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
简要介绍了室内组织气流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对西安市某办公室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应用PMV-PPD与ADPI两个指标对测试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以及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3.
4.
在对我国不同气候区、不同等级火车站候车厅夏季室内热舒适性进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员停留时间、室内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影响室内热舒适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车站候车厅的热舒适性,不仅与室内热环境参数有关,还与车站等级、人员停留时间有关,因此对车站候车厅热舒适性的设计应针对车站的特殊性来确定.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概述《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定义的舒适性空调所使用的通用热舒适区,提出并分析了扩展热舒适区(我们一般也称为可以被人体接受的热舒适区),即可接受热舒适区。其次,就蒸发冷却空调技术与扩展热舒适区(可接受热舒适区)进行讨论。最后阐述了扩展热舒适区(可接受热舒适区)对扩大蒸发冷却应用范围及节能减排所具有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置换通风室内热舒适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凯 《制冷与空调(四川)》2007,21(1):9-14
利用CFD方法对一间采用置换通风系统的办公室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参数下的室内流场,并用PPD、PMV等指标评价了室内的热舒适度。结果表明,热舒适度受送风参数的影响较大,并且其受温度的影响大于吹风的影响。最后指出,在送风参数选择合适的情况下,置换通风系统同样能提供良好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户式中央空调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杰 《制冷与空调(四川)》2002,(2):30-33
本文分析了户式中央空调设计过程中在负荷计算、室内空气品质、热舒适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户式中央空调的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常规空调提供的稳态环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认为合适的动态环境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的舒适和健康.对动态环境下人体与环境热交换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得出人体蓄热是影响动态热环境下舒适感的重要因素.提出模拟自然气候变化的动态调节是空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过渡季节,如何评价火车站候车室内的人体热舒适性是研究的内容。针对昆明火车站的过渡季节的候车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探讨。评价该自然通风方式能否达到人体舒适性指标以及调研乘客对候车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利用热舒适仪器测试和使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候车室内的热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室内热湿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室内热湿环境参数;从热平衡的角度引入人体热舒适概念;提出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提高人体热舒适的措施.分析室内热湿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空调列车中的气流组织与人体热舒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使空调列车中的气流组织合理化,对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或提高乘客的乘坐适合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空调列车中的气流组织,分析了该因素对人体热舒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室内空气环境的舒适与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舒适性空调带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创建一个既舒适又健康的空气环境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目的焦点。本文从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出发,阐述了关于新风量问题的ASHRAE在1996年提出的一个新通风标准62-1989R通过对ASHRAE新老舒适图的对比,介绍了空舒适与健康研究领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人体蓄热与热适应能力对热舒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稳态环境和动态环境下人体与环境热交换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人体蓄热与热适应能力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得出人体蓄热是影响动态热环境下人体舒适感的重要因素,提出模拟自然状态气候变化的动态调节是空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人体热适应性与热舒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参阅国内外研究成果,讨论了人体热适应性与热舒适的关系,介绍了实验室研究中的适应性和实测调查研究的适应性,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行为调节适应、心理调节适应以及生理调节适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热适应性研究对人体的热舒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热舒适参数选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热舒适研究的国内外接轨、修正地区性设计规范以及促进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PMV、TSV、TCV对人体热舒适性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所得热舒适参数也不尽一致的现象,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并提出了综合考虑国内外标准规定、现场实测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确定热舒适参数的思路。结合研究实例,利用这一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室内热舒适参数。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