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平井试井分析是水平井渗流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为了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最大限度地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对低渗透水平井试井进行了详细研究,详尽分析了水平井试井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流动段的划分及其曲线特征,最后用低渗油田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裂缝油藏试井数学模型、曲线特征、试井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长庆油田陇东特低渗透裂缝油藏不稳定压力试井资料特点,提出了适合于特低渗透裂缝油藏试井模型。应用脉冲试井技术找到了油藏裂缝发育方向,分析了注水井试井资料在多次试井过程中的模型演变,应用现代试井分析方法,对一些试井典型实例进行了剖析,基于该试井模型解释的试井资料,已在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模型在陇东特低渗透裂缝油藏是适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庄5井压裂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井分析方法来评价压裂效果,根据压裂缝井试井理论,对庄5井压前压后试井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压裂施工工艺及压后压降曲线分析评价了庄5井压裂层段的压裂效果;得到了造成该井压裂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压裂液对地层造成了一定伤害;②压后裂缝半长太短,说明地层没有完全压开;③地层物性变差;④地层存在出水现象。这样为该井的合理开发和制定下步增产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启国  朱江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10):155-157
将边界元方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应用到试井分析中,将边界元理论与渗流力学理论相结合,建立并求解了考虑井筒储存效应和表皮效应影响的任意形状双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并对井底压力动态的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早期资料解释方法可处理常规试井解释方法解释不合理或无法解释的资料,塔里木油田由于油气埋藏深、地层压力高、地层渗透率低,存在大量的常规资料无法解释的测试资料,为了提高试井资料的利用率,开展了测试资料早期解释方法和软件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试井资料的利用率和试井解释的合理性,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多、更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与油藏的压力恢复及压降试井比较,推导出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压降的理论公式,探讨了其在实际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并以封闭型储层为例,对比分析了封闭型煤层注入/压降曲线后期资料与封闭油藏的压降和压恢曲线后期压力响应特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用试井方法获取储层的渗透率,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油气及煤层气勘探评价中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表皮效应、井筒储集效应、无限作用径向流、储层的边界响应、调查半径和多孔行为等几个有关试井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试井分析模型的建立条件,利用实例说明了根据储层模型响应及实测的储层响应进行参数分析的原理及步骤。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致密油藏压裂井数值试井裂缝描述精细程度,采用混合单元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单相数值试井模型。验证数学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裂缝网格尺寸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和裂缝参数对压裂水平井压降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单元有限元离散裂缝数值试井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地层渗透率1×10-3 μm2条件下,不考虑和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压裂水平井数值计算时推荐的裂缝网格尺寸上限为0.5 m和5.0 m,过大的网格尺寸会产生“假井筒储集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水平井压力响应影响较大,支裂缝参数的影响弱于主裂缝参数;裂缝导流能力较低时,裂缝参数对压力响应影响较弱。裂缝导流能力越低,裂缝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越小,裂缝特征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煤层气试井的对象、煤岩结构、开采阶段、试井模型、试井分析方法等方面简要讨论了煤层气试井和常规油气井试井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井常用试井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井测试是目前能够准确获取煤层参数的有效方法。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重点介绍了煤层气井常用试井方法,并对各种试井测试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评价。结合煤层渗透率及储层压力的特征,探讨了试井测试方法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复杂环境下对煤层气试井过程中的流量和压力参数进行自动控制,解放劳动力,减少试井成本,设计了一套煤层气注入/压降地面监控系统。该系统以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为基础,通过单片机中的PID控制算法在不超过最大注入压力的条件下实现恒流注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复杂环境下对试井过程中的流量和压力参数进行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2.
安杰  刘大为  张平 《煤炭学报》2017,42(5):1236-1242
干扰试井是确定井间关系、连通状况和求解井间地层特性的重要手段。煤层气已排采井在关井进行干扰试井测试时,井底压力为本井恢复压力叠加激动井干扰后的复合压力,区别于常规干扰试井背景压力为均一的原始储层压力或成线性变化的特征。提出了采用多井数值试井分析对煤层气已排采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净干扰压力分离的方法;采用以数值试井、极值点分析及图版拟合等多方法相互验证的干扰试井解释方法。并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A-B井组为例进行了分析,所得井间连通性及方位渗透率与该区域地质特征基本一致。测试结果对该区域压裂设计、开发方案的制定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致密砂岩油气藏储层多套小层叠置发育,为实现产能及经济效益最大化,通常采用一套井网分层压裂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受非均质性影响,开发过程中层间干扰严重,各小层产能贡献比例、能量衰减速度差异大,限制了产能有效发挥。在应用试井分析结果评价生产井储层动态参数、压力水平的过程中,常规试井解释模型只能反映各生产子层数据的平均值,无法准确评价各层段数据,实际指导意义存在局限性。综合运用单层、多层试井解释模型对试井数据开展精细解释,以生产测井的分层产量作为拟合计算的新增约束条件,并以此建立多层渗流试井模型,拟合结果符合率高,在降低单层试井解释模型多解性的同时,实现多层参数定量评价,对于多层合采井在开发过程中技术政策调整以及增产措施制定等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矿物动态测试资料为依据,表皮系数系统分解为基础,采用不稳定试井分析方法,通过对总表皮系数的分解,试图用储层污染拟表皮系数和射孔综合拟表皮系数评价松南地区现有的完井方法,从理论上弄清楚松南地区浅层低压层完井过程中限流入井各种地质、工程因素及其内在关系,从而为松南地区完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建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煤层气的开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煤层气试井能够为煤层气的开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对了解煤储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煤层气试井的意义,介绍了与常规油气田试井的不同,对国内现有的煤层气试井方法与理论加以综述,并提出了现有煤层气试井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注入/压降测试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的概念、原理、常规设备、程序、试井参数和资料分析处理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煤储层参数是决定一个区块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通过煤层气试井获取煤储层的评价参数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测试经验对煤层气试井的设计,工艺技术、关键过程控制、测试成果及解释等重要环节分析研究,提出了注入/压降测试的优缺点及适应性,建议继续深入发展煤层气不同开发阶段注入/压降试井方法,注意对多相流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页岩气/煤层气压裂井缝网反演是开发调整部署、提采方案优选与效果评价的基本依据,但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压裂缝网形态复杂、非均质性强,现有试井方法难以有效反演。在表征页岩气/煤层气赋存、非线性流动机理、不同尺度非均质缝网的基础上,建立了压裂井多介质渗流数学模型,基于改进格林元方法实现了模型的高效数值求解,获得了页岩气/煤层气压裂井的压力动态响应特征,明确了流动阶段与非均质缝网参数的影响规律,构建了非均质缝网参数的试井反演方法,并结合现场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煤层气压裂井压力动态响应主要展示出6个流动阶段,考虑储层分区后会出现改造区拟稳态流动阶段;裂缝导流能力主要影响早期双线性与线性流阶段,裂缝长度对边界控制流之前的阶段均有较大影响;相同裂缝长度与压裂段数下,缝网形态的压力动态响应较弱,需要联合地质、压裂、微震监测等资料才能反演缝网非均质性;所提出的试井分析方法综合了缝网建模、动态模拟、特征线/图版拟合等过程,可以实现压裂井非均质缝网反演,为页岩气/煤层气气藏工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注入/压降试井方法在煤层气井中应用的介绍,探讨了试井分析过程的合理性及其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本文还简单讨论了原地应力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贵州省煤层气试井质量,对贵州省已有的煤层气试井工程的过程及测试结果资料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煤层气试井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设备注入能力、人工操作水平、封隔器坐封效果对试井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设备注入能力偏小、人工操作失误会使部分测试结果失真,单一封隔方式不能消除围岩的干扰,甚至造成测试失败。选用排量大且稳定的注入设备可实现恒定排量注入;采用分层隔离封隔器坐封以降低围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引入地面监控系统和流量自动记录设备以减少人为误差,实施以上措施可提高煤层气试井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