学品及化妆品公司对REACH法规的实施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新原料、新技术进行了交流.会议主要对就REACH法规、制造及规模化和神经美容品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11.
引言 2-酮基-D-葡萄糖酸(2-KDG)有着广泛的用途,它能被用作食品添加剂、水泥增塑剂、洗涤剂,是照片显影剂的重要成分[1];同时它也是除草剂[2]、D-核酮糖、D-阿拉伯糖,特别是D-异抗坏血酸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前体.  相似文献   

12.
枯草杆菌溶栓酶恒溶氧发酵动力学参数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0 L自控搅拌式反应器对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L-986)发酵生产溶栓酶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恒溶氧分批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还原糖消耗及溶栓酶积累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安仲涛  李清彪  何宁  陈仁彬  江新德  杨坤 《化工学报》2009,60(12):3071-3076
对谷氨酸棒杆菌生产生物絮凝剂的分批发酵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以Logistic方程来描述菌体生长过程,并对Gaden生长相关模型进行了修正,加入时间修正因子,建立了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同时还提出了关于葡萄糖和尿素的两个非线性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利用软件Origin 8.0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谷氨酸棒杆菌合成生物絮凝剂的分批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14.
枯草杆菌溶栓酶的恒溶氧发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HL-986为试验菌株,对其恒溶氧发酵生产溶栓酶的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与恒通气速率发酵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恒通气速率发酵相比,恒溶氧发酵可使溶栓酶生产能力提高38.8%,在22h时溶栓酶活力可达 930IU/ml,最佳条件是在发酵初期控制恒溶氧15%。  相似文献   

15.
荣广健  张佑红  陈艳  谌颉  黄萌  周锋 《化工学报》2017,68(1):244-255
使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了不同碳源对粘质沙雷氏菌ZSG新陈代谢的影响,发现不同碳源导致ZSG的DNA含量、细胞内部颗粒密度、表面粗糙度和细胞大小在发酵过程中呈现有差异的变化。对ZSG进行复合诱变筛得一株稳定突变菌株ZSG7,在250 ml摇瓶和5 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其灵菌红素(PG)产量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62.5%和269%。对ZSG7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后PG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100%。对ZSG7发酵进行溶氧分段控制模式调控后PG产量比DO调控前提高了30.9%。对ZSG7发酵进行恒定pH调控后比pH调控前提高了35.9%。对ZSG7发酵进行补料组分优化后比补料前提高了47.6%。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恒定pH7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的菌体生长模型和PG合成模型。拟合模型参数后,模型可以合理地描述恒定pH7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辅酶Q10的发酵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 L发酵罐实验数据基础上,应用Logistic方程基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TCC4452(根癌农杆菌)菌种的生长、辅酶Q10的产量、底物的消耗、生物量的形成和维持创建动力学模型。应用MATLAB 7.0软件经非线性拟合和优化,获得了最佳的模型参数值,确定了菌体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105 h-1和较大的生物量对辅酶Q10的得率系数YP/X=2.445 5,拟合模型R2均大于0.996,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确定了细菌合成辅酶Q10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密度培养的反复分批发酵法生产丁二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丁二酸俗称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和厌氧代谢的终端还原产物,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体内。作为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丁二酸可用于多种大宗化学品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制备。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丁二酸,由于  相似文献   

18.
Z5-G菌生产聚β-羟基丁酸发酵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Z5 G菌株在 3L搅拌发酵罐中以蔗糖为碳源分批发酵生产聚β 羟基丁酸 (PHB)的生长特性。在Lo gistic方程和Luedeking Pire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Z5 G菌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应用MathCAD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和模型,拟合出所有模型参数,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经过验证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表明此动力学模型对指导PHB的发酵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peated batch production of bioethanol from sludge‐containing cassava mash as starchy substrate by flocculating yeast to improve volumetric bioethanol productivity and to simplify the process of a pre‐culture system. RESULTS: For the repeated batch production of bioethanol using cassava mash, the optimal recycling volume ratio was found to be 5%. The repeated batch fermentation was completed within 36 h, while the batch fermentation was completed after 42 h.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final ethanol concentration, and ethanol yield were attained to 2.15 g L?1 h?1, 83.64 g L?1, and 85.15%, respectively. Although cell accumulation in the repeated batch process is difficult due to the cassava mash, the repeated batch process using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HFY0321 could exhibited 10‐fold higher initial viable cell number (1.7 × 107 CFU mL?1) than that of the batch process. CONCLUSION: The liquefied cassava powder was directly used for the repeated batch process without removal of sludge. Repeated batch bioethanol production by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using self‐flocculating yeast could reduce process costs and accelerate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This result was probably due in part to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viable cell density. Copyright © 200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20.
Fermentation is typically modelled by kinetic equations giving the time evolutions for biomass, substrate, and product concentr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production of bioethanol from glucose, substrate an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 cerevisiae) as a biomas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a batch fermentation process. Time variation of the S. cerevisiae growth, glucose utilization and ethanol productivity was described using different kinetic models and analytically solution. The kinetic constant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fitting 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kinetic model equ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nod, Logistic, and Luedeking-Piret served as the best describing models for S. cerevisiae growth, glucose, and ethanol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Moreover, determination of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in according to time via analytical solution of equation was hallmark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