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有位著名的学者曾将《中国大百科全书》比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认为《烹调知识》可称得上正在茁壮成长中的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回顾《烹调知识》创刊21年来,所走过的艰辛的创业历程,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起,历经新老交替,由普通开本改为国际开本,自2003年起到2004年底,无论是刊物封面装帧设计、栏国的开辟、支稿的新思路、策划的新颖大胆,还是编校、发行的严肃认真,都紧密地追随着改革开放与21世纪新时代的步伐,将《烹调知识》办得如此有声有色,这显然是与编者、作者辛勤耕耘、广大读者的青睐分不开的。从2005年初春起,《烹调知识》加强了编者的阵容。仅从第1、2期推出新颖风貌来看,封面设计是独具匠心的,给广大读者一种新的喜悦,有独创一招的感受。我们有些大学里教书的友人、学者及同僚们见到后无不夸赞编者立意创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宫廷深院,流传到民间,经过无数高手、名家不断总结与创新,终于在中国烹调史上形成了系列的具有种种特色的  相似文献   

3.
龚明清 《四川烹饪》2009,(12):76-77
提起“水八碗”,或许有的读者朋友还有些印象,那就是我曾在《四川烹饪》2006年第8期上发表的《家乡的“水八碗”》一文中,介绍了家乡四川邻水这一民间饮食。  相似文献   

4.
《中国烹饪》2010,(7):7-7
在干什么都讲求“眼球经济”、讲求关注的今天,“关注”自身就是个出镜率很高的词汇。比方说上上期《中国烹饪》的卷首语,标题就叫做《关注“餐饮农民工”》。那么,在本期的卷首语中,我们又要“关注”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自江苏《美食》杂志2003年第4期发表张士魁先生所撰《“中国烹饪”心解》一文以来,轻舒的行文、新颖的主张、别致又深邃的见解,无不吸引着业内、外相关人士的注目。事实上,早在2002年第4期的《华夏美食》杂志上他就发表过题为《“味”之议——兼与张永义先生商榷》的文章。其时  相似文献   

6.
张胜文 《美食》2005,(3):38-39
大锅,上平下圆,直径不一,深度不等,用大锅做菜,一次性可以制作多量菜肴,适于多人聚餐。前几年,《中国烹饪》编辑施红曾给我来信说,大锅菜不仅家家吃,而且连国务院的食堂也离不了。  相似文献   

7.
《四川烹饪》2007,(9):52-54
编辑老师们好!改版后的《四川烹饪》确实给人一种新感觉,无论内容还是质量,都提高了很多,并且仍然是同类期刊中的低价位……建议你们每期增加一篇卷首语,版面可以从目录页当中挪出来。卷首语不必写太长,但要经典,可以是名家在饮食方面的精辟言论。也可以是普通事厨者的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9.
宿育海 《烹调知识》2006,(11):21-21
我从1994年开始研究饮食市场、饮食文化。先是给《西安晚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商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写稿,后逐步转到给《中国烹饪》、《东方美食》、《美食》、《华夏美食》、《餐饮世界》等杂志投稿。《烹调知识》这本杂志我早就  相似文献   

10.
丁燕  吴利利 《烹调知识》2004,(10):10-11
《齐民要术》是我国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农业巨著,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论述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连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烹饪这个领域也涉及到了,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素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点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齐民要术》则论述了这一时期面点制作水平的最高代表。  相似文献   

11.
浙江菜、杭州菜向以因时而异、时鲜多变而著称,重视原料的鲜、活、嫩,口味清鲜,突本味,其中关键在于抓住了时鲜、新鲜、味鲜、色鲜这四鲜。  相似文献   

12.
国家强制性标准GB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第5.5.1条规定:“必须标明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或/和保存期。”标注保质期的,可采用“之前食用最佳”,或“之前饮用最佳”,“保质期至”,“保质期个月”。标注保存期的,可采用“之前食用”,或“之前饮用”,“保存期至”,“保存期个月”。由此可见,食品标签中“日期标志”中的保质期和保存期是可以选择标注的,可标注其中一种,或两种都标注。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多年为《烹调知识》撰稿的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俞润泉先生,给我寄来了他新近出版的专著《湖南饮食丛谈》。全书90多篇文章,近20万字,除少数几篇附录外,都是作者1985年以来在《烹调知识》、《中国烹饪》、《美食》等十多家饮食、烹饪杂志上发表过的作  相似文献   

14.
周建新 《美食》2007,(5):68-68
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食物有酸、甘、苦、辛、威五昧。人体的五脏对五味各有所喜。此乃中医所讲的“酸入肝、甘入脾、苦人心、辛入肺、咸入肾”的五味八五脏理论。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和是饮食之美的最高境界。合乎时序为美。古人要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成.调以滑甘”(《礼记》),以适合人体四肘之需。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提出“夏宜增辛减郁苦”。他认为夏季心火当令,而苦味入心,苦多则助心火而伐克肺金,为防止肺气受伤。故多吃辛味.以补肺气。但这未免有些机械,现实生活中.还是以甘寒清凉为主,再适当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6.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经济生活水平开始逐渐提高,社会餐饮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初期,各地的大小报纸都先后开辟了烹饪专栏,而《中国烹饪》、《食品科技》(后改为《中国食品》)、《食品科学》、《烹调知识》、《四川烹饪》等烹饪杂志也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创刊的。随着祖国烹饪教育事业的蓬勃兴起.各地除了恢复或新办烹饪职业中专和技校外,江苏、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编辑本期《中国烹饪》时,乱乱哄哄的春节刚过去不久,乱乱哄哄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消失。 过节本该是高高兴兴,为什么变成了乱乱哄哄?短时间内数以亿计人群的大聚集、大流动是一大原因,春节在时间设置上的不科学,也是一个不能不提及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他不朽的《建国方略》一文里,曾有着“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民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熟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精彩动人的议论。于是,我们才有决心在拉丁词词干“瓷”的美好基本义上,再赋予“CHINA”以“饮食律动美感”的独具的内涵。这实在是由于革命导师“昔者……西人只知烹调之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同上)的教诲声不绝于耳端之所致。是当悟:作为行为艺术终端之中国烹饪“辨味”环节意义的庄肃与非凡。但真的理解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煮”论坛     
《中外食品工业》2007,(2):16-16,18
欢迎来到《贝太厨房》论坛,交流烹饪心得,以食会友,获得更多烹饪高手全方位的厨房指导!如果您对本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或遇有烹饪、生活方面的问题,或参加“贝太美食我来做”的征文活动,也欢迎您在论坛内发帖。  相似文献   

2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们的祖先把饮食提升到治国安帮的高度认识的名言。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烹饪作为中国饮食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已成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以“选料广泛、技法众多、口味多变、品评多元”等特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它是透视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好的窗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窗口里都可显示的特别清晰。中国文明史,其实很大部分都体现在具体的饮食活动之中。近年来人们对饮食生活从质量到内涵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